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皇太极的“伐大树”战略

 q1338 2020-03-05

皇太极即位后,发展了努尔哈赤的军事战略思想,把对明朝作战,推翻明朝的统治比喻为“伐大树”,为更好地“伐大树”,首先要做的就是完成对明朝的战略包围。

浅析皇太极的“伐大树”战略

把进攻矛头转向明朝的“左膀右臂”

宁锦之战后,后金与明在辽西战场形成暂时对峙局面。皇太极面对内外重重阻力,无法继续向西推进。皇太极审时度势,决定暂时放弃对明朝的进攻,把战争的矛头指向明朝的“左膀右臂”,即朝鲜和蒙古

对朝鲜

朝鲜东临日本海,西濒黄海,北面原与明朝毗连,并有水路交通往来。后金攻取辽沈等地后,朝鲜与明朝之间的水路交通被截断,朝鲜成为后金的左翼邻国。

后金在攻打皮岛时,曾向朝鲜借船,被朝鲜果断拒绝,皇太极因后金兵无战船且不习水战而失败。1627年,皇太极派兵攻打朝鲜,此举并不是专伐朝鲜,而是想把明朝毛文龙的海上势力铲除。

在后金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朝鲜国王李傢被迫求和,朝鲜对后金称“兄弟之国”。

1636年,皇太极继皇帝之位,改国号为大清,皇太极接受百官群臣朝拜时,独朝鲜的使臣罗德宪、李科不拜,朝鲜的使臣的无礼让皇太极非常生气,他认为朝鲜的傲慢无礼背后是因有大明的支持。

所以皇太极再次发兵朝鲜,以期断绝朝鲜与明朝的一切关系,解除后顾之忧。1637年,朝鲜国君李惊被迫投降,俯首向皇太极称臣,并中断与明朝的往来

浅析皇太极的“伐大树”战略

对蒙古

明清之际,蒙古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由于漠南蒙古东与后金接壤,西与明朝毗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成为后金与明朝争夺的对象之一。

皇太极认为要与明朝抗争,入主中原,就必须使漠南蒙古归服后金,以断明朝之右臂,而明政府同样试图利用漠南蒙古牵制后金。

漠南蒙古诸部中,以察哈尔部最为强大,其首领林丹汗奉行亲明政策,明朝每年赏赐大量岁币,以拉拢林丹汗。察哈尔部的逐渐崛起及林丹汗的亲明政策对皇太极政权造成极大威胁。

皇太极采取分化结盟的政策,即采取联姻、誓盟等方法同漠南蒙古各部结成军事同盟,皇太极利用漠南蒙古诸部封建主之间的内讧,采取不同方法,对亲明的林丹汗则军事征剿,对其它各部则通过联姻、誓盟等手段安抚。科尔沁、杜尔伯特等部先后归顺后金

浅析皇太极的“伐大树”战略

1632年,皇太极大举进攻察哈尔部,林丹汗败走。漠南蒙古归降后金后,后组成蒙古八旗,成为皇太极重要的军事武装之一。蒙古的归顺,改变后金与明朝力量对比,解除攻打明朝后顾之忧,打通后金从蒙古地区进入中原的道路。

朝鲜、蒙古的先后降服,扫除了皇太极继续西进的道路上的障碍,皇太极面前的唯一的敌人就是明朝,再无后顾之忧,并为后金扭转了危机四伏的战略形势,为皇太极迂回入边打开了通道。

对明袭扰作战

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是通往关内的门户,也是屏蔽北京的要塞。皇太极决定绕过山海关,先攻打明军防守薄弱的其它城池。

第一次:1629年十月,皇太极发动首次入关征明的战争,是为“己巳之役”。由于后金攻打宁锦不利,皇太极绕过宁锦,自北向南,直追北京。

此次远袭,不仅使后金兵长途行军、攻城战守及与主力配合的能力增强,同时也坚定皇太极及后金兵,必克大明,入主中原的信心。此时的大明灾荒连年,农民起义不断,加之军情告急,已是无力应对后金进攻。

第二次:1634年,皇太极觉得此时从山海关进入关内,时机尚不成熟,且明军在山海关防守甚严。皇太极决定继续绕道远袭。皇太极询问大臣们征明当由何路进兵,大臣们表示应从山海关而进。

后金随即绕过山海关攻打大同,同时收服察哈尔。皇太极第二次入关远征明朝,历时三个月,入侵宣府、大同,并连克多处城镇,掠夺百姓、牲畜不计其数。后金进攻范围以宣府、大同为中心,在明朝的府州台堡之间任意横行,严重地消耗大明的经济实力,沉重打击了大明王朝。

浅析皇太极的“伐大树”战略

第三次:1636年五月,皇太极兵分两路入关征明,以中原为进兵目标,历时五个月,转掠两千里,所获战果辉煌,两路大军共败明军五十七阵。

所陷州县顺天府所辖顺义、文安、庆云;保定府所辖博野、庆都、蠡县、深泽、高明;河南府所辖献青、任丘、兴济、吴桥、古城、宁津;真定府所辖获鹿、高城、灵寿、元氏、无极、平山、西阳、行唐、南宫、新河、武邑、饶阳、武强、赵州、柏乡、临城、高邑、赞皇、宁晋、深圳、衡水;顺德府所管辖沙河、南和、平乡、唐山、内丘、任县、鉅鹿、广宗、栾城、广平、鸡泽、威县、清河、兖州府所辖平阴、乐昌府所管辖博平、茌平、青平、高唐、恩县、夏津、武城、济南府所管辖历城、齐河、禹城、齐东、泰安、长山、海丰、测城,凡破七十余城。

俘获人畜计四十六万二千三百余,获得黄金四千零三十九两、白银九十七万七千四百六十两,杀明两名总督及守备以上官员百余人,生擒德王朱由枢,郡王朱慈炎、奉国将军朱慈赏,监军太监冯允升等,加上事后崇祯帝诛文武失势诸臣巡抚张其平、颜继祖、总兵倪宠、陈国威、内监邓希诏、孙茂霖等三十三人。

从皇太极这几次远袭迂回作战中,可以看出,皇太极有意避开了难以攻打的山海关,把大批兵力用在攻打山海关附近的城池上,牵制明军主力,使明朝从财力、兵力上受到损失,直至无法与后金相抗衡,后金再一举夺取山海关进入北京。

讲和

皇太极是一位拥有远大抱负和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在登上皇位以后,将对明战略重新进行了部署,在他在位期间,曾多次与明讲和,来麻痹明朝,为自己争取时间。

1627年,双方第一阶段讲和是明宁远巡抚袁崇焕遣使来吊贺,并议修好事。面对袁崇焕的讲和,皇太极顺水推舟,殷勤地款待使者,临行前赠送他们大量的财物。

皇太极新君上任,并没有急于建功立业,而是很有诚意地对待和谈,主要是从他当时所处形势来考虑。

第一,后金人口稀少,财力上和人力上都需要时间整顿。为弥补兵力不足,后金不管老幼一律征兵,上从十岁小儿,下至七十老翁,无不从军。

第二,双方力量对比上,双方战争不可能速战速决。经过两方长时间征战,无论谁获得战争胜利,彼此都消耗元气,更何况此时此刻两方各有优势,都不能使对方迅速垮掉。

第三,皇太极与袁崇焕战略主张大致相同,袁崇焕的战略主张是“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野战即非所长,唯有凭坚城用大炮一策,守为正,战为奇,和为辅,数遣使来议款。即招募辽人驻守辽土,在辽土上屯种以供养士兵,以守为主,以战为攻,以说和为辅助手段。

即以讲和为手段以获得足够的时间调整并且“欲乘间修复锦州、大小凌河诸城,为持久计,遣使偕喇嘛僧致吊,因以战虚实。”

皇太极想暂时讲和,先伐朝鲜以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

1629年双方进行第二阶段讲和,皇太极将崇祯帝致后金的公开信张贴在北楼口。内容是:

满洲原系我属国,今既叛犯我边境,当此炎天深入,必有大祸。今四下聚兵,令首尾不能相救,我国人有得罪逃去,及阵中被擒欲来投归者,不拘汉人、满洲、蒙古,一体恩养。有汉人来归者照黑云龙养之,有满洲、蒙古来归者,照桑葛尔寨养之。若不来归,非死于吾之刀枪,则死于吾之炮下,又不然,亦被彼诬而杀之矣。

松山决战后,双方内部形势及战争形势都发生巨大转变。从形势上看,后金在战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讲和对明更为有利,根据当时的状况来看,明朝松山一战失败后,已无力与后金抗衡,关内农民起义愈演愈烈,明朝腹背受敌,不仅财力上无法支撑,且无将帅可用,朝野上下一片混乱。

浅析皇太极的“伐大树”战略

从双方力量对比来看,明朝经过长期作战,人力、物力、等方面消耗巨大,加之李自成农民军揭竿而起,渐渐成为对明的一种潜在的威胁,所以明朝为避免两面作战,提出讲和,以作为缓兵之计,打算先消灭李自成的农民军,回头再攻打后金。

后金统治者看出明的意图,决定继续攻打明朝。

皇太极的战术

皇太极时期军事力量大为增强,皇太极开始仿制和使用火炮,建立了火器营一一乌真超哈。火器的制造与使用为皇太极围城打援提供了客观条件。

围城打援

努尔哈齐自万历十一年以来,经历了统一女真内部战争、萨尔浒之战、开原铁岭争夺战等大小几十次战役,凭借着野战突袭及女真人一贯骁勇善战,在战场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在攻打宁远时,久攻宁远不下,且伤亡惨重。

明军在宁远与宁锦两次战役中,凭借坚城,用大炮抵挡住后金兵的猛烈进攻,取得战争的胜利,使后金统治者感到强烈震惊。后金军长期以来引明兵野战,以骑术攻坚及车梯盾牌作为攻具,后金无论从装备上还是技术上都落后于明军。

针对明军坚城大炮,皇太极英明地采用围城打援的消耗战。

1631年八月大凌河之战,后金采用围城打援战术。后金军将大凌河城围困住,明将祖大寿及祖家军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突围,二是等待援兵。

浅析皇太极的“伐大树”战略

祖大寿不断派遣小股部队出城,灵活地同后金作战,力图打破其围困,但都被严密防守的后金兵打败。明朝虽有三次增援,但都被准备充分,静候战机的后金精兵打败。

明朝无力再派援兵,大凌河围困时间一长,城内粮草等军需不足,城池岌岌可危,全体官兵和百姓陷入孤立无援和缺粮断薪绝境,部分将领出城投降,城内人心涣散,杀人相食。

祖大寿于十月二十八出降。

1640年,皇太极经过一系列战略上的调整,后金军事实力大为增强,皇太极发兵围困锦州。

为了让围困锦州顺利进行,皇太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城东、城北、城西的庄稼全部抢割完毕,以断绝锦州城内的军粮;扫荡锦州周围的明军台哨,彻底孤立城里的明军。

1641年皇太极进一步采取措施,在城外筑墙,墙高一丈五尺,宽可驻营。营强上遍筑垛口,四面留门。

明朝不断派援兵来援。四月,明援兵自杏山至松山,济尔哈朗、阿达礼、罗洛宏等伏兵于锦州南山西,阿济格、多铎等伏兵于松山北岭,令前锋诱敌,伏发,大败之。明军十三万大军全部溃散,统帅洪承畴被俘。后金对锦州实行长期围困,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浅析皇太极的“伐大树”战略

围城打援不止是皇太极一次战略战术改变,而且对于鼓舞后金士气也起了很大作用。大凌河之役与锦州之役的胜利是后金自宁远、宁锦之战失败以来,取得一次较大胜利,有重大战略意义。

在此后战役中,后金这一打法屡屡见效,后金兵在炮火不及之地设重兵防守,使明军赖以战斗强势失效。在后金准备充分时候,把握战机,以守株待兔之势及充分时间,分析敌情、布阵、调配等,对于后金兵来说,围城打援,易守易打,相对明军来说则突围不易,等援兵来救更不易。

反间计

明朝从永乐朝始,宦官渐受重用,宦官常被委以重任,从事特殊活动,诸事直接报告皇帝。皇太极利用俘获大明宦官制造一场骇人听闻的反间计。

先是,获明太监二人,令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巴克什达海监守之。

至是还兵,高鸿中、鲍承先遵上所授密计,坐近二太监,故作耳语云今时撤兵,乃上计也。顷见上单骑向敌,敌有二人来见上,语良久乃去。意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时杨太监者,佯卧窃听。

随后,高鸿中、鲍承先故意放跑其中一个姓杨太监。杨太监逃回后,立即向崇祯帝上奏。崇祯帝本来生性多疑遂以“议饷”的名义召袁崇焕等入宫觐见,随即质问袁崇焕为什么杀毛文龙,乃为何一直在北京逗留不去征战,袁崇焕一时不能回答,遂被逮捕。

皇太极终于借崇祯帝之手,除掉了袁崇焕,为下一步的军事征伐扫平了道路。

袁崇焕之死,对明朝和后金都产生重大影响,就明朝来说,明朝一是失去一位深知边事策略的大将,自崇焕死,明朝更无可用边帅。以前聚集爱国将领也心灰意冷,不愿再为之效力。自此边事更加艰险,无将士乐于之守城,无兵士愿为之出生入死,自此以后,皇太极也清楚地意识到崇祯帝犹疑,大臣腐败无能、军事上疲惫,更加坚定其直驱明朝的信心。

综上

在皇太极时期,战争形势发生诸多变化。随着战争的继续,主战场也发生变化,摆在皇太极面前的不仅仅是明朝一个敌人,还需要考虑到蒙古与朝鲜的后顾之忧。

所以皇太极通过和明朝讲和,来延缓时间,积蓄力量。对明朝的“左膀”一一朝鲜则采取军事征伐,对明朝的右臂——蒙古则通过联姻、赐宴、誓盟等手段安抚,后蒙古八旗成为清军重要的组成部分。

皇太极意识到夺取明朝还需要一定时间,山海关防守又严,强行攻取恐伤亡太多。故皇太极采取远袭、迂回的战术方法,绕过山海关,不断侵入明朝腹地,进行掠夺,严重消耗明朝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消耗明朝的有生力量。

所以皇太极在努尔哈赤的基础上对明朝的军事战略有了新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