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清】秋瑾
酒既可养生,亦可治病,这种保健的功用大大促进了饮酒陶瓷器皿的生产、改进和提高。古文中的'酒'写作非常形象,是陶器缶的象形,由此可见陶瓷器在饮酒中的重要作用。 春秋战国是中华酒文化的萌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耕技术的改进,粟米稻谷等粮食作物的生产技术又有了较大的发展,为酿酒而制作的陶瓷器也相应增多。此时无论是富贵阶层,还是平民在考虑储存粮食时,都必须大量使用陶瓷容器来装盛。他们发现了谷物、瓜果发酵的'秘密',掌握了用曲酿酒的技巧,先民们采用陶瓷器酿制清酿可口的酒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为了巩固封建经济基础,适合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战国七雄'纷纷变法,围绕着农、粮、食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造。'V' 形犁铧的使用,为农田深耕细作、粮食丰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施肥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粮食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当时稷、黍、稻、麦、菽、麻等粮食作物普遍种植,单位面积产量得以较大的提高。 以粟为例,据《春秋》记载,上熟的每亩年产量可产四至六石。由于一些酿酒工人已较熟练地掌握制曲的技术,加上粮食又比较富余,此时的酿造业已成为'平常'的手工业。饮酒已不是封建地主、贵族的专利。虽然平民百姓不能整日伴酒而生,但逢年过节,大小祭祀还是能品饮些自酿的酒。 战国时代的商人十分活跃,'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们不避艰难险阻,四处经商形成了中国早期的市镇。其中有的城市和小集市开了酒肆,《史记-孟尝列传》:'乃多酿酒买肥牛',说明了酒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酒的需求,无形中也刺激了饮酒陶瓷具的生产和发展。 此时的原始瓷酒具器种,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高(火候高,基本已达到了瓷化的地步)。品种有壶、杯、碗、盅、斗、爵、觥、觚、學、厄、角、蠱、彝、卣、盏、觯等等。 秦朝大一统对陶瓷业发展和酒文化的影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嬴政一中国。结束了六国割据的混乱局面。同时文字、度量衡、货币的统一,土地实行私有化等等,也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发展。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令黔首自实田'。客观上肯定了地主阶层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对粮食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制酒业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秦虽然统一中国,但统治时间短暂,陶瓷业生产产生了失重现象。那些叮以显示兵戎宏大、宫殿雄伟的陶业雕塑品大量出现,而日常生活的陶瓷用具,尤其是酒具就少得可怜,从各地出土的器物来看,充分说明了这点。秦时的酒壶犹如始皇统一中国一般,很有霸气。此时带盖的陶酒壶较多出现,这种带盖的酒器一可增加卫生程度,二可保鲜、保湿,这应是酒文化的一个新的闪光点。 由于长期和秦兵征战,西汉初期陶瓷业生产没有相对稳定的局面支撑,因此日用陶瓷品种不多,器型单一。酒具也不例外。一些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酒具除了壶,就是罐,没有什么新意。但一种盘口壶的酒具却较多地出现,与这种器物相近的侈口、细颈、肩部线刻水波纹,细线'S'和卷草纹,带兽头或叶脉纹等等的酒壶也时常出现在饮酒具中。 汉朝时期陶瓷和酒文化的重光 东汉时,我国成熟瓷的产生、黑釉瓷的出现,为陶瓷酒器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丰富了酒具的品种,用陶瓷器饮酒也从此兴旺了起来。
此时的东北高句丽民族,他们汲取汉民族的文化精华,大力从事农业生产,他们非常善于酿酒,并将酿出的美酒进贡给汉王朝,这是少数民族酿酒的最早例子。 东汉时期,地主田庄经营盛行,田庄种植的小麦、大麦、春麦、粟、黍、稷、稹禾、粳稻、大小豆等粮食作物,都是制作酒曲、酿造美酒的上好原料,庄田主自己大量制作各种酒醋等食物,酒的制造趋向于普及。在当时,对陶瓷酒器的需求就更加强烈了。 天然酒历经几代人的生产实践,逐渐发展起来。与酒文化密切相关的陶瓷器具,也由之衍生,并逐渐成熟。中国是酒的故乡,是一部飘散着酒香的文化史。酒器是酒文化与陶瓷的完美结合。发掘中国陶瓷酒器的内涵,方能够让我们深刻的体会酒文化的内涵。 ![]() 这是中国千年不断传承的文化, 亦是自古至今代代相传的智慧, 更是书写在血液里的祖先密码。 您且留步来聆听这生活的脉搏, 关注我们,一同感受陶瓷艺美。 |
|
来自: 李平东方明珠 > 《中国陶瓷史(历史,窑,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