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动思维的进化

 未来决定现在 2020-03-13
  • 2019-11-27 18:56:47

心智模式

古希腊晢学家爱比克泰德( Epictetus)有句名言:“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意思是说,件事会怎样影响我们,并不取决于这件事本身是什么样的,而取决于我们是怎么看待它的。
引自 --心智模式: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

两个作用:

一是塑造经验,影响情绪

二是引发行动

自我发展的过程,就是心智模式不断发展和进化的过程。

成长型心智模式

早期跟母亲的依恋关系足够安全,发展出探索世界的本能,执着于目标,努力解决问题,不断向外扩张,一种积极的循环。

防御型心智模式

早期依恋安全感没有被满足,行动重心在想方设法回避可能的伤害。

他有时候会努力但这不是自发的,而是被头脑中“应该如此”的概念驱使的。这些孩子很在意自己能否被他人赞扬和接纳,所以他人的一点点批评意见都会让他们焦虑万分。因为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他们就失去了行为的自主性,由此陷人另一种循环:不断寻求安全感。防御型心智模式就此产生。这种循环是防御的、向内的。陷入这循环中的人会变得关注自我,总是想很多,却很少行动。他们的自我发展会因此受限。
引自 --心智模式: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

防御型心智模式三种典型表现

一、僵固型思维

怎么看待能力,比能力本身更重要。

在大学工作时,我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很聪明,但很容易因为一点点挫折而一蹶不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自我”很重。一帆风顺的时候,他们觉得自己很厉害;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但无论他们怎么评价自己,都特别关注自己的表现,特别关注别人会怎么看他们,都有很重的“证明自己”的包袱。这种心理状态就叫作“脆弱的高自尊”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脆弱的高自尊呢?有一种解释是,这类人在成长过程中受了太多的批评和指责,所以变得不自信。可是仔细想想,好像并不是这样。他们的成长经历里并不缺少肯定和表扬,相反,他们中的很多人就是在肯定和表扬里长大的。那是什么让他们在挫折面前变得这么脆弱呢?是僵固型思维。
引自 --僵固型思维:活在别人的评价中
表扬聪明实际上暗示了这样的观点: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解难题只是证明一个人聪明不聪明的方式。一旦孩子接受了“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观点,而且被夸聪明,他们就会努力维护聪明的形象。这会使他们把注意力从挑战任务本身,转移到对自我的关注上来。这就是僵固型思维的特点。 相反,表扬努力暗示着:人的能力并不是固定的,一个人可以通过努力来发展自己的能力。既然人的能力并不固定,那些孩子就没有证明自己的包袱,自然就能把目光专注到努力本身。
引自 --僵固型思维:活在别人的评价中
僵固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重要区别,就是让事情“就此停止”还是“更进一步”。 德韦克认为,一个有僵固型思维的人,在面对挑战时很容易放弃,因为他会担心困难的任务会证明自己能力不够。而一个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欢迎挑战,因为他会把挑战看作能力成长的机会。 僵固型思维的人觉得努力是一件可耻的事,如果需要努力才能做成一件事,说明自己能力不够。而成长型思维的人以努力为荣,他们觉得努力能够激发能力。 面对批评,僵固型思维的人更容易把批评当作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而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容易把批评当作帮助自己改进的反馈。 看到别人成功时,僵固型思维的人会把它看作是自己的失败,因为别人做到了而自己没做到,说明自己不行。而成长型思维的人会从别人的成功中学习,吸取别人的经验,使之成为自己经验的一部分。 所有这些区别,其实都是在说“就此停止”还是“更进一步”。如果我们觉得能力是相对固定的,为了回避挑战带来的焦虑,关注的焦点自然不会落在发展上,容易让事情就此停止。而过多“思考自己行还是不行”,就是一种让事情“就此停止”的方式。
引自 --僵固型思维:活在别人的评价中
僵固型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防御心态。有僵固型思维的人,会把注意力从关注怎么做事转移到关注怎么维护“我很强”的自我形象上去,这很容易妨碍我们的学习和进步。
引自 --僵固型思维:活在别人的评价中
她顿了顿说:“你来这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正确,而是为了学习技能。学习技能,就是要学着把自己放下。”
引自 --僵固型思维:活在别人的评价中
人总是兜兜转转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好像搞清楚这个就能获得成长。所以我们会很在意自己聪不聪明。 现在我会觉得,聪明不是我们的特性,而是我们与环境的互动方式的特性。 如果这种互动方式好一一世界向我们提出问题,我们努力解答问题一一我们的能力就会在这一问一答中不断成长起来,所谓的自我也会变得丰富起来。 如果这种互动方式不好,比如,你觉得世界和他人太危险,这种互动就会中断。我们会把注意力投射到自我身上,以此来回避世界的挑战。你还可能会经常问自己:我是什么样的人?别人会怎么看我?我这么做是对还是错?我们原本是想通过解答这些问题来发展自我,但因为没有和世界的真实互动,自我发展反而停滞了。 所以,不要让这种互动停止。否则,你就会死守着一个僵化的自我评价停滞不前一无论那些评价是聪明、能干、懂事或者别的,也无论那些评价来自父母、师长、领导还是心爱的人。 不要太执着于自我。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本不重要,你怎么跟世界互动才重要。
引自 --僵固型思维:活在别人的评价中

二、应该思维

它的本质在于不去认识真实的世界,反而试图让真实世界臣服于我们头脑中已有的规则,并在世界不符合头脑中的规则时,表现出怨恨、愤怒、焦虑或者沮丧。
引自 --对世界的应该思维:消极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对世界和他人

应该思维和愿望有一个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能不能容忍现实跟愿望不一致。
引自 --对世界的应该思维:消极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首先,当一个人说“自己一定要做到”的时候,他并不是说自己一定能做成这件事,而是想表明他有投入和奉献的决心。这个决心和外在世界无关,仅和他自己相关。他愿意投入、奉献多少,都由他自己决定。但是,他决定不了一件事能否做成。就算他有很强烈的愿望想做成这件事,也不能奢望现实会迁就愿望否则就变成了“应该思维”。 其次,如果一个人把决心看成愿望,而不是必须要完成的事会让他做事更有灵活性。有时候,越是认识到有些路走不通,人们越会找别的路。越是接受现实,人们越能利用现实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是在焦虑、抑郁和愤怒中跟现实怄气。 区分愿望和现实,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走出应该思维的关键。作为成年人,我们得接受,这个世界不是围绕着我们来设计的,宇宙根本不会理会我们的喜怒哀乐。世界有时候就是有很多不公平,人生就是有很多苦难和不如意。
引自 --对世界的应该思维:消极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对自我

“我应该如此”的应该思维,本质是用社会规则、他人的期待或者文化习俗代替我们自发的行动。所以,关于自我的应该思维完整的句式是:既然别人觉得应该这样,那我就应该这样;既然别人期待我这样,那我就应该这样。
引自 --对自己的应该思维:我们为何无法接纳自我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有一个理论,她认为,人会陷人应该思维,是因为人们不断在外在世界中寻找被别人喜爱的“自我”标准,妄图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 这个理想的自我通常是完美的,聪明、美丽、优秀、毫无職疵。当人们用幻想的自我来对照现实的自我时,会觉得自己像个冒牌货。他们努力维持幻想中的形象,害怕别人看到幻象背后真实的自己。这些理想的自我并不来自真实的自我经验,只是由很多“我应该很努力”“我应该谈恋爱”的规则堆起来的。为了保护这个幻想中的理想自我,人们会变得非常死板,会排斥内心跟应该自我不同的情绪感受和体验。这样一来,人们就被这些应该的规则支配了,成了它们的提线木偶。
引自 --对自己的应该思维:我们为何无法接纳自我

三、绝对化思维

绝对化思维是对伤害的抽象化,是一种创伤后的应激模式。

伤害越大,他心中的信条就越抽象,思考方式就越绝对化,防御的范围就越大。而防御的范围越大,自我的活动空间就越小。同时,他对挫折的思考越绝对,情绪反应就会越大,悲观和沮丧的感觉就会越强烈。这进一步妨碍了他往外去拓展生活。他的生活,就这样逐渐静止了。
引自 --绝对化思维:人为什么会陷入悲观主义
塞利格曼提出,绝对化思维是从三个方向对挫折做了绝对化加工的一一永久化、普遍化人格化。 永久化就是在时间维度上让我们觉得某件事会一直发生。举个例子。最近公司业务繁忙,需要经常加班,员工当然不爽。员工会怎么理解这件事呢?有的人可能觉得最近工作很忙,有的人可能觉得工作没完没了。
引自 --绝对化思维:人为什么会陷入悲观主义
普遍化,就是从一只乌鸦黑,推广到天下乌鸦一般黑;从一个男人不可靠,推广到天下男人都不可靠。
引自 --绝对化思维:人为什么会陷入悲观主义
人格化,就是觉得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是因为某个特定的人而发生的。一件事的发生,其实有很多因素。如果我们把事情绝对化成都是别人的错,就会有很多的愤怒和指责。如果绝对化成都是自己的错,就会有很多的内疚和自责,忧郁就常常因此而起。
引自 --绝对化思维:人为什么会陷入悲观主义

绝对化思维是不能接受痛苦的经历导致的。

绝对化思维最大的问题,是为了防御可能的危险,把生活封闭在真空里,让我们不敢接触现实,从而失去了从生活中获得疗愈的机会。就像那群得了抑郁症的狗,明明轻轻一跃就能跳出笼子,却再也不敢尝试。如果生活是一条河,绝对化思维让生活变成了无源之水。
引自 --绝对化思维:人为什么会陷入悲观主义
总结一下,我们可以看到,三种防御型心智模式都有自己防御的东西。僵固型思维,防御的是我们内心完美自我的形象。应该思维,防御的是我们内心已有的规则。绝对化思维,防御的是可能产生的伤害。
引自 --绝对化思维:人为什么会陷入悲观主义
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通常是同时出现的。它们的核心特点,就是用抽象的思维方式阻止我们跟现实发生联系,并让我们与世界的互动逐渐停止。
引自 --绝对化思维:人为什么会陷入悲观主义

如何发展成长型心智模式?

一、目标导向的创造性思维

为什么目标经常不能给我们带来持续的动力?

《最小阻力之路》,作者是罗伯特・弗里茨( Robert Fritz)。他原来是名作曲家,后来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开发创造力课程。在这本书里,他区分了两种产生张力的思维结构:创造的思维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思维结构。他说,只有创造的思维结构才能产生持续的张力,而解决问题的思维结构是没有持续张力的。
引自 --创造性思维:找到持续行动的张力

原因是爱。

解决问题不应该成为行动的动力,我们热爱的、想要实现的东西才是。
引自 --创造性思维:找到持续行动的张力
生活不是美好的乌托邦。暂时没钱去追求梦想,这就是一个现实。创造性思维并不是让我们忽略现实,相反,它让我们承认现实的无奈,让我们用一种不同的目光去看待现实一一把现实看作创造的条件限制。而解决问题的思维,会把限制看作目标是否成立的前提。创造性思维的人可能会想:我想读书深造,可是现在没钱,怎么才能实现目标呢?如果钱是创造的前提条件,那我要先去挣钱。这样一来,当他在挣钱的时候,他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的。可是,解决问题思维的人会想:我连钱都没有,还谈什么读书深造,这压根儿就不现实。于是,他会放弃自己的目标。 这就是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的根本区别。 创造性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现实是怎样的,环境能够提供什么,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以现实来思考目标,先想环境能修够提供什么,再想自己的目标是不是现实,该树立怎样的目标。
引自 --创造性思维:找到持续行动的张力

二、控制的两分法

把张力变成真正的行动力

努力控制我们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图控制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前半句的意思是专注精进,后半句的意思是顺其自然。
引自 --控制的两分法:把目标变为行动
控制的两分法的第一步,是思考担心的事情里,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是控制不了的,并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能控制的部分。
引自 --控制的两分法:把目标变为行动
对于没办法完全控制的事情,可以使用控制的两分法的第二步:把能控制的部分找出来,并作成计划,努力把它做好。
引自 --控制的两分法:把目标变为行动
人的习惯,是思考一件事重不重要,而不是思考这件事能不能控制。而这种思考方式,会把他们的目光引到对最终结果的担忧上,而不是此时此地的行动上
引自 --控制的两分法:把目标变为行动

防御型心智模式的思维方式,就是把注意力放在了不能控制的东西上,进而失去了行动的能力。

三、近的思维

所谓近的思维,就是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这些事情是流动的,在特定的情境里,会不断发生变化。与它相对应的就是远的思维,是指关注想象中的、抽象的、远的事情。这些事情是静止的、僵固的,是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与现实的情境无关。
引自 --近的思维:如何走出焦虑

如何掌握近的思维?

1. 用描述性语言,不用评价性语言

2. 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3. 关注现在能做的,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

在用远的语言时,我们总是先判断一个事情的结果,评价件事有没有用,再决定要不要做。好像我们需要某种承诺,才能够有所行动。可是,很多时候,一件事有没有用,只有做完才知道。如果我们不能投入做事,事情通常也做不成。大部分人希望先看见,才能相信。而有时候,我们需要先相信、先投入,オ能看见想看到的东西。如果我们一定要在头脑中预想出行动的结果,反而会失去行动的能力。
引自 --近的思维:如何走出焦虑
我有一个来访者,为未来的事情焦虑,觉得做什么都没有用。这是一种习得性无助。我让他每次焦虑的时候,问自己两个问题:我现在能做什么?我愿意做吗?
引自 --近的思维:如何走出焦虑

思维如何进化?

接受新的知识——质疑新的知识——形成新的认识

“应该思维”的问题没法通过“不要有应该思维”这样的想法来解决,而需要用局部思维。你要试着理解任何一种看法都是局部的,包括这本书。如果你能理解这本书提供的只是局部的知识这些知识之外还有很多未知的空间,就不会被这些知识限制住。不要让“不应该”变成另一种“应该”,而要比照着现实思考:我现在面对的情况是怎么样的?除了现在的这种判断,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这是本书想给你的,最重要的思考。
引自 --思维弹性:思维是怎样进化的
就像这个不存在的三角形,一个人看到一个新事物的时候思维会倾向于很快给出一个答案,让它完结和闭合,而不愿意让它保持开放。这样,世界就会变得已知和可控。这是一个下意识的过程,我们甚至很难觉察到。这就是同化。
引自 --思维弹性:思维是怎样进化的
我听完后却淡淡地说:“它的背后就是一些建构主义的哲学思想,这思想我了解的。” 我正有些小得意,那位朋友却跟我说:“我是在学习一些新的东西,可是我觉得你没有。你只是在找一些材料,来强化你原有的东西。” 这真是当头棒喝。可是仔细想想,我不得不承认他说得对。之后每次学习新东西,我都会努力把原有的东西放下。就算要联系已有的知识,我也会努力看到其中的差异。这就是另一种适应方式,叫顺应。
引自 --思维弹性:思维是怎样进化的
如果同化是改变事物来符合我们头脑的认知结构,那顺应就是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式,来适应新事物。局部的知识、流淌的知识、不确定的知识,会不断让新的东西进来,这会不断改变我们的认知。 顺应很痛苦,因为相比于固守某些绝对真理,我们的思维要经历太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可是,有弹性的思维会不断迎接这种不确定性,让它来改变我们自己。这样,思维才会发展得快我们才会不断发现原来没有发现的东西。无论是知识演进、技能学习,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倾听和对话,都是如此 所以,你一直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固守原有的东西,不断重复自己,这样是安全的,可是很无聊。另一种是承认自己所知的是局部知识,对自己的无知保持敏感,给自己很多问题,而不是很多答案。这些问题会逼着你去探索、去体验、去发现新的东西。这样会经历很多痛苦,因为你会发现原有的东西总是不对的。可你会一直进化,会变得有趣、深刻而复杂。
引自 --思维弹性:思维是怎样进化的

分割线……

自我发展之问

你的心智模式更偏向成长型还是防御型?它是怎么形成的? 在什么场景下,你感觉自己的心智是成长型的?在什么场景下,你感觉自己的心智是防御型的?为什么?
引自 --心智模式: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
在改变的过程中,你有自己的“売”吗?它是怎么保护你的,又是怎么变成你进步的阻碍的? 回顾你目前或者曾经遇到的一个挫折,你怎么看这个挫折?遇到挫折时,你的想法是让事情“就此停止”,还是让事情“更进一步”?如果是“就此停止”的想法,那“更进步”的想法又是怎么样的?
引自 --僵固型思维:活在别人的评价中
你最近一次对工作感到焦虑或沮丧是什么时候?当时发生了什么事?这背后有什么样的应该思维? 你最近一次对亲近的人发气是什么时候?当时发生了什么事?这背后又有什么样的应该思维?
引自 --对世界的应该思维:消极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在某些场合,大家都在吹捧某个人,你也跟着吹捧,虽然你并不那么认同这个人;或者在某些场合,大家都表现得很感动,你也跟着感动,虽然你并没有太大感觉。 这类经验背后有哪些对自己的应该思维?它反映了你和周围人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应该”对你的影响是什么?
引自 --对自己的应该思维:我们为何无法接纳自我
想一想,最近发生的一件让你感觉不好的事情是什么?如果用绝对化思维思考这件事情,你会怎么想? 如果不用绝对化的思维呢?什么样的想法会让你感觉更好一些?
引自 --绝对化思维:人为什么会陷入悲观主义
你有没有想过要创造一个作品?你爱这个作品吗?它眼现实的鸿沟是什么?你能做哪些事去跨越这条鸿沟呢?
引自 --创造性思维:找到持续行动的张力
回想一个让你焦虑的问题。在这个问题里,你能控制的部分是什么,不能控制的部分是什么?从你能控制的部分里找一件事情,尝试着做一下。
引自 --控制的两分法:把目标变为行动
有什么事情,是你一直想做,却从来没有行动过的? 如果用“我现在能做什么?我愿意做吗?”这两句话来提醒自己,你愿意吗?如果你愿意,那你现在能做什么?
引自 --近的思维:如何走出焦虑
果用三个词来形容自己,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你对自己的看法是一种“局部知识”,你觉得还有哪些未探索的可能性? 关于“局部知识”的说法本身是一种局部知识吗?如果它也是局部知识,你觉得它没有讲全的东西是什么?
引自 --思维弹性:思维是怎样进化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