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高频知识点之方剂学各论——解表药(三)

 我来看书滴 2020-03-11

方剂学各论——解表药(三)

(全国卷历年出题数:23道)

1.方剂对比分析与鉴别应用——扶正解表类

(1)败毒散益气解表,适用于体虚而感风寒湿邪之表证,时行感冒易见表寒证者亦可用,再造散助阳益气,辛温发汗,适用于阳气虚弱而见表寒证,非汗不解者。

(2)加减葳蕤汤:养阴解表,适用于阴虚之人又受风热之表热证。

2.具体方剂

(1)败毒散

【方歌】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

【用法】水煎服。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方义】

①羌活、独活发散风寒,除湿止痛,羌活长于祛上部风寒湿邪,独活长于祛下部风寒湿邪,合而用之,为通治一身风寒湿邪的常用组合,共为君药。

②川芎行气活血,并能祛风;柴胡解肌透邪,且能行气,二药既可助君药解表逐邪,又可行气活血加强宣痹止痛之力,俱为臣药。

③桔梗辛散,宣肺利膈;枳壳苦温,理气宽中,与桔梗相配,一升一降,是畅通气机、宽胸利膈的常用组合;前胡化痰以止咳;茯苓渗湿以消痰,皆为佐药。生姜、薄荷为引,以助解表之力;甘草调和药性,兼以益气和中,共为佐使之品。人参亦属佐药,用之益气以扶其正,一则助正气以鼓邪外出,并寓防邪复入之义;二则令全方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④综观全方,用羌独活、芎、柴、枳、桔、前等与参、苓、草相配,构成邪正兼顾,祛邪为主的配伍形式。扶正药得祛邪药则补不滞邪,无闭门留寇之弊;祛邪药得扶正药则解表不伤正,相辅相成。

⑤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意即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此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

【加减应用】

若正气未虚,而表寒较甚者,去人参,加荆芥、防风以祛风散寒;气虚明显者,可重用人参,或加黄芪以益气补虚;湿滞肌表经络,肢体酸楚疼痛甚者,可酌加威灵仙、桑枝、秦艽、防己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咳嗽重者,加杏仁、白前止咳化痰;痢疾之腹痛、便脓血、里急后重甚者,可加白芍、木香以行气和血止痛。

【注意事项】

方中药物多为辛温香燥之品,外感风热及阴虚外感者,均忌用。若时疫、湿温、湿热蕴结肠中而成之痢疾,切不可用。

【附方】

①荆防败毒散

组成:羌活、柴胡、前胡、独活、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消疮止痛。

主治:疮肿初起。症见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数。

②仓廪散

组成:人参、茯苓、甘草、前胡、川芎、羌活、独活、桔梗、枳壳、柴胡、陈仓米、生姜、薄荷。

功用:益气解表,祛湿和胃。

主治:噤口痢。

「方剂学」高频知识点之方剂学各论——解表药(三)

(2)再造散

【方歌】再造散中芪人参,桂枝草芍熟附齐,细辛羌活防芎姜,阳虚寒闭最相宜。

【组成】黄芪、人参、桂枝、甘草、熟附子、细辛、羌活、防风、川芎、煨生姜、大枣、白芍。

【用法】加大枣,水煎,槌法加白芍,煎三沸,温服。

【功用】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等证。

【方义】

①方中以桂枝、羌活为君药,臣以防风、细辛,君臣相伍旨在发散风寒。

②熟附子温补元阳,黄芪、人参补益元气,共为佐药,既可鼓舞正气以利发散,又可防阳随汗脱。

③白芍养血敛阴,合桂枝可调和营卫,且制附、桂、羌、辛之辛热温燥而不碍汗;甘草甘缓,使汗出不猛而邪尽出,是佐助而又有佐制之意。煨生姜温胃,大枣滋脾,合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调和营卫而助汗出,是佐使之品。

④本方配伍上,扶正而不留邪,发汗而不伤正,相辅相成,以免顾此失彼,变生不测。

⑤本方意在助阳发汗,故仿效麻黄附子细辛汤法,却又不用发越阳气之麻黄,而用桂枝汤加羌、防、川芎,于发汗中兼和营卫。甚至生姜亦须煨过,使其专事温胃。白芍用炒,使其凉血制燥而不碍汗。

【加减应用】

若证为阳气虚弱而见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肢冷等,宜加人参、黄芪合附子以助阳益气;兼咳喘吐痰者,宜加半夏、杏仁、苏子、白芥子以化痰止咳平喘;兼湿滞经络之肢体酸痛,加苍术、独活祛湿通络止痛。

【注意事项】

血虚感寒或湿温初起者,均不可使用本方。

【附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

组成:麻黄、甘草、附子。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或水病身面浮肿,气短,小便不利,脉沉而小。

(3)麻黄细辛附子汤

【方歌】麻黄附子细辛汤,助阳解表代表方,阳虚外感风寒证,寒重热轻脉沉良。

【组成】麻黄、附子、细辛。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

①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

②暴哑。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方义】

①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为君药。

②附子辛热,温肾助阳,为臣药。麻黄行表以开泄皮毛,逐邪于外;附子温里以振奋阳气,鼓邪达外。二药配合,相辅相成,为助阳解表的常用组合。

③细辛归肺、肾二经,芳香气浓,性善走窜,通彻表里,既能祛风散寒,助麻黄解表,又可鼓动肾中真阳之气,协附子温里,为佐药。

【配伍特点】

三药并用,补散兼施,使外感风寒之邪得以表散,在里之阳气得以维护,则阳虚外感可愈。另外,此方具有宣上温下、开窍启闭之功,为以表里同治之方易作上下同治之法的体现。

「方剂学」高频知识点之方剂学各论——解表药(三)

(4)加减葳蕤汤

【方歌】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组成】生葳蕤、生葱白、桔梗、白薇、淡豆豉、薄荷、炙甘草、红枣。

【用法】水煎服。

【功用】滋阴解表。

【主治】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方义】

①葳蕤(即玉竹)味甘性寒,入肺胃经,为滋阴润燥主药,用以润肺养胃、清热生津,因其滋而不腻,对阴虚而有表热证者颇宜;薄荷辛凉,归肝、肺经,“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用以疏散风热、清利咽喉,共为君药。

②葱白、淡豆豉解表散邪,助薄荷以逐表邪,为臣药。

③白薇味苦性寒,善于清热而不伤阴,于阴虚有热者甚宜;桔梗宣肺止咳;大枣甘润养血均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药性。

④诸药配伍,汗不伤阴,滋不碍邪,为滋阴解表之良剂。

【加减应用】

若表证较重,酌加防风、葛根以祛风解表;咳嗽咽干、咯痰不爽者,加牛蒡子、瓜蒌皮以利咽化痰;心烦口渴较甚,加竹叶、花粉以清热生津除烦。

【注意事项】

外感表证无阴虚者,不宜使用本方。

(5)参苏饮

【方歌】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组成】人参、紫苏叶、干葛、半夏、前胡、茯苓、枳壳、桔梗、木香、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温服。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疼,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方义】

苏叶辛温,发散表邪,宣肺止咳,行气宽中为君药。葛根解肌发汗,人参益气健脾,既助解表,又使表药祛邪不伤正,共为臣药。半夏、前胡、桔梗止咳化痰、宣降肺气;木香、枳壳、陈皮理气宽胸,醒脾畅中;茯苓健脾渗湿,以治生痰之源,诸药共为佐药。

【配伍特点】

一是散补并行,则散不伤正,补不留邪;二是气津并调,使气行痰消,津行气畅。

【加减运用】

恶寒发热、无汗等表寒证重者,加荆芥、防风去葛根;头痛甚者,加川芎、白芷、蒿本;气滞轻者,可去木香。

「方剂学」高频知识点之方剂学各论——解表药(三)

(6)葱白七味饮

【方歌】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

【组成】葱白、干葛、新豉、生姜、麦冬、干地黄、千扬水。

【功用】养血解表。

【主治】血虚外感风寒证。病后阴血亏虚,调摄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吐血、便血、咳血、衄血)之后,感冒风寒致头痛身热、微寒无汗。

本方是补血药与辛温解表药并用,故为治血虚外受风寒证之代表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