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公已觉十年迟——苏轼与王安石

 竹里馆B 2022-08-17 发布于江苏

虽然可以在网上直接搜索、选定、复制、粘贴,我还是先将苏轼尺牍《与王荆公二首》(《苏轼全集》第1670页)读两过,抄一遍,再用电脑敲出来。我很希望藉这个过程尽可能多的了解写信的苏轼和读信的王安石彼时彼地的心情:

某启:某游门下久矣,然未尝得如此行,朝夕闻所未闻,慰幸之极。已别经宿,怅仰不可言。伏惟台候康胜,不敢重上谒。伏冀顺时为国自重。不宣。
二(离黄州)
某近者经由,屡获请见,存抚教诲,恩意甚厚。别来切记台候万福。某始欲买田金陵,庶几得陪杖屦,老于钟山之下。既已不遂,今仪真一住,又已二十日,日以求田为事,然成否未可知也。若幸而成,扁舟往来,见公不难矣。 向屡言高邮进士秦观太虚,公亦粗知其人,今得其诗文数十首,拜呈。词格高下,固无以逃于左右,独其行义修饬,才敏过人,有志于忠义者,某请以身任之。此外,博综史传,通晓佛书,讲习医药,明练法律,若此类,未易以一二数也。。愿公稍借齿牙,使增重于世,其他无所望也。秋气日佳,微恙颇已失去否?伏冀自重。不宣。
据刘乃昌先生《苏轼年表》: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王安石捐半山园为报宁禅寺。(苏轼)四十九岁。贬居黄州。三月,接诰命,伊汝州团练副使。四月,告别雪堂邻里,有《满庭芳》(归去来兮)词。与参寥同游庐山,有《题西林壁》等诗。五月,至筠州会子由。六月,长子迈赴德兴尉任,送之至湖口,游石钟山,有记。七月,过当涂,抵金陵,小驻,与王安石多次相会,有《次韵荆公四绝》。离金陵,九月,有《与王荆公书》。筹划于宜兴买田。十月,至扬州,上《乞常州居住表》。十二月,到达泗州(江苏盱眙县北)。除夕黄实送酥酒,有《黄师是送酥酒》诗。
检点文学史上两位大家的交集,可以发现两封信写于1084年七至十月间。第一封表达同游的快慰与幸运,而“已别经宿”中“经宿”二字及不可言的“怅仰”,应不是书信中的客套语,更应看作苏轼对得与王安石相聚的珍视。尺牍二,希望买田金陵共老钟山之下,不遂又退而求其次,希望买田仪真,能扁舟往来,常常相见。似更能表达苏轼对王安石的心情与友情,可参看《次韵荆公四绝》之三:“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好一句“从公已觉十年迟”,之中藏有怎样的尊重与敬意。尺牍二大半的篇幅是对秦观的举荐,“才难之叹,古今共之,如观等辈,实不易得”,一定会引起古今所有怀才不遇者的共鸣。
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是年四月,王安石卒。苏轼五十一岁,三月,迁中书舍人。五月,撰《王安石赠太傅敕》,七月,祭西太一宫,和王安石题壁诗。各选一首录于下。
王原诗: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苏和诗:秋早川原净丽,雨余风日清酣。从此归耕剑外,何人送我池南?
四十八岁重游西太一宫的王安石写诗时,想到十六岁随父兄来游,三十二年间有多少人世沧桑浸入四十八字当中(王题壁诗两首);五十一岁的苏轼和诗时当然也会想到父亲、弟弟,想到这个老朋友王安石,“何人送我池南”?是啊,会有何人?曾经打算买田共老钟山,扁舟往来常见的王安石,应当是此时此地的苏轼更多想起的一位。
刘乃昌先生论苏轼、王安石交情,说:有抵牾,有接近,情况较为复杂曲折。他们在对变法改革问题上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但未由此演为互相攻击,却始终保持了友谊,并能在学术、文章上相互磨砺和推重。苏、王在待人上襟怀广阔、作风郑重,还是难能可贵的。
话被古人今贤说尽了,我抄了半天还能表达什么?一,主张有异,立场不一,见解不同,不妨碍交情不浅。二,礼遇贤士,才有更多的贤士;妒贤嫉能,(自己和这个时代都)无贤无能。三,尊重,能将对手变成高贵的朋友;嫉恨,远离高贵,也永远没有真正的朋友。四,苏轼问:“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王安石说: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关于苏轼与王安石的交往,我们只有尝试从当事双方的文字走入他们的内心,而不是某说,某说,某某说。
“从公已觉十年迟”,927年后的我们,要从苏轼、王安石的交往中品味出什么? 

参考文献

【1】刘乃昌《苏轼文学论集》,齐鲁书社,2005.1第1版

【2】傅成、穆俦标点《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5第1版

图片:网络     文字:袁春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