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油画,很多艺术领域的作品都存在类似的现象,一开始不受人认可,甚至引来口诛笔伐,一段时期过后才被大众和艺术界所接受,并且备受推崇。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艺术思维始终在变化,审美习惯也会随之变化,对于那些有着创新思维的艺术作品需要一个过程来改变大众的欣赏习惯,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后印象主义”大师梵高,虽然年仅37岁便自杀去世,绘画生涯不过区区10年而已,却是公认的绘画艺术天才。梵高一生中有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传世,其中就包括现在被奉为经典的35幅《自画像》和11幅《向日葵》。 不过,梵高生前一直穷困潦倒,他的画风就转变的太快,以至于在当时不被人们认可,只好孤芳自赏。据说梵高生前唯一卖出过一幅作品,还是当画商的弟弟为了安慰梵高找人代购的。 诸如梵高这样的油画家不胜枚举,被称为“现代主义艺术之父”的塞尚也与梵高的经历颇为相似。不同的是,塞尚的画作虽然也力图创新,却没有完全打破传统,所以其作品的命运并不像梵高的画作那般不堪,还是能得到部分的认可。 最幸运的艺术大师莫过于毕加索了。毕加索运用传统的绘画技法创立了打破传统的“立体主义”风格,他将塞尚的“现代艺术”完善起来。这样既有继承传统,又有创新,从古典主义到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等等,毕加索的画风变幻莫测,但是总能得到艺术界的认可和推崇,不能不说他是个充满智慧的神奇的艺术家。 但是,能像毕加索这样,既能在绘画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创作思维,又能在创作的同时功成名就的艺术家实在是凤毛麟角。 21世纪中国的年轻画家们,同样也会面临像梵高和塞尚他们同样的困扰。一方面力图创新,接受新的艺术思维;另一方面又想迎合市场、迎合大众审美习惯,游离在二者之间很难取舍。 不过,现在的年轻艺术家们还能借助于西方古典艺术的视角去观察中国的人和事,能够用艺术的视角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这对于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还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