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荣敏先生 贺荣敏,1958年3月生于陕西合阳县。198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后又在刘文西教授的指导下攻读中国人物画研究生,1988年获艺术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黄土画派艺术报主编,原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 上 锣 鼓 文 贺荣敏 在渭北土塬,黄河岸边,一个形若半岛的村庄----合阳县东雷村,至今仍保留着一种原始的、豪放的、酷似远古先民一般的民俗活动----上锣鼓。 上锣鼓,顾名思义有别于一般意义的敲锣打鼓。它以独特的方式,奇异的装束,激烈的争斗,火暴的鼓点,狂怒的呼喊和刚劲的舞蹈将黄河岸边北方农民强悍、豪放的精神表达的淋漓尽致。置身其中,你会被那雄浑博大且让人亢奋的黄河文化所震撼。 正月十五,东雷村和其他村庄一样,沉浸在严冬的欢乐之中。村上的汉子们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积压了一年的豪情,加上年关的暴食豪饮,全身的肌肉已鼓得老高老高。三九寒天恰恰成了他们展示精神的大好时光,冰天雪地正好成了他们表达豪情的最佳场所。大捆的芦苇火把准备停当,锣鼓铙钹装点一新,抹脸涂身的黑锅墨足足扣了八大盆。十里八乡的人们像赶集似的纷纷涌来观看热闹。村里村外,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声笑语,整个村庄就像开了锅似的,大有把春闹破之势。 夜幕降临,火把点燃,篝火烧起,熊熊烈火染红了整个天空。只听得三声铳响,散乱的火把迅速移动,欢乐的人群从四面八方涌入,整个村庄顿时一片沸腾,呼喊声,锣鼓声,鞭炮声形成一股巨大的声浪,充满了村庄的各个角落。其情景犹如火山即将爆发,又像战争即将打响…… 人流在茫茫的夜色中涌动,火把在拥挤的人群里翻滚。两社对扎营盘,并以挑逗的方式试图激怒对方,锣鼓声此起彼伏,呼喊声震耳欲聋。随着围观者形成一个大圈,火把组成条条长龙,上锣鼓便正式开始。只见一群汉子赤身裸体,满脸涂抹的五麻六道,腰间斜挎一串马玲从四面八方冲向各自的阵营。一时间,整个村庄沸腾了,人们不由自主的发出平日难以发出的“嗷----”,“嗷----”叫声。这声音就像是原始先民在嚎叫,把本来就让人感到原始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重。火堆旁,“火流星”在飞转,大火把在晃动。鼓手们夸张奔放的舞姿形成一幅幅奇妙的、让人目不暇接的影像。时而像饿虎扑食,时而像鹞子翻身,时而像雷神赐雨,时而又像厉鬼降魔……再看那紧跟在鼓手身后,头戴牛笼嘴上方插一根红萝卜或几根鸡毛装扮奇特的汉子们,手持簸箕,猛烈地为鼓手们扇着风,直扇得热气四射,火星升腾;直扇得鼓声在火中打着卷,然后炸开掉下来再次砸在鼓面上,激荡着人心;直扇得尘土飞扬,遮天蔽日,黄土伴着烟火,驱走了严冬,硬硬把春从沉睡的黄土中掀了起来,送入人们的心田。 上锣鼓有传统的、固定的程式,一般分为“排锣”、“流水”、“上鼓”和“乱刮风”四个阶段。“排锣”以训练新手为目的,鼓点平缓稳健,节奏分明;“流水”以展示鼓手技艺为特点,花样繁多,鼓点复杂;“上鼓”为其中最为壮观的场面,鼓点夸张,舞姿狂放并带有强烈的挑逗性;“乱刮风”则是上锣鼓中最激烈的时刻,锣鼓铙钹齐鸣,分不清节奏,判不明动作,有如风过梢林,松涛怒吼,又似大海涨潮,浊浪排空。随着领头人一声尖利悠长的口哨,场上顿时乱作一团。壮汉扛鼓狂奔,勇士尾随护卫,强者不惜一切将自己的鼓摞在别人的鼓上。一时间鼓捶乱飞,铙钹乱扇,锣鼓在空中飞舞,簸箕被扯踏得找不见踪影……此时人们的情绪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热血在沸腾,生命的能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 上锣鼓与其说是一种娱乐活动,倒不如说是一种竟技活动。它虽无西班牙人兽竞技中的血光剑影,也无古罗马武士们的你死我活。然而,黄河岸边,原始先民强悍并充满野性,好斗却不失宽厚的遗风在这种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当双方争斗之时,破皮流血之事是常有的,然而汉子们对此毫无惧色,更没人为此事后寻衅。因为在他们看来能在这种活动中“挂彩”是一种荣耀。据说某年上锣鼓,舅舅与外甥各为其社,打得不可开交,外甥被舅用鼓捶打了一头的青包,外甥被人们视为英雄,因此舅舅便成了英雄的制造者,受到了外甥的特别感谢。这种打人者被人谢,被打者倒成了英雄之情景,乍看不合常理,然而在上锣鼓中却变成了一种特色。 上锣鼓中的火光是上锣鼓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它上锣鼓便黯然失色,它不仅是这种活动形式的需要,更是人们心境的象征。红红火火是农人向往的最高境界,热热闹闹更是农人祈盼的幸福时刻。正是人们心中之火点燃在上锣鼓之中,所以上锣鼓更具有一种象征性的意味。又由于上锣鼓与火紧密相连,使其更具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如果说“社火”一词让今人费解,那么上锣鼓便将这一古词形象而生动的给以完美的解答。 言及上锣鼓的特点,其核心实在表达一种战天斗地,英勇顽强的精神。这种精神具体表现在参与活动的人们与严寒抗争的赤身与裸体。凡到过东雷村的人们,观其地形,访其历史便会对上锣鼓中“裸”得到无可质疑的答案。东雷村地处黄河岸边,古时这里是一个秦晋通商的“铁码头”,传统的产业和劳动便是造船、行船。村上多数人以水为生,以船为业,其裸与水手行当有着直接的关系,黝黑的肌肤,强健的体魄,形成了这里人们崇拜阳刚的审美情趣。他们把这种在劳动中产生的美融入他们的娱乐活动之中,从中展示一种精神,这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故此我以为,上锣鼓中的“裸”有别于赶潮儿们哗众取宠的“裸”,也非地痞阿飞蒙事吓人的“裸”,它是一种文化,一种富有历史内涵的“裸”。这种“裸”是对传统的阳刚之美的张扬,是对真实人性的自然表达,是地域文化,审美心理,祈福祈神等传统世俗诸多原因交织而成的一种特有的遗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