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写战争时期行军之苦。建安十年(205),乘曹操东征乌桓之际,袁绍的外甥高干叛操,屯兵壶关口(今山西长治),建安十一年正月曹操亲征高干,本诗作于行军途中。曹操率领将士登上巍巍的太行山,行军面临艰难险阻。羊肠坂陡峭狭窄,车轮毁坏,北风凄厉,横扫树木,大雪纷飞,猛兽出没无常,附近不见人烟。困苦荒寒之境触发了诗人的愁苦悲切之情,甚至他闪现出退出战争、回归故乡的念头。桥梁被大水冲走,路线因山深林密而迷失,曹操和他的部下并没有停止行军,直到夜幕降临、人马同饥之时才自制晚餐。“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是发自诗人内心的深切感受。《东山》本为《诗经·豳风》中的一篇。《毛诗序》云:“《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曹操之诗一则以周公自况;二则在于说明,经过艰苦的行军作战,自己体察到了当年周公的心境;三则表白自己怜悯士卒,体贴士卒,并不想让士卒跟随自己去忍受征战之苦,但是要平暴除乱,又不得不如此。方东树云:“大约武帝诗沉郁直朴,气真而逐层顿断,不一顺平放,时时提笔换气换势,寻其意绪,无不明白;玩其笔势文法,凝重屈蟠;诵之令人满意。后惟杜公有之。”(《昭昧詹言》卷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