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AY 8】伤寒论的学习开始咯!

 康泰wjr图书馆 2020-03-14

同学们好!

今天是四大经典打卡速背营第八天

今天要收尾《黄帝内经》的学习

开始《伤寒论》的学习

在伤寒论的学习中要好好看辨证提要哦~

背 诵 活 动

现 在 开 始

【DAY 8】四大经典打卡背诵营 来自青医说执医考试 00:00 05:30

DAY 3


第一单元 黄帝内经

十八、素问 标本病传论



“小大不利治其标[1];小大利治其本。”

【词解】

[1]小大不利治其标:凡病见大、小便不通利症状者,先治其标,即先通利大、小便。张介宾曰:“无论客气、同气之为病,即先有他病,而后为小大不利者,亦先治其标。诸皆治本,此独治标, 盖二便不通,乃危急之候,虽为标病,必先治之,此所谓急则治其标也。”

【按语】

急则治标:标本先后的治疗原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病情的缓急灵活处置。《素问·标本病传论》指出“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小大不利治其标”。中满,反映脾胃不运,中焦枢机不利,化源受阻;小大不利反映气机不通,浊气内停, 肾脾等脏腑功能衰败,均属危急之候,故当先治。一般来说,在疾病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标病将要危及生命,或在诸多病理矛盾中,标病成为突出的重要矛盾时,当先治标,否则恐贻误病机,甚则虞及生命。《素问·标本病传论》提出的“中满”及“小大不利”只是示例而已。


十九、灵枢 决气



1.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曰:两神相搏[1],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2],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3],是谓津。

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4]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5]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6],变化而赤,是谓血。

何谓脉?岐伯曰:壅遏[7]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词解】

[1] 两神相搏:指男女媾合。马莳曰:“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盖当男女相媾之时,两神相合而成人,生男女之形。”两神,指男女两性。

[2] 熏肤:温煦肌肤。熏,同“薰”

[3] 溱(zhēn,真)溱:汗出貌。溱,众、盛。

[4] 淖(nào,闹)泽:指水谷精微中稠浊如脂膏的物质,具有滋润作用。淖,泥沼。

[5] 泄泽:渗出汁液而起润泽作用。张介宾曰:“盖津者,液之清者也;液者,津之浊者也。津为汗而走腠理,故属阳;液注骨而补脑髓,故属阴。”

[6] 受气取汁:受纳水谷之气,化生精微物质。气,指水谷;汁,指水谷精微。

[7] 壅遏:阻塞,引申为限制、约束之意。张介宾曰:“壅遏者,堤防之谓,犹道路之有封疆,江河之有涯岸,俾营气无所回避而必行其中者,是谓之脉。”

【按语】

周身一气,皆化源于先天,并赖后天水谷精微不断充养。一气布于周身,依据其性质、分布部位及作用不同分为六气,即精、气、津、液、血、脉,六者同源异名,分之为六,合之为一。故清·张志聪曰:“本于先天,总属一气;成于后天,辨为六名。”精,指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来源于先天,长养于后天,能繁衍生命,是构成生命的原始物质。肾主蛰藏精气。气,指宗 气、卫气等,由上焦宣发,敷布全身,以温煦肌肤,充养脏腑,润泽皮毛,维持生命活动。肺为气之主。津液,津是较为清稀的体液,主要分布于体表,滋润皮肤肌腠,可以化为汗液排出体外。液是较为稠浊的体液,渗注骨骼,滑利关节,补益脑髓,润泽皮肤。脾主运化水液,生成津液。血, 源于水谷精微,经气化变赤,行于脉中,具有营养滋润作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肝为血之库府。脉,指无形之脉气,能约束营血,使之畅行脉中而不得妄行于外。心主血脉。

2. “精脱[1]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2]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3],此其候也。”

【词解】

[1]脱:散失,耗损。

[2]骨属:即关节。

[3]其脉空虚:《甲乙经》在“其脉空虚”之前有“脉脱者”三字,可从。

【按语】

精气血津液血脉六气过度耗损的病理表现,为临床治疗精气虚证审证求因,审因施治,提供了的宝贵经验。

肾藏精,开窍于耳,肾精不足可致耳鸣、耳聋,病人常伴有头目眩晕、腰膝酸软、遗精早泄、脉沉细等证,治当补肾填精,临床一般可用耳聋左慈丸加减治疗。

目为五脏六腑精阳之气所注,故阳气虚脱则目不明,临床对于阳气暴脱所致目不明可予独参汤益气固脱,慢性气虚所致目不明可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对于腠理开泄,汗出过多引起的津脱, 治疗当益气养阴固脱,可予生脉饮加减治疗。液有充盈骨髓,补益脑髓的作用,液脱则骨髓、脑髓失其滋养,故见“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等症状,液脱常伴见某些典型的津液耗伤症状,轻者可出现干燥之症,重者可见皮肤毛发枯槁、眼球凹陷、舌光红少苔或无苔,甚则出现手足震颤、肌肉瞤动等症状,临床有运用大补阴丸加味治疗液脱的报道。

慢性失血,血的濡养功能失常,则可见面色无华、爪甲苍白、舌淡脉细的症状,治当补血养 血,临床可予四物汤加减治疗。但急性失血,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气也随着血液的流失而散脱,从而形成气血并脱的病理变化,此时当以止血固脱为要,病情稳定后,再给予养血补血。

脉脱指脉气耗损,因“心主身之血脉”,心气虚损,血行失其鼓动可导致脉道空虚无力,治疗可用桂枝加附子汤或养心汤之类。


第二单元 伤寒论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1]而恶寒[2]。

【词解】

[1]头项强(jiāng,音僵)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即头项强痛

[2]恶(wù,音悟)寒:即怕冷、畏寒。

【原文析义】

本条为太阳病的脉证提纲。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反映了邪袭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和, 正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于表的太阳病本质,为太阳病的主要脉证,也是表证共有的症状,故为太阳病的提纲。后文中凡言太阳病者,一般均具有提纲所列的脉证。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恶寒(恶风),或伴发热,头痛连项,脉浮。

病机: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

意义:太阳病提纲(诊断标准)。凡此后言太阳病者,即具此证此脉。

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1],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2]恶寒,淅淅[3]恶风,翕翕[4] 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词解】

[1] 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营弱。

[2] 嗇啬(sè,音色):畏怯貌,畏缩怕冷之状,形容恶寒的严重程度。

[3]淅淅(xī,音息):冷水洒身不禁其寒之状,形容怕风。

[4]翕翕(xī,音稀)发热:翕,和顺之意。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

【原文析义】

此条论述了桂枝汤证的主症、病机、治法以及方药。“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言病机营卫不调,即卫阳浮盛,营阴失守。正常情况下,卫行脉外,职司“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 司开合”,营行脉中,“内溉五脏六腑,外濡四肢百骸”,营卫协调有序。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营卫之气受邪,卫气奋起抗邪,趋向于外,与邪相争则见发热、脉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卫气受邪,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则见汗出,故曰“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为风寒所袭,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肌疏,故见恶风恶寒。太阳中风为表证,其热不似阳明里热发自于内,其热势不高,肺气不利,则见鼻鸣;胃气上逆,可见干呕等。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

3.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原文析义】

本条论太阳病误下,里热协表邪下利的两种证治。原文可分两段来读。从“太阳病”至“表未解也”为一段,言其下利仍以表证为主。太阳病,桂枝证,当用汗解,若用攻下,是属误治,故以“反”字标示之。医反下之,必伤及胃肠,因而下利不止。此时判断下利之属表属里,尚须根据脉证以凭之。若脉来急促或短促,知胃肠虽伤,但正气仍能抗邪,病机并不因误下而内陷,仍欲还表而外出,如病证重在表证未解,外邪内迫肠道而下利,则宜以解表为主,表解而利自止,如桂枝加葛根汤,可以取用。

自“喘而汗出者”以下为另一段,论表邪入里化热之协热利。表病误下后,虽然有表证未解,但病邪入里化热,下迫大肠,故利遂不止。里热壅盛,影响肺胃之气,不得清肃下降,则上逆而喘;外蒸于体表,则有汗出。脉来急促,一则示表未解,二则说明里气不虚,有抗邪外达之势。此外可见大便臭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等症。治宜解表清里,和中止利,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下利不止,利下臭恶稠粘,肛门灼热,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舌红、苔黄、脉数。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方用葛根芩连汤。

4.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原文析义】

本条论太阳伤寒的证治。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表闭阳郁,不得宣泄,故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之职,故恶风。然此处之恶风,为恶寒的互词。寒为阴邪,寒性收引,营阴闭郁故无汗。头项腰脊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痛,腰痛,身疼,骨节疼痛。肺主气,外合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气喘。由于其喘与毛窍闭塞相关,故言“无汗而喘'。

本条之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八个症状,是太阳伤寒的主要表现,前贤称之“麻黄八症”或“伤寒八症”。其病机是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经气不利,肺气失宣,故治以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周身疼痛、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

汤证辨析: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是太阳表证的两个主要证型,均以发热、头痛、恶风寒、脉浮为基本证候,皆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所致。但中风证基本病机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唯其汗出,故又称表虚证;伤寒证的基本病机是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唯其无汗,故称表实证。

5.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1],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2],或小便不利、少腹满[3],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词解】

[1]心下有水气:心下,即胃脘部。水气,病理概念,即水饮之邪。

[2]噎(yē,音耶):指咽喉部有气逆梗阻感。

[3]少腹满:少,通“小”,指小腹或下腹部胀满。

【原文析义】

本条论太阳伤寒兼水饮的证治。“伤寒表不解”,除条中所载发热外,应见恶寒、无汗、脉浮紧等;“心下有水气”,是水饮停蓄于心下胃脘部。此处内近肺胃,水饮扰胃,胃气上逆则呕;水寒射肺,肺气失宣则咳。

自“或渴”以下,皆为或然症。由于水饮之邪变动不居,可随三焦气机升降出入,或壅于上, 或积于中,或滞于下,故其症状也多有变化。水停为患,一般不渴,但饮停不化,津液不滋,也可口渴,但多渴喜热饮,或饮量不多;水走肠间,清浊不分则下利;水寒滞气,气机不利,故小便不利,甚则少腹胀满;水寒射肺,肺气上逆则喘。诸或然症,并非必然出现,但病机关键为水饮内停。本证外有表寒,内有水饮。故以小青龙汤发汗蠲饮,表里同治。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用小青龙汤。

汤证辨析:大、小青龙汤皆从麻黄汤化裁,均属表里同治之方。但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清郁热而除烦,以解表为主;小青龙汤发汗解表,内蠲寒饮而治咳喘,重在蠲饮。小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麻黄汤皆治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为太阳中风表虚兼喘,见有汗而无内饮;麻黄汤证为太阳伤寒表实证,寒邪闭表,肺气不宣致喘,见无汗且无内饮证;本证为太阳伤寒表实兼喘,见无汗有内饮。

6.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1],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2]者,五苓散主之。

【词解】

[1]胃中干:指津液耗伤,胃中津液不足。 

[2]消渴:指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非病名。

【原文析义】

本条论汗后伤津胃中干与蓄水证的区别及蓄水证的证治。太阳病用汗法,本属正治,但若汗出太多,则属汗不如法。本条文首所说“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便是汗不如法。汗出太多,可产生两种变化。一是汗后外邪虽解,却因汗出太多,损伤津液,出现了“胃中干”。从后文“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来看,此证当属一时性的津液不足,胃中干思水滋燥,则必见口渴欲饮之症状。胃乏津液之滋而不和,胃不和则卧不安,故可见烦躁不得眠。此时的救治之法是“欲得饮水 者,少少与饮之”,“少少与饮”,即少量频饮,这既是为了滋其胃燥,复其津液,又是为了防止过饮停水,发生它变。二是汗后见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等症。脉浮、微热者,是汗虽大 出,但表证未解,另从“微热”可知其证当有所减轻。小便不利、消渴,原非太阳表证的症状,今在汗后见之者,是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功能,水蓄下焦所致。气化失司,水不下排,则小便不利,由于水停于内,故多兼少腹胀满;水停下焦,津不上承,则见渴欲饮水。但因气化不利,饮水后津液不能布达,口渴不除,因此形成所谓的“消渴”。本证是外有太阳表邪不解,内有膀胱蓄水,故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两解表里。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方用五苓散。

7.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1],胸胁苦满[2],嘿嘿[3]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词解】

[1] 往来寒热:即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2] 胸胁苦满:苦作动词用,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3]嘿嘿(mò,音默):形容词,即表情沉默,不欲言语。

【原文析义】

本条主要论述少阳病的主症、治疗方药及药物加减法。太阳病,伤寒或中风,经过了五六日之后,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说明太阳表证已罢,邪入少阳。少阳位于太阳阳明之间,太阳为表,阳明为里,故称少阳为半表半里。少阳受邪,枢机不利,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若正胜则热势外达,故发热;邪胜则热郁不发,故恶寒。正邪交争,消长变化,互有胜负,因而表现为寒去热来,寒热交替,休作有时,故称为往来寒热。往来寒热是少阳病主要热型,也是少阳病的主症之一,它既不同于太阳病发热恶寒同时并见;也不同于阳明病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更与疟疾发作时寒热交替,发有定时有别,此种热型为少阳病所独有。足少阳之脉,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犯少阳,经气不利,故见胸胁苦满。肝胆气郁,疏泄失职,故神情默默而寡言少语。胆热内郁,影响脾胃,脾失健运则不欲饮食。胆火内郁,上扰心神则心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喜呕。以上诸症,再加之口苦、咽干、目眩,称为小柴胡汤证的“八大主症”,充分反映少阳病胆热内郁,枢机不利,脾胃失和的病理特点,治当和解少阳,畅达气机,使邪去病解,方用小柴胡汤。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

病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治法:和解少阳,调达枢机。方用小柴胡汤。


巩固背诵环节


要根据表格进行复习哦~
今天要复习第六天、第五天和第三天的速背卡哦~

今天的学习结束啦

大家都很棒!

明天继续加油哦~

编辑:小金鱼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