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萨迦寺里的南宋皇帝,差点成了元顺帝的爹

 白发布衣cexroq 2020-03-12

原创

原创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2020-03-12 08:16:09

萨迦寺

萨迦寺是后藏地区最重要寺院之一,有元一代,它作为元帝国在西藏的授权管理机构,相当于大元总公司的西藏分公司

南宋的都城临安府(杭州)地处江南,风轻水软、烟柳长堤,很难想象这两处远隔数千里的地方,会产生什么联系。

但历史经常用一种出人意料,诡异的方式运行。

一个僧人的出现,将高原的猎猎西风,与江南的侬音软语对接,而这个身处萨迦的僧人,还是个南宋皇帝

一、兵临城下的抉择

1273年(南宋咸淳九年),困守6年的襄阳陷落,南宋王朝的丧钟响起。

1276年正月,元朝丞相伯颜率大军云集临安城下,支撑了一百五十年的南宋朝廷,终于到了覆灭时分。

覆巢之下,宋臣分裂成为两派,部分宗室成员在乞和未遂后,裹挟着年仅6岁的少帝赵显(宋恭帝、幼帝)出城投降。(《元史》记“赉传国玉玺及降表诣(伯颜)军前”请降。)

另一些主战的大臣,则在文天祥、陆秀夫的带领下,护着另外两位皇子(赵昰、赵昺)南逃,继续抵抗。

被送至大都的赵显,至少在崖山之战前,尚有利用的价值。

这也是历史逻辑的有趣之处,主战派的坚决抵抗,反倒会彰显投降派的价值。

赵显被忽必烈封做瀛国公,数年来屡受封赏的唯一原因,就是文天祥、陆秀夫带着另两个皇子的誓死不从。

不过很显然,赵显和他老妈全太后,对自己的身份地位、价值来源认识不够深刻。

《元史》中记载,全太后随幼主迁至大都后,很不适应北方的气候,屡次上书请求返回江南。

连续三奏后,终于把忽必烈搞烦了。

他对全太后说道:“尔妇人无远虑者,若使之南还,或浮言一动,即废其家,非所以爱之也。苟能爱之,时加存恤,使之便安可也。”

这话就是说:“你个头发长见识短的,让你回江南,有个风吹草动,你全家都活不了,生活在大都是为了保护你们!Do you know?”

等到崖山之战(1279年)后,陆秀夫背着末帝赵昺跳海自杀,南宋王系绝祀,赵显的身份变得异常尴尬。

1283年(至元二十年),忽必烈“突然觉得”,赵显在大都有点“不宜”,为了更“宜居”,把他打发到上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居住。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18岁的赵显突然对佛学发生了“兴趣”,忽必烈龙颜大悦,亲自安排他做了和尚。

“宋主以王位来归,学佛修行,帝(忽必烈)大悦,命削发为僧宝焉。”

《元史》这段记载,实在有点无耻了,大家心里都清楚是怎么回事儿。

好在蒙古人里,也不是没有耿直汉子。

玉速帖木儿倒是把实话说了出来:“江南归附十年,盗贼迄今未靖者,宜降旨立限招捕。……帝命往西天,讨究大乘明,即佛理。”

别误会,“帝命往西天”不是“拿刀送你上西天”的意思,是用刀押着去了西藏(西天)!

其实,在“上西天”之前,赵显还曾在甘肃居延住过一段。

但最终,估计忽必烈觉得甘肃也不很“宜居”,还是“上西天”比较安全。

从此,赵显仿佛被时光剪断,再也没有出现在汉史中。

之后关于他的只言片语,全部源于藏文史料。

二、是金子到哪儿都放光

后藏的自然环境,当然不能和江南比,甚至也不能和大都、甘肃比。

但来到萨迦,对赵显未尝不是好事,至少身边警惕的目光少了许多。

萨迦寺的僧人根本不在意,赵显过去是啥,他们更在意的是,你能够成个啥!

身在萨迦的赵显,很快接受命运的转折,或许僧人们亲切的目光,让他感到了安慰和亲切。

融入了梵天佛地的氛围,赵显迅速成长为一名高僧。

凭借他深厚的汉文功底,赵显在佛经汉藏对译方面,展露出极深的造诣。

在萨迦寺期间,他翻译了极为深奥佛家逻辑学专著《因明入正理论》、《百法明门论》

在纳塘版的扉页上,他用藏文字母拼写出书名“因明入正理论”的汉字读音,末页有藏文短跋,表明了他“汉地王者出家僧人”的身份。

因为他的学识和身世,在萨迦寺被尊称为“合尊”,藏语意为“天神家族的出家人”,这是对王室子弟舍位出家僧人的尊称。

藏文《如意宝树史》在编撰“后弘期大译师名次录”时,将他的名字列在管洛·熏奴贝(《青史》作者)和多罗那它(《印度佛教史》作者)之前,这可以看做是藏族学者对他贡献极高的褒奖。

三、“诗文贾祸”被杀

命运通常不会放弃心爱的“玩具”,即便你已经服了软。

赵显在青灯古佛前平静的颂唱,并不能让他安渡晚年,一个毫无来由的占卜,将他卷入了黑暗的深渊。

《汉藏史集》中记载:“元英宗请人占卜,卦云‘将有西方僧人反叛,夺取皇位’。英宗派人探查,见合尊身边从者云集,帝惊,使杀之,血出如乳。”

被杀时“血出如乳”(出白血)是藏族认为冤死的特征,类似记载屡见于各种藏文史料。

可见,藏族学者也认为,赵显要反叛属于欲加之罪。

最逗的是,撰写《汉藏史集》的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据说也是萨迦派的僧人),可能是对赵显含冤而死不忿,在书里写了一段他临死前的发愿:“‘我未曾反叛而被杀,愿我下一世夺此蒙古皇位’。由此愿力,他转生为汉人大明皇帝,果然夺得皇位。”

也就是说,大明皇帝朱洪武是宋恭帝赵显转世!

不过,当年朱重八落魄时,也干过和尚这职业,说不定还真有点因缘,哈哈哈!

“巫卜获罪”这东西太过虚幻,不被中原文人所喜,他们弄了个“诗文贾祸”的理由出来。

《山庵杂录》记载,赵显之死源于其诗作:

“寄语林和靖,梅开几度花?黄金台上客,无复得还家”

元帝以为此诗“意在讽动江南人心”,杀赵显于河西(1323年),享年53岁。

据分析这首诗里,“犯禁”的地方有两处:

其一、“黄金台”的典故;

其二、“林和靖”所指。

黄金台为春秋战国时期燕昭王,有感于“千金买骨”的故事,高筑“黄金台"以招贤纳士,以致名将乐毅、剧辛先后投奔燕国。

其遗址有两处,一在河北定兴,一在燕京东郊。

如果按照诗词的上下文理解,赵显的“黄金台下客”应该理解为,其在大都居住6年有余,用“黄金台”这一标志性地点指代元大都,“黄金台下客”相当于一个自称。

但问题是,如果都这么理解就没事儿了。

可惜这世界上,有种很特殊的生物叫“小人”以唯恐天下不乱为己任。

在他们看来,作为前朝皇帝,诗里写“黄金台”,你这是要效法燕昭王,招贤纳士弄俺们呀!

林和靖咏梅图

另外,诗里面提到的林和靖,本名林逋(967一1028),是北宋著名的隐士。

这位带着“神之蔑视”光环的牛人,谁都不放在眼里,什么皇帝宰相王亲国戚,都别跟我废话,哪凉快哪待着去。

他在西湖孤山隐居时,甚至跟周边百姓都不接触,号称“梅妻鹤子鹿家人”

当然,高冷的人得有两下子,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中国诗词史上的极致之作,号称咏梅诗中的逸品

赵显诗里提及这位冷得直哆嗦的高士,就有人开始琢磨了,你在杭州当皇帝来着,又提到在西湖隐居的林和靖,你还跟他“寄语”。

不用问,你这是还想“当皇帝”呀!

于是,逻辑链条很充分,赵显就被咔嚓了!

但这些中原文人,数学可能是体育老师教的。

他们忘了一件事儿——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元明相交之际的文史学家陶宗仪,在所著《南村辍耕录》里,收录了这首诗,并有批注“此宋幼主在京师所作也:始终二十字,含蓄无限凄戚意思,读之而不兴感者几希!”

清初的笔记《宋稗类钞》在涉及此事时,另附一段说明:

“少帝在燕京,凄凉无赖,时,汪水云以黄冠放还,少帝作诗送之”。

也就是说,这首诗是赵显在大都时所做,时间在1276—1283年之间,

这时他还没去上都、甘肃“宜居”,更谈不上去萨迦学佛。

等到他因“诗文贾祸”被杀时(1323年),已过去了至少40年,赵显都从少年变成了垂垂老者。

要是想以此诗贾祸,赵显的坟头早就长满大树了!

实话实话,蒙古人确实杀人如麻,但弄“文字狱”还真不怎么擅长。

大概是性格太直率,汉字认识的又少,想懂明白诗文里,曲了拐弯的隐喻有点费劲。

所以,元杂剧才能如此繁盛,倒是满族把汉文学弄得一溜透,文字狱也跟割韭菜似的。

当年,南宋诗人汪元量(字水云)长期陪伴赵显左右,那首疑似导致他殒命的诗作,便是二人别离时,赠与他的。

汪元量写的诗,比赵显可狠多了,“云栈遥遥马不前,风吹红树带青烟。城因兵破悭歌舞,民为官差失井田。岩谷收罗追猎户,江湖刻剥及渔船。酒边父老犹能说,五十年前好四川。”

可他啥事也没有,没病没灾的活到死。

所以,就连明清文人都有点看不下去了,认为“诗文贾祸”有点牵强,赵显被杀肯定有别的事。

那还能有什么事儿呢?你猜!你再猜!!

四、成了元顺帝的亲爹

作为一个掉了毛的皇帝,赵显死了,就死了吧!

也没啥可惜的,文学造诣比他高的李后主,不也死了嘛!

可是总有人觉得,赵显身上得有点啥事儿,结果事儿真的就来了。

也不知道怎么弄得,赵显就成了元顺帝的亲爹了!

元顺帝的名号,还是明朝的朱洪武给上的,大概是表扬他挺顺溜的,就去北方放马了。

(按照西藏的传说,朱洪武是赵显转世,当爹的给儿子弄个尊号,也算有情有义!)

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元顺帝本名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蒙语意为“铁锅”

这就能看出,铁锅是蒙古人心中一个挺重要的东西。

这位“铁锅皇帝”生前,被称为“至正帝”“庚申帝”

“至正”是他的年号,“庚申帝”是他出生那年的纪年(1320年),这点很重要。

关于给顺帝找爹的事,当然不可能见诸《元史》,所有的记述都是文士笔记。

其中,最早的是元末明初隐士权衡《庚申外史》

书中是这么记载的:“国初,宋江南归附时,瀛国公幼君也,入都,自愿为僧白塔寺中,号合尊大师。已而奉诏居甘州(甘肃张掖)山寺。有赵王者,因嬉游至其寺,怜国公年老且孤,留一回回女子与之。延佑七年(1320)年,女子有妊,四月十六夜,生一男子。

明宗适自北方来,早行,见其寺上有龙文五采气,即物色得之,乃瀛国公所居室也。

因问:“之子所居,得无有重宝乎?

瀛国公曰:“无有。”

固问之,则曰:“今早五更后,舍下生一男子耳。”

明宗大喜,因求为子,并其母载以归。”

1320年(延佑七年),孛儿只斤·和世㻋(元明宗,顺帝的真爹)年纪刚满弱冠,而赵显已年满五十。

身为堂堂元朝皇子,见一个老僧就要儿子,是不是精神有点不正常?!

随后在《庚申外史》的基础上,各种幻化愈演愈烈。

不知名的回回女子,咔嚓一下,变成了察合台汗国的贵族(也就是元顺帝的正牌老妈)。

甚至在明永乐年间,还有个占星师写了这么一段:

忽必烈偶发一梦,见金龙缠绕殿柱。明日,瀛国公来朝,正好站在那根柱前。

元帝心里不爽,要杀赵显。赵显苦求,最终出家得脱。

行至甘肃,周王(即以后的元明宗)看上了瀛国公的老婆,“爱而纳之,末几生妥懽帖睦尔,明为遗腹也。”

故事编到这儿,总算是费劲巴力的编圆了。

硬生生的,从元明宗要走了儿子,变成要走了媳妇儿,媳妇肚子里面有货!

之后这事,便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

参与修史的学者,都反对这一观点;

而民间士人则坚定的认为,赵显就是“铁锅皇帝”的亲爹,妥妥的!

我们先来看看,“铁锅皇帝”正牌老爸孛儿只斤·和世㻋(周王、元明宗)的经历。

延佑初年,和世㻋与时任皇帝元仁宗关系极为紧张,延佑三年(1316 年),和世㻋出巡西北,走到延安干脆举兵造反。

叛乱被平息后,和世㻋西逃察合台汗国。

此后十余,一直生活在北疆,1329年才得以东返。

如果说,1316年(延佑三年)他与赵显在河西相遇,弄走了他老婆。

那元顺帝这“遗腹子”,四年后(1320年)才出生,莫非是个哪吒?

而他1329年东返时,赵显都死了6年了,这回遗的时间更长。

这数学题不难算,“铁锅皇帝”的蒙古爹,肯定是个蒙古爹,犯不上非得找个汉族爹。

这种事儿,是典型的“干不过你,在爹上弄你”的案例。

类似案例还有,“朱棣有个蒙古妈”、“康熙有个汉族爹”,听个乐得了,别当真!

爹们上班挺累的,就别再找麻烦啦!


参考书目:

《元顺帝为宋裔考》魏青铓;

《南宋少帝赵显遗事》程亦军;

《南宋少帝赵显遗事考辨》王尧;

《元顺帝非宋恭帝之子考辨》任崇岳;

《‘瀛国公史事再考’兼与王尧‘南宋少帝赵显遗事考辨’一文商榷》李勤璞


详解历史细节,厘清来龙去脉,视角不同的中国历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