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棉业,为什么在元代得到了飞速发展?

 思明居士 2020-03-08

棉花原产于古印度和美洲,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仅在边疆地区有棉花种植,而且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直到元代,棉花才在中国广为种植,棉织业才得到巨大发展。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了解棉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棉业,为什么在元代得到了飞速发展?

一、棉业的历史变迁

1.汉代到宋代

古代中国人的衣物一般是丝、麻、裘、葛,直到汉代,棉花才为国人所认识。在汉代的史料与古迹中,有一些关于棉花的记录。比如,《后汉书·西南夷传》描述了东汉时期永昌郡的哀牢人:“知染采文绣,罽毲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其中,帛叠就是棉布,其中永昌郡与缅甸接壤,原产于印度的棉花,很可能从缅甸传入云南。《后汉书》里,还有关于海南岛向汉武帝进贡棉花的记载。

1959年,考古学家在新疆民丰县的东汉古墓里,发现了大批棉织衣物以及炭化棉籽。我国自汉代以来,西域与波斯交通顺畅。可见,棉花在汉代时通过印度与波斯传入了新疆。

在吐鲁番地区北朝到唐朝的墓葬中,发现了多件借贷棉布的契约,并且在出土文书中,有将棉布作为缴纳税赋的内容。这说明当时棉布当时已经作为一种商品,并且可以用来纳税。我国华南地区与南亚和东南亚诸国很早就有海上贸易往来,从史料来看,这些国家曾经向我国上贡棉布。

唐代出现了不少关于棉布的诗歌,如杜甫诗云:“细软青丝履,光明白氎巾。”但是,有关唐代的资料并未有任何植棉的记载,因此只能说唐代时棉布的贸易很活跃。

宋代时,在华南地区棉花已经开始大量种植,比如南宋初年谢枋得《木棉诗》云:“嘉树种木棉,天何厚八闽。厥土不宜桑,桑事殊艰辛。一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说明福建已经开始广泛种植棉花。但是,富饶的长江和黄河流域,棉花仍只有零星种植,苏轼诗云: “江东贾客木绵裘,会散金山月满楼。夜半潮来风又熟,卧吹箫管到扬州。”可见,宋代时,在长江流域棉花仍是一件稀罕之物。

中国的棉业,为什么在元代得到了飞速发展?

2.元代及以后

不论是植棉业还是棉纺业,在元代都得到了很大改观,我国的棉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至元26年(1289年),元朝统治者“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提举司责民岁输木绵十万匹”,这说明在元朝时,棉业已经覆盖了长江流域及华南的广大地区。到了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又明确规定“夏税则输以木绵、布、绢、丝、绵等物”,正式将棉布纳入政府的税赋之中。

元代棉花的推广与普及,为明清时期的棉织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明代内阁大学士邱浚《大学衍义补》中说棉花“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棉织业成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从棉业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可知,元代是一个分水岭。元代以前,棉花仅在新疆、云南、华南沿海地区有一定规模;元代以后,棉花在长江黄河流域都迅速铺展开来。

中国的棉业,为什么在元代得到了飞速发展?

中国现在的商品棉基地图

二、棉业为什么能在元代兴盛

1.元朝统治者的重农政策

元朝在统一中国后,为了维护其统治,元世祖忽必烈在建国伊始,就意识到了农业的重要性。他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其中确立了“奖励农桑”的立国方针,建立农业机构劝农司、大司农司,并且以“户迁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役平”五项作为考核各级官吏的标准。1270年,忽必烈将劝农司改为司农司,后又改为大司农司,专管“劝课农桑”之事。

这些政策的出台,一方面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政府的统治;另一方面使得政府财政收入有了稳定的来源,这对棉业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这种重农政策下,棉花种植业与棉织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273年,元朝颁布了《农桑辑要》一书,其中对棉花的栽培技术做了详细的描述,书中还有令陕西劝种棉花的诏谕:“木棉亦西域所产,近岁以来,苧麻艺于河南,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木土无异,二方之民,深荷其利,遂郎已试之效,令所在种之⋯⋯”此外,元代王祯的《农书》这本著作中,也有不少关于棉花栽培的描述。大德六 年(1302年),在棉业比较发达的临江路,棉布已经开始取代麻布。同时,在这个时期,百姓百万之税赋绝大部分可以用布匹交纳。

可见,在元代统治者重农政策下,棉花已经在长江和黄河流域大量种植,而且已成为了纺织的主要原料了。

中国的棉业,为什么在元代得到了飞速发展?

元朝疆域地图

2.棉业技术的进步

从元代的农书来看,在棉花的栽培方面,从择地、整地到选种施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比如《农桑辑要》中说,下种前,要用水浸泡棉种,浸种具有加强催芽的作用。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元代棉花栽培技术的提高。

在南宋时,江南地区已经有了棉花种植,但是织棉的工具和技术都很落后。但是黄道婆的出现,带来了棉纺技术的进步。元代文学家陶宗仪《辍耕录》中说:“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杆、弹、纺、织 之 具,至于 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黄道婆南宋末年流亡到海南崖州,在那里她向黎族人民学会了棉织技术。元贞年间 (1295-1297年),她回到家乡松江后,她将丝织技术与棉织技术相结合,创造了不少新的纺织方法,促进了太湖地区及全国棉业的进步。

黄道婆从“捍、弹、纺、织”等四个方面开展了技术革新,大大加快了纺织速度,提高了棉纺作业效率。比如,黄道婆创造性应用辗轴和曲柄的原理,制造了专门去籽的轧车,轧车的发明是轧花生产工具上的重大突破,相比手工去籽,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弹检最原始的是用小型竹弓采用手指弹松,后来被黄道婆的大弓椎出法所取代。此外,纺织上,从单锭手摇纺车改革为三锭脚踏棉纺车,她还发展了棉织的提花方法,这使得普通的棉布,也能够呈现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在山东嘉祥出土的元代棉菱形花纹织棉,图案精美细致。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元代的纺织物品中,布类就多达几十种,这是元代棉纺技术进步的体现。

中国的棉业,为什么在元代得到了飞速发展?

黄道婆改进了棉纺技术

3.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棉业的交流

从种植上看,棉花相比其他作物种植早,采收迟,不夺农时,人们可以对其进行合理管理。从用途看,棉布比麻布质地细腻,相比绢帛粗糙,然而棉花却兼有麻布和绢帛的功用,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中说: “绝细而轻软洁白,服之且耐久者。”元代中叶以后,棉布的质量是“幅阔三尺余,紧细若䌷”。

在元代以前,棉花还没有发展到黄淮流域。元代中期以后,植棉纺织已经普及到了淮河流域;元末时,河南、山东等地的棉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明实录》中说,洪武五年因辽东军卫缺马,命“发山东绵 布万匹,易马给之”,山东在明初可以拿出万匹棉布易马,足见黄河流域的棉业在元代的飞速进展。

元代时,国家的大统一,让南方的棉织技术更容易传入到北方地区,使得棉花的优点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这样,昂贵的丝绸和粗劣的麻布逐渐被棉布所取代。

中国的棉业,为什么在元代得到了飞速发展?

元代王祯《农书》中的纺车图

结语

相比丝织业和麻织业,我国的棉业起步较晚,但在元代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棉业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归功于元朝统治者的重农政策,这使得元朝成为我国棉业承前启后的朝代,为明清时期棉业更大规模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关于棉花在我国开始种植的时间和地区问题》,陈家麟,汕头大学学报

2.《宋代植棉续考》,漆侠,史学月刊

3.《宋代以后太湖地区棉业兴盛的原因》,马万明,中国农史

4.《我国古代植棉史的讨论》,过兴先,中国农业科学

5.《试论元代制棉业的经济地位和作用》,霍宇红,内蒙古大学学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