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论】格那丁:近代以来诗词创新方法分析(完)

 文冠厚朴 2020-02-29

近代以来诗词创新方法分析(四)

文/格那丁

进入21世纪后,由于网络兴起和诗词短小易为的原因,古诗词创作进入了一个繁荣期,诗词探索创新也随之繁荣起来。这一时期的诗词探索创新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所谓现代化,其实质就是世俗化,一切以方便快捷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为归依。以前结绳而记,后来借筹而算,再后来用算盘,现在则用电脑,计算的本质没有变,变的是工具,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工业革命以来的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其目的都在怎么方便快捷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是文明进步的实质。因此,新时期以来的诗词探索创新也明显带有世俗化的特点,一切以回归世俗为目的,怎么能满足多数人的愿望和期待怎么写,一股媚俗之风扩散开来,愈演愈烈。这一时期的探索创新缺乏“诗界革命”先辈们对国家、民族、真理的执着追求精神,众多都市事物、网络用语纷纷涌入诗词。他们比拼的是“新”“俗”,看谁能获得大众认可,仿佛商品制造,看谁能最终占有市场。
就方法来说,新时期诗词探索创新的主要特点是口语入诗。口语入诗历代都有,《诗经》《乐府》中的很多诗就是口语诗,尤其《敦煌曲子词》已开始采用白话。即以“诗界革命”而论,其“新体诗”就有明显的口语化倾向,其仿制的民谣歌谣如“杂歌谣”“军歌”“幼稚园上学歌”“小学校学生相和歌”更是口语诗。不过,像新时期诗词这样大规模有意识援引口语的尚不多见,这正好适应了当代诗词的世俗化——要世俗化语言上必然口语化,如果像“诗界革命”者那样写得半文半白反倒是文人的仿冒了。追溯当代“口语诗”的传统可到胡适的《尝试集》,该集中的很多口语诗与现在的几乎无别。虽然胡适是尝试用白话写诗,但他作为这类诗的开创者则无疑义,不论今日的口语诗多么千姿百态,蔚为壮观。
生活原来亦简单,非关梦远与灯阑。驱驰地铁东西线,俯仰薪金上下班。//无一病,有三餐,足堪亲友报平安。偏生滋味还斟酌,为择言辞久默然。(李子《鹧鸪天》)
所写为日常生活,坐地铁上下班挣工资养家糊口,用了很多口语,但不纯粹,其中夹杂着文言词汇和句式。
每当吃饭前,爱饮三盅酒。习惯已养成,着实难驱走。//好在有自知,不做贪杯叟。常见某些人,头摇手还抖。(金鱼《生查子.饮酒适度》)
这是比较纯粹的口语诗,几乎用现在的日常用语写成。
我在大洋深处,放飞一只流萤。水面上波涛涌起,甲板边光线晦冥,哗啦听雨声。//风带着云生长,送它款款飞行。谁说这流萤太小,你看它通体透明,鲜红一盏灯。(格那丁《竹枝词.破阵子》)
这也是口语化诗,如不标明词牌还以为是一首白话诗。
非议“口语诗”的人把这类诗戏称为“口水诗”,即没有价值的废话诗,其实这是不懂诗的人的一种误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骚以降的诗歌传统十分强大,以致于我们容易把那种措辞文雅、句式简炼、充满典故的诗歌认作诗歌,而对这种“口语诗”天然生出一种排斥。殊不知诗的本性与词汇、句式、典故并无必然联系,好诗都是一种新经验的感性表达,这是其内核和灵魂,只要满足这个条件即可。《敕勒歌》应该不符合我们对诗歌的传统定义,但因它那辽阔的意境,高爽的格调,尽管语言明白如话,却被视作天籁。这个例子足以说明非议“口语诗”的无理。没有什么语言是天生适合写诗的,任何语言都可以写出好诗或坏诗,只有写得好不好,没有写不好的。
对“口语诗”的非议不仅反映了我们的诗观,也反映了一种功利心态。当今世界上恐怕也只有我们这里才有这种奇观:不用当下语言而要用一两千年前的古语写诗。《诗经.国风》可以用当时的口语写出活色生香的诗来,为什么现在不行呢?这里面有着很强的个人目的。相对而言,由于缺乏应有的装饰,写好白话诗难,废品率高,对没有诗才的人来说易露出破绽,伤害自尊,而用古语写哪怕没有诗才,因为有辞藻、典故、句式装扮,熟练后写来也不难看,可以增进自信获得他人喝彩,因此诗词界才如此顽固坚持唐韵宋风,拒绝白话入诗。少数人这样做也许不奇怪,但一大批人这样做就奇怪了(据说当今写古诗的人上百万,超过写新诗的人数),这不得不让人疑虑。我们要问的是,这样复古到底有多大价值?就算你写得古色古香,以假乱真,那也是高仿,何况多数是粗制滥造的赝品?是该有所反思了,不能因为探索艰难就走回头路,继承是为了发展,而不是沉溺于仿古并沾沾自喜。
综观“诗界革命”以来的诗词探索创新,可以看到一条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运行轨迹。最早是援引新名词入诗,后来发展到使用新语写新事件、新事理,从简单的词法层创新到句法、篇章层创新,手法也从常用的描写、比喻、叙事发展到了象征、议论,整体呈现为一种逐步扩展、深化的局面。前期创新较为注重内容,用旧形式写新事物、新事理,尽量将它们纳入诗词范畴,用古典美学去陶镕它,而当代则不再局限于事物新旧,主要侧重语言实验,采白话口语入诗,尝试诗词与白话嫁接,在语言上进行探索。也许直观上新事物、新事理入诗给人的印象最深,但这恰恰没有多少新意,它不过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和认知域拓展的一种响应,要说新也是科学文化新而不是诗歌新。此外,写作手法也没有什么创新,从古到今都沿袭着描写、叙事、比喻、象征、议论这几种方法,并无实质性突破。其新主要在语言上,一种语言结构或形式的变换,这正好印证了韦勒克的那句名言:“真正的诗歌史是语言的变化史,诗歌正是从这种不断变化的语言中产生的。”语言结构不是外在的形式,它关系着我们的经验、价值和情感,底层系统通过转换生成形成了不同的表层结构,它反映的是我们价值、经验、情感的变化,即世界观和思维模式的变化。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