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自周朝衰败,至秦国赢政灭六国而一统天下,再至汉高祖灭秦建大汉王朝,世间战乱纷争,涌现出来的人物或为建成霸业之主,或为能征惯战的勇士,亦或极善谋划的智臣。期间记史者写下的史上诸事,既有实事,亦有虚言,还充斥了大量出自史官的事件演绎甚至神化。比如春秋时期的吉凶之兆,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之事,汉高祖刘邦竟然是其母梦中与神交合而生,如此等等,有史实,亦有荒谬。至于张伯松对杨子云所作《太玄》、《法言》“不肯壹观”,甚至“贱其言”,那是因为文人相轻,古今有之,不奇怪。当然,也有高士间惺惺相惜之例,却是极少。另外,但凡经典之作,皆需经过时间的沉淀,方能显出其中精华,毕竟能出经传之书者,其思想非当世之人能够轻易读懂的。金匮藏书,只能是留与后世之人的,当世者何需藏之?更何况是齐名之人? 七、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帝喾之子,“五帝”之一。关于尧的出世,史上有一传说:帝喾的第三个妻子名叫庆都,与帝喾成婚后,庆都仍留住在娘家。年春正月,庆都随父母乘船游玩,忽遇狂风,进而形成龙卷风,似有赤龙在风中飞舞。庆都父母甚是惊恐,而庆都却好似很欣赏那赤龙。入夜,庆都父母已然入睡,庆都虽双目闭合却面露微笑。忽而阴风拂过,一赤龙扑到庆都身上。待庆都醒来,身上留有好似涏沫一样的东西和一张画,画中为一红色人像。此后,庆都有了身孕,怀胎十四个月后,诞下一子,竟与画中的人一样。这便是后来的帝尧。神奇吗? 诸子传书所载,帝尧兼具文治武功。曾“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派后羿灭杀害民野兽、射落九日。身为部落首领,号令全族、统兵征战是必须具备的本领,派勇士杀死危害族人的野兽也是正常的,但那个后羿射九日的传说实在是过于神化了。后世赞尧之德,更多的是因为他开创了禅让制,治理水患,颁授农耕时令等。不过在尧、舜、禹时期,并没有完整的文字历史记录,后人所能见到的,只是极其简略且晦涩难懂的甲骨文,因此所记述的诸多人和事,皆为后世之人的揣测和演绎,虚妄的东西实在太多。为尊圣而凭空造出的诸多神奇故事,古时文人极擅长此法,尤其是文字已然得到很大发展的周代及秦汉之后,造神的传书不胜枚举。 八、何为贤圣?何为德优?世人所尊之圣莫如孔子,孔子亦有不识天下大势之失,即在诸侯皆欲争霸而夺周朝天下之时,孔子却不辞辛劳地周游列国讲周礼推儒学,最终还是毫无作为而怅然回归鲁国故乡治学。尧、舜禅让帝位而非传与其子,或因其德优而为,亦或是因其时的情势。有人说尧、舜德优,禹与尧、舜齐名,缘何禹却将帝位传与其子启?说尧、舜德优在于禅让,那么禹之功在于建立了国家的概念,便是“夏”朝之九州,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只是禹在尚未受禅让时的故事。古往今来,任何帝王成就大业,皆少不了文治武功,完全的仁政、德政是没有的。经传之书颇多赞誉帝王之语,甚或不惜增益神化之辞,实有阿谀谄媚之嫌;亦有贬低、毁败帝王之说,大多是为树新朝之功而无所顾忌妄加恶语于旧朝之君,即便名家大作如太史公的《史记》,也不乏妄述虚言之论。 九、桀、纣之恶事,由商、周史官所书,或有其实,或许也有虚妄之论,新朝多写些旧朝的恶事,可彰显推翻旧朝建立新朝的“顺天”之意。世称秦恶,或许是因为秦凭借其强大的武力,亡周灭诸侯,期间杀伐无数,天下除秦人之外无不深受其害,故而后世称秦恶。即便秦始皇建立了九州统一的秦国,然而仇秦之怨却是难以消除,刘邦举剑、项羽执戟,共同反秦,天下应者无数,秦至二世即便消亡。汉高祖是在消灭了楚地劲敌后,真正建立了大汉王朝。能灭掉世所公认的恶秦者,自然便成为了“善”。汉高祖很会用人,制定了完整有效的治国方略。用现代的话说,汉朝更注重治国“软件”的建设,即重文、尚礼,亦强军,同时也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典章制度。汉朝盛世之时,帝王不恶,天下太平。对于有所成就的帝王而言,所谓的“德”,实则是“能”。人们在说王中“圣”者时,所举之例皆为治国安民之功业。德,体现的是人的本性;能,则是人建立功业与否的本事。德者获赞,能者建功。德与能兼备,是为圣!三皇五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等,成大功业者无数,何人德优?何人功盛?皆为人间奇伟,令人赞佩;皆是高不可攀,焉敢擅论妄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