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苕木匠读《道德经》第二章(下):圣人和夫是指谁

 where5 2020-03-14

第三节 圣人是些什么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句话表面上看起来很好懂,似乎不用释都行。但却有两个大问题要弄清楚:一是“圣人”指的是谁?二是“无为之事”又是些什么事?我们来先说“圣人”一词的内含。

《资治通鉴》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意思是说:道德高尚又有才能的人就是圣人。道德与才能都不好的是愚人。仅仅道德高尚的是君子,仅仅有才的是小人。

作者以德、才为标准,将“圣人”、“愚人”、“君子”、“小人”四类人放在一起比较,得出了“圣人”就是德才兼备者的结论。西汉以来,这种以人的思想品质及才能高低为标准的定义,一直被中国社会及学术界所接受。也就成了“圣人”一词的基本定义。但这是“圣人”的标准定义吗?或者说它是其本义吗?不是的,它只是儒家的标准。是脱胎于儒家亚圣孟子的定义:

“圣人,人伦之至也。”

意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道德最为高尚的人。

正是在此定义下,我们现在所推崇的圣人才都是些道德水平很高者,其中不仅有远古的国家最高统治者如伏羲、黄帝、周文王等,也有辅助这些王者的大臣,如传说、周公等,还有孔子、孟子等儒家大佬及柳下惠之类道德的代表。但儒家所制定的“圣人”标准并不是先秦的标准,更不是道家的标准。

《黄帝内经》开篇第一章的《上古天真论》中,有一段话也将“圣人”与另外三种人“真人”、“至人”、“贤人”放到了一起来评论(白话):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的时候,有一类称为“真人”者,他们掌握天地的运行规律,通晓阴阳的变化法则。中古的时候,有一类称为“至人”者,具有淳朴的品德,能全面掌握养生之道。他们的行为与阴阳的变化相吻合,与四季的变化相协调。他们离开闹市区以脱离世俗生活的干扰,积蓄精气,集中精神。他们于广阔的天地自然之中,观察和收听来自于八方之外的远方信息,这是他延长寿命和强身健体的方法这种人也可以归属真人的行列。其次有一类被称为“圣人”者,居住在较好的自然环境之中,顺从四季八节的变化规律,适当的物资追求不超过世俗的正常标准。没有恼怒、怨恨、无端指责的情绪,其行为没有脱离世俗规则的想法,穿着打扮也遵守朝廷的规则,没有向世俗炫耀的愿望。做事不使自己的身体过于劳累,内心也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安静、愉快为目标,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的身体不易衰惫,精神不易涣散,寿命也可以达到百岁左右。还有一类被称为“贤人”者,能够效法天地的变化、遵从日月的升降、分辨星辰的位置来生活,以顺从阴阳的消长,适应四时的变迁。他们追随上古真人的指引,使生活的节奏与自然规律相符合,由此也可以使自己的寿命得到增益,达到定数的最高年龄。”

按照这段文章的分类,“真人”应当是最高领袖,相当于玉皇大帝这么个角色。“至人”是“真人”的传令兵,相当于神话小说中的神仙太白金星的角色。而“圣人”是接受“真人”之命的人间代言人,也应当是人世的最高统治者或区域领袖。“贤人”则是“圣人”的助手。

这四种人的分类标准中,不含道德成分。也显然与儒家的标准不同。如果以此为标准来找圣人的话,圣人只能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或诸侯类区域领袖。传说、周公等人可以划入贤人的队伍中去,而孔子、孟子等人都进不了圣人的行列,柳下惠等道德的楷模更不用说了。

现在问题来了,“圣人”一词的定义究竟是应当依儒家的标准,还是《黄帝内经》中所述的标准呢?

要搞清此问题,我们只能问“圣”这个字本身。

“圣”这个字的甲骨文写作“ ”。一个人抗着一只大耳朵,听话或善于听取意见的意思。听谁的话?当然是听由至人传达的真人话。后来又加了一张嘴巴,写成了“ ”,变成了能听能说之义。不仅听话,还具有较强的号召力。这种人容易成为领袖,所以金文时在下面加了一个王字,变成了“ ”。这就是繁体的“圣”字。

“圣”字的字形结构上,我们不难看出来,“圣人”的本义应当是与《黄帝内经》中的定义相符合,而以儒家的定义不符的。它必须是“王”。周公等大臣、孔子等一代宗师、柳下惠等平民都是根本不可能排进这个队伍中去的。这是我们在比较了儒家标准与《黄帝内经》中的标准后所得出的结论。那么老子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老子在《道德经》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笔下的“圣人”与“百姓”相对,是“治”者,显然属于国家统治者、管理者。同时,他特别强调了其“不仁”的标准。“不仁”就是不提倡儒家所宣扬的那些“仁义道德”的理念。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反对圣人提倡“美”和“善”。这正是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分歧。这个分歧及其对错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不展开这个问题了。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不难发现,“圣人”一词的本义是与我们平时所接受的儒家标准不相符的,相反地与道家思想相合。所以我们在阅读老子的《道德经》时,不能用儒家的标准来理解其内含。而是应当将其理解为遵天行事的最高统治者。勉强可以译为“卓越的领袖”。

卓越的领袖们道德应当不会坏到哪里去,但道德不是评判其是否“圣人”的标准,也不应当是其评判的标准。

“圣人”的标准只有两个必要条件:

一是最高统治者;

二是其行为符合天地的法则。

理清了“圣人”的内含,我们才可以接着读正文。

第四节 “无为之事”也是事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是以”:连词,相当于所以、因此。表示后文所说是以前文的逻辑及结论为前提的。

“无为之事”的字面意思是:不用去人为推动的事。

“不言之教”的字面意思是:不用语言就可以实现的教化。

如果说“行不言之教”是指以身作则的身教,还好理解的话,那么“处无为之事”还真是有些不好理解。问题是这“无为之事”还是事吗?所以现在的译文很少有将此问题讲清楚的。比如我在网上随便搜了两段译文是这样的: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 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什么是“排除……努力……的事业”啊?

不努力能有什么事业

“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又是什么意思啊?

可见这样子译还是稀里糊涂的。问题就出在“圣人”的内含没弄清楚。

我们前面说了,“圣人”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最高统治者;二是其行为符合天地的法则。以此而论,这里所说的“处无为之事”就好理解了。那就是:

在治国行政时,以天地的法则为标准,而不是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

前文所说的“美”与“善”,就是个人的喜好,而不是天地的法则。或者说:“处……事”就是在做事,在努力。而 “无为”只是一种方法和态度。

我们这样理解对不对呢?

它是不是老子的意思呢?

我们可以再结合后文来验证一下。

《道德经》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第十一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以上三句话告诉我们:“圣人”的事业就是“治”国,其要点就是关心百姓的疾苦,把经济弄上去,让人们吃饱饭。

第七十二章:“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第八十一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以上两句话告诉我们:“圣人”是有所“为”的,但这种“为”是以一种“不自见”、“不争”的“无为”态度为前提的。

换句话说,前文所说的“处无为之事”中的“无为”只是“不自见”“不争”的态度,而“处……事”是在“为”,在努力。

因此,我们在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句话时,就一定要搞清楚:“无为”不是没有作为,更不是不做事,而是以一种“不自见”的态度去做事,以天地的准则去做事,“以百姓心为心”的诚意去做事。这句话不太好译,可以勉强译为:

“所以,卓越的领袖们在处理治国行政的大事时,会以天地法则为准,而不是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他们不会夸夸其谈地讲大道理,而是会默默以身作则地带领大家去努力。”

在老子看来,世界有一股原动力在推动着万事万物的有秩序运行,人为的扰动是不对的,只会适得其反,所以不要逆流而动。即使如美与善这类好的东西,也不要去提倡。作为一个管理者,要做的就是领导大家共同顺应这股力量,而不是以自己的一己之意乱指挥。

或者说,重要的不是去设计主程序,而是按照主程序的设计去尽自己的一份力,当好一个合格的王。

第五节 圣人的束缚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前文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为什么要这样呢?

是不是也可以“处有为之事,行有言之教。”呢?

换句话说,我好不容易坐到这个领袖的位置了,难道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去办事吗?还要受到谁谁谁的约束吗?

是的,是有约束的。约束他的就是“天道的法则”。

这段话就是来讲这个问题。一共两句。

第一句是:“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万物”:数量词,但不是实指一万个,而是表极多之义,指宇宙内外的一切事物,也即我们常说的万事万物

“作”:产生、兴起。这里指万物的产生及生长变化过程。

“辞”:辩解、解说。

“恃”:持、把握、掌管。

“功”:功绩、工作、成效。

“弗”:甲骨文写作“ ”。《说文》:“弗,挢也。”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字作弗,正象矫箭使直之形。”古代制箭时会先矫正箭杆使之端直,方法是将竹杆加热后用绳索捆在标杆上,待竹杆冷却后就端直了。弗字字形正是表此矫正箭杆使直的。所以“弗”字的本义应当是矫正。引申为不正等义。这里用本义。

“居”:《说文》:“居,蹲也。”居字的本义是蹲下,也就是踞的本字。引申出居住、居所、卑下、占据等义。这里用本义,指以谦逊的态度自处。

这句话是在讲天道的特点,大意是说:

“天下万事万物的兴衰都是在默默地发生着,从来不作任何解释。那股使万物生发的力量,从来不将所生发的事物据为己有。它们虽然推动了万物的生发,却从来没有把控它们的企图。生长的过程完成之后,就会修正自己的行为,以卑下自处。”

我们前面说过,“圣人”有两个条件,一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二是其行为符合天道的法则。这里所讲的天道的特点,也就是天道的法则。你“圣人”为什么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呢?就是为了效法天道的这个基本法测。那么可不可以不效法呢?不可以。因为老子在此将笔峰一转,说到了天道的结果: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意啊,来了个需要脑筋急转弯的字,就是“夫”字。

传统的注释一般将“夫”字当作没有什么意义的虚词扔了,不解释。其实它是实词,是作名词用的。

“夫”字的甲骨文写作“  ”。“大”字上面加了一个“一”字。这个“一”字是表矩尺用的。理解这层含义可以参照“方”字的甲骨文写法。“方”字的甲骨文写作“ ”和“ ”。是“人”字的颈上加了一个“一”字或横写的“工”字。或者说,“一”字是“工”字的简写。“工”字正是过去的矩尺。加在此应当是表遵纪守法、服从命令之义的。而且在甲骨文中,人是有阶级属性的。古人用“天”“大”“人”“女”来分别表示领袖、官员、民众、屈服者。所以,“方”字是指遵纪守法的民众。而“夫”字是指遵纪守法的“大人”、官员,也就是指受过较严格训练的智者。“大夫”一词正是源于此。“大”和“夫”是两个名词组成的复合名词。“夫”是受过训练的“大”,较“大”更难得。

这些智者型官员的级别是非常高的,依先秦时的等级制度,天子的嫡长子为天子,其余的儿子或封诸侯,或为卿大夫。大夫的嫡长子为大夫,其余的则是士。士的嫡长子才是士,其余的都是平民。或者说:“大夫”是朝廷的中坚力量,政权的主要执行人。《道德经》中的“夫”字正是指的这一级别的高官,所以,这里的“夫”字不能把它当虚词扔了。它不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语助词,而是实词,放在这里是作称呼用的。相当于“各位大夫们”的意思。听老子课的可都是“夫”这种朝廷命官,级别相当高,相当于现在参加在职培训的厅局级官员。这是老子在教学中讲到关键处时,提醒其受教者注意。

 “唯”:只有

 “:唯不居,是以不去。”的大意是说:“各位大夫们正是因为天道的这股原动力能够修正其行为,以卑下自处,所以才会一直存在着,不会消亡。

反过来说,如果你“作而辞”“生而有”“为而恃”“功成而居”了,结果会如何呢?当然就不会“不去”,就不会长久了。

“不去”这两个字的结论是十分重要的。前文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什么啊,就是因为天道的法则如此,而天道之所以能“不去”,能长久存在,就是因为它是“无为”“无言”的。

反过来说,你圣人想在这位置上久坐,也就只能学天道了。否则就长不了。

这逻辑没问题吧?

这也就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逻辑,它是以天道为锚的。

古代西方政治及现代政治又是以什么为锚的呢?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大问题。当然,此问题已超出了本书的范围。我们回到书中来。

读《周易》及《道德经》之类的先秦书,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下它们一语双关的写作手法。比如这里的“万物作下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当然是在说天道,却也是在解释什么是“无为之事”,什么是“行不言之教”。

同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夫”字。因为传统的注释都是将这个字当作没什么意义的虚词给扔了。其实不是,它是实词,而且是很重要的实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