分享

“中医”·“西医” 阴阳”·“科学”

 澴川行者 2020-02-27

一场疫情,“中医”与“西医”的搏斗,我们,难道仅仅是看到了“中医”与“西医”吗?

我们,难道没有看到东方与西方吗?

我们,难道没有看到文化与文化吗?

我们,难道没有看到世界观与价值观吗?

我们,难道没有看到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吗?

我们,难道没有看到“阴阳”与“科学”吗?

“中医”,是治生了病的人;“西医”,是给生了病的人治病。

“中医”,是通过调理人的身心,使之回归正常而使却病消灾。

“西医”,是通过解除病人的病情症状而使之身心回归正常。

“中医”,就像打扫卫生,房间没有垃圾,苍蝇(病症)就无法生存了。

“西医”,就像喷洒药剂,直接杀死苍蝇(病症),至于房间卫生状况如何,那他管不着。

“中医”和“西医”处理问题的目标与方式不同,源于他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不同。

“中医”的世界观是“对立统一”,西医的世界观是“我在故我思”。

“中医”的价值观是“和谐”,“西医”的价值观是“自我”。

价值观与世界观的不同,源于双方的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比较性的,也就是“阴阳性”的。

西方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也就是“科学性”的。

中国的汉字是方块字,西方的各种文字都是条块字。

方块字是人们通过对其上下左右结构之间的相互比较来认识它的;条块字是人们通过对其前后大小字母的次序之间的排序显示来认识它的。

中国人说“中国制造”,西方人说“制造在中国”;中国人说“年月日”,西方人说“日月年”。

中国人认识事物是从整体到局部,从过程到细节;西方人认识事物是从局部到整体,从细节到过程。

这都是由于双方的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人讲“阴阳”,西方人讲“科学”。

“阴”,就是山上有月亮;或者,“陰”,就是山上今天有云。

山上有月亮,或者,山上今天有云又怎么样呢?

这要比较一下山上有太阳就知道了。

“阳”,就是山上有太阳;或者,“陽”,就是山上有阳光,光照产生了阴影。

山上有太阳,光照产生了阴影又怎么样呢?

这要比较一下,山上有月亮或者山上有云就知道了。

“阴”“阳”一比较,就知道双方的特点了。

“阴”,就是相对隐晦的,不引人注意的,或者,人们不重视的现象;“阳”,就是相对明亮的,很引人注意的,或者,人们很重视的现象。

“阴”“阳”两个字,不是单独产生的,她们就是因为需要表达“阴阳”这个概念而同时产生的。

“阴阳”概念,就是为了顺应和表达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而产生的一个概念。

她的内涵,就是通过两种现象之间的相互比较,而相对认识到两种现象的相对本质。

当然,这个本质是形而上的,不是形而上的。

“科”,本意为用量具量度谷物;“学”,本意为教孩子算数习文的校舍。

“科学”,实际上是利用汉字组词而形成的一个外来词,她具有两层意义。

一层意义,就是相对于哲学概念的分科而学,比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等,都是属于科学。

另一层意义,就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概念,她与我们中国传统的阴阳性的思维方式具有对称性的关系。

我们中国人的“阴阳”性思维方式,是比较性的看问题;他们西方人的“科学”性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看问题。

“科学”与“阴阳”相比较,她就是让人觉得可信;而“阴阳”相对与“科学”,就让人觉得不可捉摸。

这是由于“科学”看到的是形而下,是器;而“阴阳”看到的是形而上,是道。

器是直观的;而道,却需要人的理解与想象。

“科学”其实是很昂贵的。

为什么古代的“科学”不发达?

就是因为,“科学”需要大量的人工成本的投入,才能够得到成效。

古代的西方很穷,他们虽然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却搞不起“科学”。

而“阴阳”,则相对是个很平宜的东西,她能够让人们就地取材,随时利用身边之物的帮助,完成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过程。

其投入与产出之比,相对“科学”就要大得多。

正是由于古代中国人掌握了“阴阳”性的思维方式,所以,中国古代就相对西方比较发达。

这倒能够使得不擅长“科学”性思维方式的中国,在古代,反而有条件发展“科学”了。

到了近代,西方的物质条件发展起来了,他们有条件发展“科学”性的思维方式,就能够赶超我们了。

而我们现在要想赶超西方,单靠学“科学”,肯定是不可能的。

我们必须“阴阳”与“科学”相配合。

“科学”除了昂贵之外,她还有另一个缺点,就是千年等一回;期间还会走很多弯路,遭遇很多失败,这就更加推高她的成本。

因为,“科学”是一种循序渐进,盲人摸象的阶段性的认识过程,就像一只蚂蚁在树上爬,它要找到树上的虫子,是很不容易,这期间有很多的探索与判断。

而“阴阳”是靠比较,就是像一只鸟,在空中观察整棵树,通过虫子与树的颜色,形状的不同,来看到虫子。

这就在时间和劳动的投入上,都不能和“科学”相比。

“阴阳性”的思维方式,所得到的结论,因为是来源于比较,来源于形而上,不是象“科学”那样,来源于分析,来源于形而下,所以,她相对具有“科学性”思维方式的人来说,就不是那么踏实可信,总好像是一种臆测,一种自我想象。

但是,她真是臆测吗?真是自我想象吗?

这种想法,才是真正的对这种思维方式的臆测和自我想象。

“阴阳性”的思维方式,是具有自己的逻辑思维的。

这个逻辑思维的起点,是目标之外的背景。

通过潜意识的对于背景特征的认识,然后再来对比目标,发现目标相对于背景特征之不同。

目标相对于背景不同的地方,就是目标的特征。

目标的特征,就是目标的本质。

“阴阳性”思维方式的逻辑判断,就这样完成。

好比说,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这个判断,就是通过与水相近的背景米汤,糖醋,水杯的认识来完成的。

这样的思维方式,在“科学性”的思维方式看来,就是一种跳跃性思维,就不具有建立在证据链基础上的逻辑性。

但是,“科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她本身是与“阴阳”性的思维方式处在同等地位的一种思维方式,他们双方都是运动员,相互之间,是没有资格相互裁判对方的。

能够对“阴阳”和“科学”两种思维方式进行裁判的,就只有事实,只有实践的检验。

“阴阳性”的这种思维方式,到底有没有用呢?

首先,这种思维方式,是人类乃至动物世界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我们读书看字,书若是白色的,字就要是黑色的或其它颜色的,两种颜色具有对比性才好。

不然,书和字都是白色或者黑色同样的颜色,我们看得清楚吗?

这种对比性的认识方式,就是阴阳性的认识方式。

青蛙看不见静止不动的虫子,只有虫子处在运动中,它才看得见。

这也是利用了动静之间的阴阳对比性。

然后 我们看看我们中国的历史,再看看西方人历史。

我们中国的历史,西方人不能比。

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因为,我们是阴阳性的思维方式,他们是科学性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不同的历史结果。

我们再看看,我们一幅古老的图画,就是一般人称的《伏羲女娲交媾图》。

这幅图中,伏羲和女娲“蛇身人首”。

他们一个持规,一个持距,相互面对,两尾相交。

这是什么意思呢?

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这是在宣示大家都要讲规矩吧。

但是,大家应该进一步地想到,这其实就是一幅更直观的《太极图》。

《太极图》中的两条鱼,我们参考半坡文化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就知道,那就是两个图腾,是两个神。

而“蛇身人首”的伏羲和女娲,也是两个图腾,也是两个神。

当然 ,这幅《伏羲女娲交媾图》与《太极图》的不同之处,在于她的两条蛇身,缠绕在一起,被我们现代人与我们现在发现的生物基因的螺旋体之形式联系在一起,由此想到,古人为什么如此神奇,竟然能够看透生命的本质,就是螺旋体?

但是,这其实并不神奇。

这幅图,其实是对中国古代神秘的无字天书——《洛书》的形象化解读。

在《洛书》中,阴二,阴四,阴六,阴八四个阴性点数的排列组合,就是一个螺旋体式的组合。

那么,《洛书》又是怎么来的呢?

很简单,《洛书》就是两个《太极图》的相互叠加啊。

《洛书》中,阴二与阴四可以形成一个“太极”,阴六与阴八可以形成一个“太极”,然后,两个小“太极”形成一个大“太极”,就组成了《洛书》。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哲学《易经》,就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身,近取诸物”的结果,就是利用“阴阳”对比的思维方式,进行深度的逻辑推理的结果。

而我们的古人,根据这种推理得到的对于世界的认识,西方科学,直到现在才初通皮毛啊。

到底“阴阳”和“科学”,谁要更胜一筹呢?

当然,“阴阳”和“科学”,各有各的角度。

她们肯定都有各自不足的地方。

这正好可以通过与对方的结合进行弥补。

这就是所谓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中医”战胜了“西医”,但是,“中医”并不是万能的,“中医”必须提高,必须与“西医”相结合。

“阴阳”通过“中医”战胜了“科学”,但是,相对“科学”,“阴阳”也有明显的缺陷,“阴阳”必须与“科学”相结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