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以魏晋书风近乎道?源于文人性格中的特殊属性

 对岸合欢树 2020-03-11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迅

今日见一人评价王羲之说“古人随手写两笔,今人便去精研好几年,是不是有点过了”?听罢不禁想到了鲁迅的这句名言,大概是平庸之人为了找到一些自我安慰,总会用“随手”这类看似谁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去掩盖别人的汗水,就像总有些人把努力的成果冠以天才之名,这样自己心便安了,可以放心的告诉自己,只是天赋不够而已。

王羲之字对初学者来说或不惹人爱,但成了历代追摹的范本,自然也合情理。王羲之于魏晋盛名,魏晋于书史高耸入云,其实本质原因都一样。魏晋书风有着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像天女撒在是书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

何以魏晋书风近乎道?源于文人性格中的特殊属性

为何魏晋书风近乎道?

历朝历代的文人名士,嘴里虽吧唧着自家时代养育的果实,心中却想的都是对魏晋作品的心追手摹,这倒一点也不奇怪,多半是因为“文人”特有的属性在作祟。历史如江水,草木各顾自凋零,万物也屁股后边颠颠儿跟着更迭,多数物质都是经不起时间之水的软磨硬泡,随江东去了。

江水之中却有个团体屹立不倒,操着一个“德行”,无论文化如何演变发展,他们似乎从没变过,有着独立人格和独立价值观,洞悉客观真理,却也不放弃对精神自由的挣扎——文人。是文人缔造了书法的发展,而文人最好时代在魏晋,魏晋的文化风气影决定了这个时代所产生的艺术高度,所以后代文人对魏晋书风的崇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其文化风气的向往。

身怀“独立人格”和“独立价值观”的人,多数行径不拘一格,异于常人,这也就使得文人们喜当出头鸟,成了与世俗背道而驰的刺儿头。刺儿头们从不怕自己不够刺儿,怕只怕没有刺儿的土壤,以及见不着比自己更刺儿的人,这于刺儿头们的才华来说,是寂寞的,也是可悲的。

魏晋恰好可以成为诸位刺儿头的精神寄托,因为魏晋的文人圈是刺儿头窝。

魏晋产生了“窝”,全在当时的文化风气。学而优则仕是文人刻在血液里的追求,读好书去当官大概是一种如吃饱了饭必须要喝水似的必然选择,所以当时文化风气的转变源于曹丕时期陈群对“选官”制度的改革。

何以魏晋书风近乎道?源于文人性格中的特殊属性

“察举制”改成“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的核心在民间舆论,得舆论者得官位。这种选官制度,伊始自然会得到民间中品性声望俱佳的人才,但舆论不离权者,门阀士族很快就开始散播力量操纵舆论,能操纵舆论就能进一步培植家族势力,稳固家族根基,从而使得东汉时很多官位都是由一些“走后门”的人员填充,无才无德。最后的结果就是,肥了和尚,败了庙门。

陈群改革九品中正制,是选一大小中正,也就是一个声望品性俱佳的高官去地方选拔人才,按家事、德行、才华定级,分别赐官。此举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使用庸人,但也一定程度上落入了一个“评委式的陷阱”。

这点就有意思了。

其实聊了这么半天,并没有聊到书法,因为好多东西是立足于书法之前的。懂得这些,自然明白书法的发展规律。

各行各业,但凡评委是人,则评定结果必然沾染一定的个人主观因素。如选秀节目,专业能力相差无几,则优胜者为评委主观角度更喜欢的一个人。又如书展与画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艺术的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让评委的个人喜好左右了时风的变化。当理解到这一点,就可以去了解九品中正制对文人的影响。

何以魏晋书风近乎道?源于文人性格中的特殊属性

朝中选一声望俱佳的中正做评委,声望俱佳如何来呢?自然是以当时的评定标准为主,也就是以儒家为主要思想纲领,讲修身齐家治国,讲君臣父子大一统,也就是说谁做的更规矩,德行更高尚,谁就可以下乡当评委。

评委是个难做的活儿,尤其是对一个德行声望俱佳的人。首先这种人有自己的人格追求,有更高一层的精神向往,是脱离开成名基础的,也就是“德行规矩”本身的,因为没有一个人会向往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所以评委们一开始自然要以自身高标要求候选者,但时间久了难免会疲劳,抑或说如果偶尔见到自己所追求不得的一些精神境界,也会暗自加分。

何以魏晋书风近乎道?源于文人性格中的特殊属性

规矩的上一层是什么呢?就是无规矩但不逾越道德品性,有生于无嘛。评委一看,这孩儿品性不错,有儒家的稳定劲儿,又有天真俊逸不拘一格的行事作风,正是老夫向往的一面儿,所以就容易定级高一些。

评委的喜好知晓了,候选人就知道如何去“打动评委”,这就使得当时想当官的年轻人开始抄近路,学习黄老之术,也就是一些道家思想,崇尚自然与自由。时间一长,学道家思想就从主动迎合变成了文化风向。

这种文化风向下孕育出了啥呢?不守规矩嘛。

王羲之坦腹东床。漂亮闺女他爹来老王家招婿,王氏子弟打扮的花枝招展,都为给未来老岳父留下一个好印象,见面一口一个世伯叫的比亲爹都亲,还不忘抖搂着自己的才华,王羲之也不理这茬,二郎腿一翘,榻上一躺,一手摇着蒲扇,一手挠挠肚皮,爱谁谁。

按常理说,来的即便不是个宰相,也是个世交的长辈,最次哪怕是个客人呢?按照儒家思想也应该端坐问好才对,王羲之可不顾那些,就自顾自挠挠肚皮,扣扣脚丫,管你谁来。

如放一般人看到王羲之这股德行,表面不批评,心中也要感叹这孩儿缺乏教养。但这丞相确实不是一般人,乃是个“德行声望俱佳”的老儒,不但不生气,反而摩拳擦掌,大笑说道:我就欣赏这种脾气的年轻人,不拘一格,好啊好啊,果然不是俗品,就是我年轻时候的翻版,我一定要当你爹,明儿就安排他跟我闺女洞房成亲。

。。。。

然后就有了王献之。

何以魏晋书风近乎道?源于文人性格中的特殊属性

王献之的行径要比王羲之浪荡一些,不仅感情经历丰富,做事风格也比他爹有过之而无不及,还没几岁的时候看院儿门口刷了大白墙,真白,有点不顺眼,于是拿着大掃酬沾点黄土在上边写上一个丈大的榜书,写完后满意的点点头,这才是这面墙该有的颜色。

王羲之看见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跟邻居炫耀:我儿这字儿写的好啊,以后必能得我真传。

其实这种看似搞笑的行事,在魏晋时期却时比比皆是,二王父子的行为放到今天绝对算被重点整治的刺儿头。但是在魏晋时期反而成了一种思想上的突围,也是书风得以上品的根因。

孙过庭曾批评小王不孝,因儒家标准来否定小王的书法造诣,从上帝视角来看,这显然不合适,但原因没法说明,也没法替小王翻案,在魏晋时期小王的做法是合适的,在唐朝孙过庭也是合适的。

从魏晋的思想转变来看,后世的书法成长过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要以儒家规矩为基础,要以道家自然为追求,最后做到二者兼具,为平正中有险绝,险绝中有稳重。这就是魏晋人书法在极致表现的东西,也是后代文人在极致追求的东西。

“文人书法”在数百年前还没有称为一个独立的门派风格,还代表着学书者对“文人气”的追求,而文人气的来源就是魏晋书风中的一些精神追求。魏晋书法在文人眼里,是一种在规矩之上,极致个性的张扬和表现。

这种思想说简单了是魏晋的时风,说重了其实是书法境界层次的集中体现,后世文人均学今而追古,因为他们在今人得到养分后,足矣去看到书法境界的高低取舍,故而均能在一定能阶段后产生共识,归于魏晋。

书法的境界与思想境界相通,做人规矩是基础,无有束缚是追求,无束缚却不逾规矩是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