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七)庄子齐是非

 三平斋 2020-03-14

本文由《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读书笔记整理而来。

中国哲学简史(七)庄子齐是非

一、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蒙人。曾做过蒙漆园吏。于梁惠王、齐宣王同世,很惠施往来很多,卒年在惠施之后。大约是BC275年左右,正在惠施、公孙龙之间。

中国哲学简史(七)庄子齐是非

二、《庄子》简介

《庄子》在《汉书艺文志》种记载,有52篇。现在能看到的只有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据晚清学者考证,内篇大致可信,其他的篇章都是后人加进去的,很多记载都是靠不住的。

胡适说:外篇和杂篇着这二十六篇中,大约十分之九是造假的。大抵上只有《秋水》《庚桑楚》《寓言》三篇最多可靠的材料。至于《让王》《说剑》《盗跖》《渔父》等篇,文笔极劣,全部都是假托。至于《天下篇》,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绝不可能是庄子自作的。

中国哲学简史(七)庄子齐是非

三、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与惠施来往。当时是儒墨之争最激烈的时候,庄子是个旁观者,看着双方是是是非非,各有长处,各有短处。他说:“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小成”是一部分的,不完全的正确认知,“荣华”是表面上的浮词。因为所见不远,不能见真理的全体,又因为语言往往有着不能避免的障碍陷进,导致儒墨两家各是其是而非他人所是。这都是错误的,庄子说:“辩也者,有不见止”。因为有所偏见,故有争论。争论既起,争辩越激烈偏见就越深了。辩胜利,能说明你的认知就是正确的吗?辩输了,能被认为就是错误的吗?庄子对这种辩论不屑一顾。

中国哲学简史(七)庄子齐是非

庄子另辟蹊径,认为这种争辩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没有“是”,哪里来的“非是”呢?正是因为有了“是”,才有了“非是”,又因为“非是”,所以才有“是”。实际上“东”里面含着“西”,“是”里面含着“非是”。东西相反,而不可相无;是非相反,但实际上相成。庄子在儒墨之辩中,领悟到了“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的真义。伦理道德观念的是非,是相对存在的,而不是绝对存在的。

庄子看到了有无穷的是,无穷的非,凭借我们有限的知识,如何来断定是非呢?这时候庄子的“出世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既然人力所不能穷尽,索性不折腾了,一切听任自然吧。他把一切现象,都归于“天道运作”,又把“天道”定义的神秘莫测,人是搞不懂的。退一步讲,对于一个“出世”的人来说,即使弄明白了,又有什么用呢?既然没用,又何必执着呢?庄子对儒墨的评价是:你们都是对的?你们都是错的?你们的对错跟我有啥关系?

庄子对一切夭寿、生死、祸福、得失、善恶、美丑、贫富、贵贱等,都是一种“达观”的态度。这种人生态度来源于“不谴是非”的哲学思想,和事不关己的出世思想。庄子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看世间冷暖,由此他认为天底下语言浑浊的,没有一个人能够跟他交流。只能自己独自一个人,跟天地精神相往来。

庄子哲学:宇宙观和认识论

庄子哲学:人生观和价值观

庄子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