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治疗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无论是医师还是患者都不希望发生并发症,但并发症依然不可避免地发生,与手术和内置物相关者包括复位不良或丢失,内置物松动、移位或断裂等;与骨折本身相关者包括畸形愈合、延迟愈合、再骨折等;与软组织相关者则包括坏死和感染等。 骨折治疗固然必须提供力学稳定性,但同时也需要保护骨折周围的生物学环境和骨片的血液供应。 以一个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累及小转子为例,术者经手术切开直接复位、广泛剥离后用拉力螺钉进行骨折碎片间加压、95°动力髁钢板固定骨折,结果术后6个月骨折没有愈合,导致钢板断裂。这说明,一味追求力学稳定性而不顾骨折块血供是不可取的。因此主治医师在具体实施手术措施可以灵活运用,但原则必须遵循:既提供稳定的固定,又最大限度地减少复位技术对骨折部位软组织的损伤。 理想的骨折愈合需要生物学(血供)和力学(稳定)环境之间的适当平衡。 ⓒX线片显示螺钉断裂、拔出 如图所示的一个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发生并发症病例中,由于股骨干髓腔很细(图a),医师考虑用钢板固定骨折,而为了减少对骨折部位的扰乱并保护血供,采用微创经皮钢板接骨(MIPPO)技术进行桥接钢板内固定(图b)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可惜的是,手术医师忽略了固定的力学稳定性——使用的钢板太短,一个骨段上只安置2枚螺钉固定,结果发生螺钉断裂、拔出,固定的力学稳定性丧失殆尽(图c)。可见,桥接钢板固定骨折时应该使用长一点的钢板,少一点螺钉。前者通过增加杠杆的力臂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后者则能减少对骨骼和软组织的损伤。 ![]() ![]() 骨骼对力学刺激的反应很特殊,一些参数如修复组织的应变是影响骨折愈合的重要因素。 ⓒ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不连接、钢板断裂 ![]() ![]() 根据促进骨折愈合所需要的弹性固定程度,仔细选择恰当的接骨技术,骨折愈合将更加容易 以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为例,使用用95°角钢板和钢板固定,同时采用桥接钢板固定技术,让钢板越过粉碎骨折区域,两端再分别用4枚螺钉固定,术后可以获得骨痂生长良好,骨折都得到间接愈合。因此桥接钢板治疗骨干复杂骨折能够为骨折提供相对稳定的固定,获得骨折的间接愈合,只是钢板长度和螺钉分布要有详细的术前计划。 ![]() ![]() 选择用于固定骨折的内置物,取决于骨折部位和形态。 要想得到满意的骨折治疗效果,力学参数是关键,全在于良好的骨折复位加上与内置物相适应的理想的稳定性。例如,对股骨转子下粉碎骨折,尽管用于固定的95°角钢板足够坚强,螺钉数量和位置也合适,但是由于复位不理想,骨折部位内侧缺少支撑,结果钢板还是断了。可见复位和内置物的选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骨折固定稳定性丧失的原因有骨折部位过度活动、骨折端吸收、内置物松动、内置物疲劳以及骨折连接迟缓或不连接。 ![]() ![]() 充分利用影像学技术进行术前计划,掌控骨折愈合过程,促进现代骨折治疗进展。 ⓒ术后正侧位X线片,其中正位片显示骨折复位和钢板螺钉位置恰如术前计划 以胫骨平台复杂骨折为例,影像学检查不仅能显示矢状面骨折,也能清晰地显示冠状面骨折,让手术医师据以制定详细的术前计划:根据X线片画出骨折形态,利用内置物模板筹划内固定结构,逐一写下手术步骤,包括究竟是直接复位还是间接复位,是采用MIPPO技术置入钢板还是采用切开后直接安置,使手术团队每个成员对即将进行的骨折内固定手术都了如指掌,才能保证顺利正确地完成手术。 ![]() ![]() 保留软组织和骨组织,从而保护骨骼血供。 ![]() ![]() 对关节内骨折,要解剖复位涉及关节面的骨折片,正确放置内置物并做到骨片间加压,提供充分的支撑和足够的稳定性,以允许早期功能活动。这是关节内骨折治疗成功的关键。 胫骨平台内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失败病例 ⓐ术前X线片显示胫骨内髁骨折移位 ⓑ术后X线片显示支撑钢板置于外侧 ⓒ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内髁塌陷 如图所示,患者胫骨平台内髁骨折移位(图a),手术复位后在外侧上了一块支撑钢板(图b)。由于钢板位置安放不当,自然达不到固定效果。术后3个月胫骨内髁因为得不到支撑而滑脱,造成严重内翻,骨折愈合也成问题(图c)。 ![]() ![]() 骨折内固定手术要求手术医师充分理解手术入路相关的一切知识,了解骨折的病理解剖,掌握娴熟的骨折复位和固定技术,同时对自己的能力保持清醒头脑。 ![]() ![]() 对每一个病例的术后X线片都要仔细分析,肯定正确的东西,寻找可能存在的瑕疵。 ![]() 左股骨转子下骨折累解剖型钢板内固定失败病例 ⓐ术后X线片显示复位与固定可以接受 ⓑ 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近端固定螺钉弯曲,骨折间隙增宽,髋内翻角度变大 ⓒ 术后5个月钢板断裂 总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