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太阳病篇深度总结 | 360度伤寒训练营内部资料

 金坛区 2020-03-01
青竹中医 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医路漫漫 青竹相伴。

来源|青竹医社

 导读 

本次『360°伤寒背诵训练营·条文讨论会』和学员们一起对太阳病篇做了总结,从而对条文的把握更加清晰,更好的背诵相关条文,为我们伤寒的学习拨开了一层迷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太阳病为热病的最初阶段,属外主表,故有太阳为诸经之藩篱的譬喻。病在太阳,给予适当治疗,即可获得解除和缩短病程;若治不如法,亦往往会促使病邪内传。所以本篇中少阳、阳明以及三阴的证治都有。

性质

太阳病的性质:表证

太阳为三阳之表,故属表证。至于病因,却是六淫之不同,《内经》:“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因此,表寒是因,表热是证。

太阳病有提到三个证型,即伤寒、中风、温病的不同                                    

伤寒——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

②中风——发热恶寒,有汗,脉浮缓。

③温病——发热而渴,不恶寒。


治法

   1.太阳病经腑二证的正治法

太阳病有经证、腑证的不同,经病宜发汗,腑病宜利水逐瘀,但发汗要表实、表虚。伤寒无汗而表实的宜麻黄汤,中风有汗而表虚的宜桂枝汤。

利水要分部位的在上在下,如水蓄在下(膀胱)用五苓散,水停于中的用茯苓甘草汤,水寒外阻,里有郁热的用文蛤散。蓄血要区别血结的深浅,如浅的用桃仁承气汤,深的宜抵当汤,缓的宜抵当丸。

(1)经证:
①伤寒无汗的表实证——麻黄汤。
②中风有汗的表虚——桂枝汤

(2)腑证:
①太阳邪传于腑,热与水结的蓄水证——五苓散。
②太阳邪传于腑,热与血结的蓄血证。浅——桃仁承气汤,深——抵当汤,缓——抵当丸。

   2.兼变治法

我们知道证侯的转变是错综复杂的,绝不会一成不变。

所以太阳病篇又详述了许多兼证和变证治法如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用葛根汤;和阳明合病,表邪外束而下利的,也可用本方;有汗的用桂枝加葛根汤,喘家中风或下后微喘的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外有表邪,里有郁热,不汗出而烦躁的用大青龙汤;内挟水饮,干呕发热而咳的,用小青龙汤解表散水;若太阳病延久失汗或汗不如法,寒热如疟,日数度发的,既不适于单用麻黄汤,也不适于单用桂枝汤,则有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桂二越一汤等三方,可随证采用此兼变的治法。

①项背强几几:表实——葛根汤(又治表邪外束兼下利者),表虚——桂枝加葛根汤。
②喘咳(有汗)——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③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
④里挟饮邪(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
⑤和营卫小发其汗——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
⑥调和营卫清解里热——桂枝二越婢一汤。

   3.禁例

(1)桂枝汤禁忌:
①脉紧无汗(表实证)。
②内蕴湿热(胃内有痈脓)。
③服汤吐者(酒客)。

(2)麻黄汤禁忌——津亏、血弱、中寒、阳虚
本方禁例有九条,但约言之,不出这四个方面。                     

辨证

   1.误汗变证

(1)误汗转虚变证:
太阳病,邪从汗解,固所当然,但治疗失当,或汗出太过,或汗出不彻,或当汗不汗而反下,或既下而复汗,因此一经误投,变证出,又因为人之体质强弱不同,虽同属一类变证,而病理机转,也有深浅不同。下面这些证候,都属正虚为主:
①汗后恶寒,阴阳俱虚——芍药甘草附子汤(固阳益阴)。
②汗后表未解,血气两虚——桂枝新加汤(调和营卫补充气血)。
③汗后阳虚,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桂枝加附子汤(急回其阳以固其阴)。
④汗后心阳虚心下悸——桂枝甘草汤(扶心阳)。
⑤脐下悸欲作奔豚——苓桂甘枣汤(助心阳利肾水止上逆)。
⑥脾阳伤而气滞腹胀满——朴姜夏草参汤(助脾消胀满)。
⑦肾阳虚心下悸,头眩身瞤欲擗地——真武汤(温经散水)。

至于误治转实的证候归纳如下。

(2)误汗转实变证:
①汗后但热者而胃中燥实——宜调胃承气汤。
②汗后热邪迫肺,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宜麻杏甘石汤(清解肺热)。
③内传阳明津热炽表里俱热汗出烦渴脉洪大——宜白虎汤。
误汗转实,有邪不从外解而入里成实的调胃承气汤证,有热邪迫肺,喘而汗出表无大热的麻杏甘石汤证,有热炽伤津大渴引饮的白虎证,这是属于转实的一类。

   2.误吐变证

①胃阴受伤,反胃假热证状(关上脉细数)。
②发生内烦,前者由于胃阳受伤腹中饥口不能食,或不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后者因吐后气液已伤,虚烦而热。

   3.误下变证  

(1)下利:
①表未解者(脉促)——仍当解表。
②兼里热喘而汗出——葛根芩连汤。
③里寒(虚气内结)心下痞硬——桂枝人参汤。
④虚寒至基下利清谷——四逆汤。

(2)胸阳受伤——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

(3)结胸证
1)结胸证:
①性质——属阳属实为有形的邪结(重)。
②成因——病发于阳,因而下之,热与水结;未经误下,传经之热与水互结。
③脉象——寸脉浮关脉沉,动数变迟(误下);脉沉而紧(未经误下)。
④证状——膈内拒痛,心下痛,按之石硬甚至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间有如柔整状。
⑤治疗——荡实逐木——大陷胸汤。峻药缓下——大陷胸丸。
禁忌——结胸脉浮大的不可下,下之则死。
⑦预后——结胸证悉具烦躁者死。

2)小结胸证:
①性质——属阳属实,有形之邪结(轻)。
②成因——误下或未经误下,传经之热与痰互结。
③脉象——浮滑。
④证状——正在心下按之则痛,不按不痛。
⑤治疗——宜小陷胸汤,清热消痞开结。

3)寒实结胸:
①性质——属实属寒而无热。
②成因——热与水互结。
③证状——与结胸证略同。
④脉象——沉紧。
⑤治疗——三物白散化其寒水破其结实。

4)脏结:
①性质——属虚属寒,无阳证。
②证状——证如结胸状,唯饮食如故,时时下利,舌苔白而滑,关脉细小沉紧,邪结深入,里阳不振,内动外达之机俱泯。
③治疗——难治,另一种宿疾与新邪互结,是阴盛阳绝的死候。

上面所谈到的结胸,是由热邪因误下而内陷,与有形的痰水互结而成,但因其证状有轻重寒热的不同,所以有大小虚实的差异,至于脏结一证,虽然类似结胸,实是正阳虚微已投,为难治的证候,与结胸应该分别看。

5)痞证:
①成因——多因误下而成,无形邪热内陷。胃气素虚而热邪陷入。
②证状——心下痞塞或痞满但按之不痛。
③治疗原则——表解乃可攻。
④辨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热邪壅滞,心下痞,按之濡,关上脉浮。
附子心汤证——热邪有余,卫阳不足,前证而复恶寒汗出。
生姜泻心汤证——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
甘草泻心汤证——再度误下,胃气重虚,心烦不安,其痞益甚。
赤石脂禹余粮汤证——误下而致利不止,下焦滑脱。
旋覆代汤证——胃寒气逆,心下痞,嗳气不除。

   4.误汗下后变证:

①内外俱虚——振寒脉微细。
②阳虚阴盛——昼烦夜静,不呕不渴,脉沉微——干姜附子汤。
③阳虚脱液——汗下后不解烦躁——茯苓四逆汤。
④表邪内饮相搏——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5.误汗吐下变证:

①胃阳虚——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苓桂术甘汤。
②热扰胸膈——虚烦不眠,心中懊恼,胸中窒,心中结痛——栀子豉汤(清热除烦)少气加甘草,呕加生姜。
③心烦腹满——栀子厚朴汤(除烦泄满)。
④膈热脾寒——栀子干姜汤(清膈温中)。

   6.火逆证

火迫劫汗可引起两种病变类型。

(1)火邪内迫心神浮越:
①烦躁(轻)——桂甘龙牡汤。
②惊狂(重)——宜救逆汤。
③奔豚(肾气上冲)——桂枝加桂汤。

(2)火邪内迫动血伤筋:
①迫血,上行则咽燥吐血,下行则便血。
②伤筋,阳盛于上湿寒滞下——腰重而痹,阴虚血少误灸——焦骨伤筋。
③机制——气血紊乱坏证可治与否,取决于小便的利否。

   7.里虚证:

①心中悸而烦——宜小建中汤(温养中脏)。
②脉结代心动悸——宜炙甘草汤(生血复脉)。

   8.风湿证:

①风胜于湿——桂枝附子汤证(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②湿胜于风——桂枝去桂加白术汤证(大便硬,小便利)。
③湿留关节——甘草附子汤证(骨节疼烦痛不得屈伸)。

   9.桂枝汤类似证:

①风邪引动胸胁间水饮,心胁下痞硬满痛,短气——十枣汤(逐水邪)。
②邪阻胸中,气上冲不得息——瓜蒂散(涌泄实邪)。

   10.刺期门法:

根据中医五行学说,以说明病理变化,从而获得正确的治疗。

太阳篇已经告一段落。它的内容诸多,头绪纷繁,初学时不易于理解,但只要详细研究,分析判断,就不难找出其常与变、主和次的客观规律。从而作为论治的方法,掌握了这个关键,就能使我们条分缕析,纲举目张。学过太阳篇,再学以下篇章时,收获更大。

御用客服

▼版权申明
整理/橘大宝 排版/橘大宝 校对/青竹学术部 
部分内容选自:《伤寒论备课笔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