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的“无善无恶”超越道德?

 凤凰山居士 2020-03-11

古今意不意外杂谈

发布时间:03-1115:59

王阳明的四句教,尤其是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被很多人反复讨论。其中有人认为“无善无恶”超越道德,甚至说接近禅或惠能思想。真的是这样吗?

“道德”一词,通常指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有些人认为“无善无恶”超越道德,很明显,只不过是指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道德。不过,道德,不是只有一种解释。道德,一个由“道”和“德”二字构成的词,怎能忽略其哲学意义?道德在儒学、康德哲学及一些西方哲学中,是有着本体意义的概念!

儒家一般认为,宇宙具有道德本质,指出“天地之大德曰生”、“大德敦化,小德川流”。龙场悟道,王阳明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说人天赋有道德本性,与这个宇宙的道德本质是一样的。当代新儒家也直接指出,良知即“道德心”。

“无善无恶心之体”不是说没有善也没有恶,而是说心的本体是纯善的本然状态。因此,王阳明很明确地说:“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宋明理学所言的理,一般指道德之天理,即至善。

明末心学流弊入禅,阳明后学脱离了儒学、道德宇宙世界观去解释心学无疑是重要原因。

儒学治心,和中医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医和儒学都有“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中医治病、儒学养心,都是因病而药,以“中正平和”为原则,却不设定一个适合所有人、所有情况的固定药方。无论治病还是养心,拘泥偏执于一个方法,会误己误人。

王阳明说过:“求其的然真见,其孰为可行,孰为不可行,孰为似迂而实切,孰为似是而实非,断然施之于用,如神医之用药,寒暑虚实,惟意所投,而莫不有以曲中其机,此非有明睿之资,正大之学,刚直之气,其孰能与于此?”

又说:“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疾之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初无一定之方,不问证候之如何,而必使人人服之也。君子养心之学,亦何以异于是!”

王阳明的爱徒徐爱在《传习录序》中记录:“先生闻之,谓之曰:‘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若拘执一方,鲜守为成训,他日误己误人,某之罪过可复追赎乎?’”

道德是宇宙的本质,良知是道德心,阳明心学又怎可能超越道德呢?

注:原创首发于 大心学 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