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导报》“书坛精英”栏目访谈——刘聚森访谈

 黄俊俭书法 2021-12-29

《书法导报》“书坛精英”栏目访谈  

人物简介

刘聚森,现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河南省书协第五届理事、草书委员会副主任。

书法作品获全国首届篆书展一等奖、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第二届“兰亭奖”艺术创作提名奖,入展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国展”。 

做一名合格的传统文化“搬运工”

——刘聚森访谈
本报记者 黄俊俭


黄俊俭:多年来,你一直尝试篆籀笔法在草书中的运用。你是如何切入的?在实践的过程中,你遇到过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刘聚森:篆书从殷商甲骨文、金文开始,经春秋战国,历秦汉,至清末、民国初年的再度中兴,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而草书则自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发展较篆书稍晚。以文字的发展史来理解篆书的产生,是以社会实用功能为先,具有潜意识的原始审美。与草书承载的艺术自觉性还是有所不同的,秦之前篆书字形繁杂和不规范性与草书早期发展的草创性如出一辙,两者都具有汉字造字的不规范性。不管是春秋战国文字的发展,还是草书各期发展的约定性,便捷是时代发展的总体要求,对线条的要求更加开放与自由。绘画理论墨分五色等观念的融入,使得草书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常说的“金石气”,如錾刻在秦诏版上的文字与铸模成型在鼎彝上的文字,刻在石质与砖质上,材料各异呈现出的线质也是各有韵味。反观当下篆书创作,以实用为上的早期功能基本丧失,支撑篆书灵魂的恰是那变化莫测的点线。    


草书创作是自由抒情的,同时它也具有特殊的规定性,比如对字形的要求,不管初期的章草,还是而后出现的今草,以至于明清之际的大草,都没有脱离可读可识性。“天下无物不草书”,这句话道尽了草书笔法的丰富性及线质有容乃大的包容性,意在说明,在草书对比矛盾元素中,只要运用合理、对比巧妙是不存在败笔之说的,也即篆、隶、楷、行之法皆可入草,关键切入点是什么?唐代的张旭和怀素,它们都把草书的境界推到极致,把技法演绎到了极致,不同的是张旭用笔的丰富性不仅体现在起与收,对点画中段的处理是快与慢、动与静的完美体现;怀素用笔简约而不简单的艺术处理,繁简都达到了自如。

受时代环境影响,书法文化大背景下,我们很难不受时风的影响,快速流畅的书写好像成了当下对草书创作审美的共识,孙过庭《书谱》云:“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这是对线质的至高要求。颜真卿书有篆籀之气,鲁公把篆之气韵含化于真书之中,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比之正书,草书的书写速度较快,存篆籀之气有一定的难度,尝试从改变提高线质未尝不是一个切入途径。篆书、草书对线质的高要求是有相同之处的,不管从技术层面还是审美层面,前提是通晓两种书体且具备扎实的实践功底,在学习草书的同时还需投入大量精力于篆书的实践,从线性、质感、速度等方面去理解、去分析,力图感受在金、石、木等材料上点画的线质特点。在草书创作时主观的去表现,加强篆籀点画质量在草书中的实践,只是开拓草法线质的个人尝试而已。

黄俊俭:你多次在全国性的书法展览中入展、获奖,在投稿之前你是如何准备的?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你分享一下你的心得体会。   

刘聚森:每个人的备稿过程都是不一样的,决定作品入展的因素也很多,这几年我投稿的次数相对较少,但还是有些经验、教训和同道们交流一下。


第一,定书写内容。提前选好适合自己的书写内容,平常在读书时碰到好的辞章就保存起来。我通常会看一些“正规”出版社的出版物,如中华书局、商务出版社出版的权威版本,最好是繁体字的那种,选自已喜欢的诗词,感受作者的情感、节奏,然后通过书法进行二次创作,会对原文中的节奏重新进行改造,草书的创作更甚。


第二,考虑作品整体形式。作品形式制作不必太费心费神,平时要多看展览,展览中形式很多,可借鉴适合自己审美的形式即可,把主要精力放在作品的质量上。

第三,查字典字帖,定风格,写初稿。对拿不准的字逐个查出来,备用,确保字形不出错。定字体,现在的作者综合素质较高,会写两三体,甚至五体皆能的书家不在少数,对书体的选择要看展览启事的要求,选取自己最擅长的字体,重要的还有创作风格的选择,这会影响到作品的整体面貌,是魏晋调、明清调,都取决于平日的积累和训练,要充分运用时代的艺术元素去丰富创作。不管形式还是技法,都有时代局限性,怎样融合贯通?考验作者的智慧,如在隶书创作中,我通常把《张迁》、《西狭》,甚至新出土的《肥致》等风格相近的碑帖放在一起比较临习,作为创作的基调,同时把《鲜于璜碑》中宽博舒展元素进行融入,把《石门颂》的特殊线质再进一步强化,寓巧于拙,创作就像大厨做菜,添加盐少许,味精少许,都是感觉上的事,得靠自己去实践、去体悟。


第四,平日多临帖,感觉好时写作品。临摹字帖是书家的日常功课,不断从字帖中吸收创作需要的养分。用的纸张就是创作用的纸张,提前需要多次熟悉纸张的性能,才能心手双畅,等感觉来时,往往就是一挥而就,一泻千里。


第五,落款,钤印。重视落款,红花要靠绿叶配,落款本身就是一幅小作品,要精致美观。字体和正文是一种呼应对比关系,一幅作品,最少两种字体,要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长处。落款好了能增加作品的附加值,反之,则拉分。钤印如画龙点睛,多大印章,盖在什么位置,印泥颜色都要讲究。


总之,临帖、创作、读书是书法人终生不能间断的课程,你的创作作品信息都在里面。展览只是检验一段时期的书写水平,入展、获奖了,我之幸运。没有入展获奖,实属常态,不必在意。

黄俊俭:一直以来,你要求自己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传统,从中找到切入点,以期在创作上有所收获,努力做好一名传统文化传承的“搬运工”。在书法艺术方面,你认为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搬运工”?    

刘聚森:每个人的学书路径都是不一样的,我认为首先是对传统经典的研究,从个人学书初始阶段来说虽博涉诸家,对五体书的学习更多的关注书法本体,从中窥探出古代书法概念和今天理解的差异,唐代的张旭世称草圣,在草书领域的成就之大,皆有共识,从近年洛阳偃师出土的《严仁墓志》可知其小楷的成就之高,也是今人多所不能及的,要想在书法上有所建树,除却自身专业外,在文学、绘画、音乐、鉴赏等综合水平上的提升也必不可少。把书体放在大书法的环境中去研究学习,如对草书本体的研究,怎样从篆隶及其它书体中获取可资借鉴的信息,当代书法审美已不是单一书法审美的自我封闭,在有共性的问题上可以互为影响,互为转化,相得益彰,尤其是篆隶线质对行草的转化,行草意识对篆隶创作方面的影响,又如何得益,相信都要通过实践来获得。其次,加强古文字的学习,从单一的书法研究转变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明白造字应遵循的规律,理顺从文字产生到各个时期发展的脉络,不做传统传承狂妄之徒,不作书法创新的涂鸦之作,从历史经典中吸取营养,懂得哪些是我们今天书法创作要守住的底线。


开阔视野,转换思路,拓展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对古代陶瓷的研究兴趣渐浓,从古器物及新的出土材料中领略中国书法魅力不衰的根源,宋代美学是以极简主义为主线,从历史转变带来文化转变,从中汲取营养,“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的一抹天青色,受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体现了宋人的极简思想,瓷器上妙不可言的金丝铁线,还有那放入掌心的黑盏中泛起的一丝白色茶沫,迷倒的不只是宋代道君赵佶,它代表的是有宋一代的主流审美,剥离瓷器与文字的造型,书法依存的怕是只有神迷莫测的点线!我不知道用这种思维去理解书法可否准确,隐隐觉得唐代陆龟蒙形容越窑瓷器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不是对唐代书法审美的最好注脚吗?   


因此,换个视角去思考书法传统,也许更易理解,那么要做一名合格的传统文化“搬运工”,除了在技法方面不断深入传统,更需要把书法研究放在传统大文化之中去学习,明白文字所承载的历史功能,从实用主义到艺术主义的转变,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审视书法,承传书法文化,用书法文化滋润我们的人生,为大众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黄俊俭:请谈谈你的书学经历。 

刘聚森:细细算来,我学书已三十余载,不管是从启蒙时的好奇,还是现在成为生活的日常,都是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执念。河南伊川是“二程”故里,文化底蕴深厚。20世纪80年代时,物质相对贫乏,在一个山区小县很难找到一位懂书法的先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朋友处觅得康殷先生的《文字渊源浅说》一书,让我对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中了解到汉字与书法的发展与演变,这时期我是经常光顾街头报刊亭的常客,几毛钱一本的《兰亭序》、《颜勤礼碑》等字帖让我爱不释手,一本祝嘉先生的《书学史》让我知道学习书法应师承传统经典,写过《石鼓》、《峄山碑》、《曹全碑》,受当时洛阳书法环境的影响,一度沉迷于《龙门二十品》等碑帖。如果没有对书法强烈的兴趣,这种散打式的学习是很难维系的。

我真正有书法意识,并进入创作领域大约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受书法热兴起的影响,我走出洛阳,负芨到天津求学,期间有幸聆听津门诸贤尤其是孙伯翔、高照业、张建会、张韬诸先生的教诲,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学书思路渐开,对书法有了全新的认知,开始把创作的重点放在了草书上。明清之际的王铎,在书法史上的特殊地位影响着数代书法人,我作为河南作者也不例外,王铎书法力能扛鼎之气,激荡人心之开合,令人深深迷恋其中,我从第八届“中青展”开始,一路走来,十年间不缀时日临习、创作,徜徉于张瑞图、傅山、徐渭诸家之间,曾一度上溯至黄山谷。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对张芝、张旭、怀素理解的加深,我在创作中注入的元素开始增多。      

      
书法创作不仅是技法的融合,更是思想的融合,我从明清、唐宋、至魏晋溯源而上,系统研究王铎的节奏章法、用笔、用墨,研究祝允明的字势欹侧变化,研究傅山的连绵用笔、黄山谷的气势开合,研究张旭的雄浑、怀素的放纵之态,创作了许多草书作品。也曾在篆书、隶书上深入用功,创作了一系列作品,相继数十次入展全国性书法展,并在“兰亭奖”中获奖,这种为展览而创作的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反思,参展太多容易迷失自我,从那时起便决定沉下来,每每叩问自己:什么是书法?什么是传统?书法是文化,靠长期学养积累,需要补的课太多,走出书本,走进自然,培养兴趣,感受经典,感悟人生。到田野去访碑,到博物馆去求证,去鉴赏,领寻5000年中华文明,让历史去直击心灵。我也连续数年举办了多期成人书法班,与天南海北的同道在一起探讨书法艺术的规律,为社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刘聚森作品

(访谈发表于2月26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十版)

黄俊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新闻出版传媒委员会秘书长、中央财经大学当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

微信号:13700873716

           

长按上面相应的二维码下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