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绵不断未了情
——盖州高跷秧歌的文化传承
作者:于学忠

盖州高跷又称盖州秧歌,是城乡广大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集舞蹈、音乐、戏剧、杂技为一体,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盖州高跷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无论是旧时的祭祀祈福、迎神赛会,还是今天的喜庆节日、集会庆典,都少不了高跷表演。
盖州高跷秧歌从清朝道光十四年发展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文化历史悠久,渊远流长,是具有浓郁东北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盖州自古就是“通郡渡津”重要港口,清朝雍正年间南关街就已建有庙宇建筑群;道光年间则已是“舳舻云集,日以千计”,人口密集,商号如林,仅先后从事中药的店铺就达上百家。西河口的开放引得八方人来,于是盖州有了山东会馆、福建会馆、山西会馆、三江会馆等。商贸的兴盛往往伴随着文化的交流,“津式高跷”就是清末随着京、津、唐移民传入盖州的,并与盖州本地的“辽南高跷”争芳斗艳。
盖州高跷秧歌是在古代民间杂技、踏跷和百戏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据《盖平县志》记载,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盖州艺人在地秧歌的基础上吸收高跷技艺,经过不断的发展丰富,自成一派,形成了盖州高跷秧歌。盖州高跷秧歌积极向地方戏曲借鉴学习,逐渐发展成为熔歌、舞、戏为一炉的艺术形式,深受辽南乃至东北地区广大人民的喜爱,大有独压群芳之势,所以盖州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辽南高跷秧歌及东北大秧歌的发源地。如今,盖州高跷秧歌就是一朵最为亮丽的奇葩。“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今天,改革的春风赋予了这株植根于黑土地的艺术之花以新的生命力,在不断地推陈出新的基础上,盖州高跷秧歌走出盖州,走出辽宁,走向祖国的大江南北。

盖州高跷的欢腾、奔放、热烈、火爆是其基调,优美、抒情、风趣、诙谐是其特色,二者的统一构成海城高跷秧歌的艺术特征,衍生出"扭、浪、逗、俏、相"五大技法要素。在盖州高跷秧歌的表演中,气势恢宏的大场和轻快细腻的小场包括了音乐、舞蹈、杂技、戏曲等多种形式,构成以舞蹈为主体的综合性民间广场艺术。
“扭”是盖州高跷的基本技法,民间一向有扭秧歌之称。盖州高跷以“交替花”为基本扭法,将“挽、片、掏、打、缠”等腕部的动作和前踢步、后踢步等步法交替运用,配之以鼓乐,形成了千变万化的高跷扭法,生动体现了人民群众勤劳勇敢,朴实乐观的精神风貌。
“浪”是盖州高跷的审美标准,评价一位演员扭得好谓之“浪的好”。民间艺人将高跷的审美标准概括为“稳中浪,浪中美,美中俏,俏中哏”12个字。
“逗”是盖州高跷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表现手段,以逗来抒情达意,逗哏成趣。逗是人物感情色彩的渲染,也是盖州高跷表演艺术的核心。人们常说:“不逗不为秧歌,逗得不活不为能手”。高跷表演中,逗最为引人入胜,“逗而不俗,趣而不丑”,逗得风趣而不庸俗。
“俏”主要表现在舞蹈节奏的变化之中,通过动作的大小、快慢、强弱、缓急、收放、动静、轻重的对比,构成动作上的俏劲,表现出盖州高跷泼辣明快,俏皮可爱的艺术特色,给人以艺术美的感染。“俏中哏”多出现在动作之尾,在一收的瞬间静止中表现出动态美,动得快,收得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相”即“鼓相”,是“叫鼓、亮相”的简称。它借鉴、吸收戏曲中“亮相”的表演程式,在一定锣鼓套的配合下做一个优美(或英俊、威武、滑稽)的瞬间静止造型。鼓相使盖州高跷表演跌宕起伏,动静有致,神韵十足,呈现出异常热烈的气氛。
盖州高跷的表演程式有“街趟”、“架象”、“圆大场”、“走花场”、等群舞表演和“清场”、“单场”、“混场”以及秧歌戏等笑场表演。

盖州高跷秧歌之所以深受百姓喜爱,在于她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完美结合,这也是其能成为东北地区流行较广,表演场面较大,演出频率较高的艺术形式的重要原因。盖州高跷秧歌以头跷(武丑)、二跷(武旦)、渔翁(老生)、老㧟(彩旦)等“四梁四柱”为核心,配以生、旦、丑等人物进行表演,踩跷步伐介于跑、走之间,以多种走场的变化、生动丰富的表演、高难度的技巧和鼓乐齐鸣的烘托赢得观众。表演时而组成优美的造型、时而翻滚腾跃,头跷、二跷挥舞马鞭,快步如行云流水;老生渔翁口吹白髯,一身巧负四位小旦;老擓(kuai)王婆戏耍烟袋挑逗出一片笑声;小丑妆扮丑中见美,风趣诙谐憨态可掬;上装群旦抖动彩扇,上下众丑肩头潇洒自如;下装众丑高超的跷功令人叫绝,二尺上下的跷棍绑在腿上,如履平地,在“三层楼”上立大顶飞身而下,身轻如燕,俯在地面鲤鱼打挺跃然而立,连续十几个跟头翻滚更是堪称一绝,表演使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一位观众看完高跷表演连连称绝:盖州高跷堪称杂技。
目前,盖州高跷鼓已发展出6套12路打鼓方式,有起鼓(热身备敲)、行鼓(走场溜鼓)、冷鼓(老旦用鼓)、火爆头鼓(老生用鼓)等。
表演中,随着情节变化,鼓声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清场时,鼓声由慢转快,用以表达人物性格;大场时,鼓声铿锵,大有猛虎下山之势,以此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另外,鼓手在击鼓时,还要讲究“力”的组合:即腿力提供臂力,手臂推动腕力,腕力传给手指,手指再传给鼓槌。与此同时,鼓手讲究“鼓相”:既要形态自然、舒展大方,又要精气神足、自信心强……
盖州高跷之所以艺术高超,还在于她汲取了其他艺术的精华,博采众长而成,她集“歌、舞、戏等艺术形式的精髓,并升华创新,自成体系,塑造出一批高跷特有的人物造型和脸谱艺术,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其许多表演细节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深的寓意:“过街楼”象征红火、热情;“卷白菜心”富有凝结、聚拢之意;“二龙吐须”给人以对称美和和谐之感;“圆场”富有团团圆圆、美满幸福之说。盖州高跷的表演手段表现在“扭、稳、浪、俏、艮、相、逗、兴、默”上,尤其是“扭、浪、逗”,三位一体,相得益彰。首先“扭”是基础,是舞蹈动作在跷上的再现,表演者以膝部富有弹性的屈伸,带动躯干、头部、双臂舞动,产生一种柔中有刚的协调之美;其次,“浪”是标准、柔美的代名词,是对表演者动作、表情等完美结合的高标准评价,以老擓(kuai)王婆为例,“泼中浪”是其美的流露,花绑步、前仰后合等动作再加之表情上的“撇、咧、泼、狠、刁”五个字,才能从内在到外在地刻划剧中人物;再次“逗”是抒情,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往往是富有特点的动作,形成艺人们独特的演出风格或称表演绝招,如“闪相”、“冷神”、“缩脖”等,既展示了艺人的表演才华,又使观众过目不记忘,可见“逗”中蕴含着演员风格特色的精华。
盖州高跷秧歌多以民歌小调,小戏唱段来表现爱情故事、劳动生活、神话传说以及历史故事等内容。目前可挖掘的口头留传的小戏唱段约25部,如《放风筝》、《锔大缸》、《十八里相送》、《王二姐思夫》等。盖州高跷秧歌具有鲜明的辽南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既古朴淳厚、活泼浪漫又炽烈火爆、舒展豪放,深受辽南乃至东北地区广大人民的喜爱。

盖州高跷秧歌不仅在当地,而且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影响。近年来,盖州新一代秧歌艺人,在“架象”基础上,创作出叠罗汉、倒立、多人旋转等新、奇、特的造型,非常引人入胜,并于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扩展项目名录,2009年,老艺人王新惠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对我市全面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起到积极推动作用。1955年,高跷秧歌《大头和尚逗柳翠》和《十八相送》、《跑旱船》、《鞭子舞》等参加辽东省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和1956年辽宁省首届农村业余汇演,分别获优秀了节目奖和个人一等奖。其中,郭锡成、孙洪池、姜润德表演的高跷秧歌《大头和尚逗柳翠》1955年在北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汇演获一等奖,被命名为东北大秧歌。从此,东北大秧歌—辽南盖州高跷秧歌闻名遐迩,成为全国最有代表性的四大秧歌系之一。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国家新闻媒体多次播放盖州高跷秧歌的新闻节目,及刊登演出照片、评论文章等,盖州秧歌轰动京城,名扬天下。1991年,盖州高跷秧歌参加了沈阳国际秧歌节(暨全国优秀民间舞蹈大赛),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优胜奖(第一名)和编导一等奖。1992年,盖州少儿高跷秧歌参加第二届国际秧歌节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奖。九十年代至今,有王吉先带领的盖州高跷秧歌艺术团连续二十一年参加北京龙潭庙会,成为龙潭庙会的保留节目,先后到天津、上海、郑州、苏州等地演出,在当地引起很大的轰动。盖州高跷艺术团每年都参加全国各地的演出上百场。多次参加全国民间舞蹈汇演、省艺术节等大型活动。盖州市委已经连续四年举办盖州高跷秧歌赛会,对盖州高跷秧歌的传承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盖州,舞动着古老的高跷秧歌,从历史的长遂中走来,走的沉稳,走的厚重;盖州,舞动着现代的高跷秧歌,从晨曦中走来,走的欢快,走的豪迈。盖州,这座古老而又崭新的城市,正以激昂的雄姿向世人展示着厚重博大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