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导报》“书坛精英”栏目访谈 刘聚森,现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河南省书协第五届理事、草书委员会副主任。 书法作品获全国首届篆书展一等奖、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第二届“兰亭奖”艺术创作提名奖,入展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国展”。 ——刘聚森访谈 问 黄俊俭:多年来,你一直尝试篆籀笔法在草书中的运用。你是如何切入的?在实践的过程中,你遇到过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答 刘聚森:篆书从殷商甲骨文、金文开始,经春秋战国,历秦汉,至清末、民国初年的再度中兴,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而草书则自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发展较篆书稍晚。以文字的发展史来理解篆书的产生,是以社会实用功能为先,具有潜意识的原始审美。与草书承载的艺术自觉性还是有所不同的,秦之前篆书字形繁杂和不规范性与草书早期发展的草创性如出一辙,两者都具有汉字造字的不规范性。不管是春秋战国文字的发展,还是草书各期发展的约定性,便捷是时代发展的总体要求,对线条的要求更加开放与自由。绘画理论墨分五色等观念的融入,使得草书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常说的“金石气”,如錾刻在秦诏版上的文字与铸模成型在鼎彝上的文字,刻在石质与砖质上,材料各异呈现出的线质也是各有韵味。反观当下篆书创作,以实用为上的早期功能基本丧失,支撑篆书灵魂的恰是那变化莫测的点线。
受时代环境影响,书法文化大背景下,我们很难不受时风的影响,快速流畅的书写好像成了当下对草书创作审美的共识,孙过庭《书谱》云:“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这是对线质的至高要求。颜真卿书有篆籀之气,鲁公把篆之气韵含化于真书之中,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比之正书,草书的书写速度较快,存篆籀之气有一定的难度,尝试从改变提高线质未尝不是一个切入途径。篆书、草书对线质的高要求是有相同之处的,不管从技术层面还是审美层面,前提是通晓两种书体且具备扎实的实践功底,在学习草书的同时还需投入大量精力于篆书的实践,从线性、质感、速度等方面去理解、去分析,力图感受在金、石、木等材料上点画的线质特点。在草书创作时主观的去表现,加强篆籀点画质量在草书中的实践,只是开拓草法线质的个人尝试而已。 问 黄俊俭:你多次在全国性的书法展览中入展、获奖,在投稿之前你是如何准备的?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你分享一下你的心得体会。 答 刘聚森:每个人的备稿过程都是不一样的,决定作品入展的因素也很多,这几年我投稿的次数相对较少,但还是有些经验、教训和同道们交流一下。
第三,查字典字帖,定风格,写初稿。对拿不准的字逐个查出来,备用,确保字形不出错。定字体,现在的作者综合素质较高,会写两三体,甚至五体皆能的书家不在少数,对书体的选择要看展览启事的要求,选取自己最擅长的字体,重要的还有创作风格的选择,这会影响到作品的整体面貌,是魏晋调、明清调,都取决于平日的积累和训练,要充分运用时代的艺术元素去丰富创作。不管形式还是技法,都有时代局限性,怎样融合贯通?考验作者的智慧,如在隶书创作中,我通常把《张迁》、《西狭》,甚至新出土的《肥致》等风格相近的碑帖放在一起比较临习,作为创作的基调,同时把《鲜于璜碑》中宽博舒展元素进行融入,把《石门颂》的特殊线质再进一步强化,寓巧于拙,创作就像大厨做菜,添加盐少许,味精少许,都是感觉上的事,得靠自己去实践、去体悟。
问 黄俊俭:一直以来,你要求自己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传统,从中找到切入点,以期在创作上有所收获,努力做好一名传统文化传承的“搬运工”。在书法艺术方面,你认为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搬运工”? 答 刘聚森:每个人的学书路径都是不一样的,我认为首先是对传统经典的研究,从个人学书初始阶段来说虽博涉诸家,对五体书的学习更多的关注书法本体,从中窥探出古代书法概念和今天理解的差异,唐代的张旭世称草圣,在草书领域的成就之大,皆有共识,从近年洛阳偃师出土的《严仁墓志》可知其小楷的成就之高,也是今人多所不能及的,要想在书法上有所建树,除却自身专业外,在文学、绘画、音乐、鉴赏等综合水平上的提升也必不可少。把书体放在大书法的环境中去研究学习,如对草书本体的研究,怎样从篆隶及其它书体中获取可资借鉴的信息,当代书法审美已不是单一书法审美的自我封闭,在有共性的问题上可以互为影响,互为转化,相得益彰,尤其是篆隶线质对行草的转化,行草意识对篆隶创作方面的影响,又如何得益,相信都要通过实践来获得。其次,加强古文字的学习,从单一的书法研究转变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明白造字应遵循的规律,理顺从文字产生到各个时期发展的脉络,不做传统传承狂妄之徒,不作书法创新的涂鸦之作,从历史经典中吸取营养,懂得哪些是我们今天书法创作要守住的底线。
问 黄俊俭:请谈谈你的书学经历。 答 刘聚森:细细算来,我学书已三十余载,不管是从启蒙时的好奇,还是现在成为生活的日常,都是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执念。河南伊川是“二程”故里,文化底蕴深厚。20世纪80年代时,物质相对贫乏,在一个山区小县很难找到一位懂书法的先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朋友处觅得康殷先生的《文字渊源浅说》一书,让我对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中了解到汉字与书法的发展与演变,这时期我是经常光顾街头报刊亭的常客,几毛钱一本的《兰亭序》、《颜勤礼碑》等字帖让我爱不释手,一本祝嘉先生的《书学史》让我知道学习书法应师承传统经典,写过《石鼓》、《峄山碑》、《曹全碑》,受当时洛阳书法环境的影响,一度沉迷于《龙门二十品》等碑帖。如果没有对书法强烈的兴趣,这种散打式的学习是很难维系的。 我真正有书法意识,并进入创作领域大约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受书法热兴起的影响,我走出洛阳,负芨到天津求学,期间有幸聆听津门诸贤尤其是孙伯翔、高照业、张建会、张韬诸先生的教诲,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学书思路渐开,对书法有了全新的认知,开始把创作的重点放在了草书上。明清之际的王铎,在书法史上的特殊地位影响着数代书法人,我作为河南作者也不例外,王铎书法力能扛鼎之气,激荡人心之开合,令人深深迷恋其中,我从第八届“中青展”开始,一路走来,十年间不缀时日临习、创作,徜徉于张瑞图、傅山、徐渭诸家之间,曾一度上溯至黄山谷。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对张芝、张旭、怀素理解的加深,我在创作中注入的元素开始增多。 刘聚森作品 (访谈发表于2月26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十版) 黄俊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新闻出版传媒委员会秘书长、中央财经大学当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 微信号:13700873716
长按上面相应的二维码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