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望诊之望舌苔 舌苔是舌面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辨舌指南》中说:“舌之有苔,犹地之有苔,湿气上泛而生;舌之苔由胃蒸湿上潮而生,故曰苔。" 一,厚、薄苔 薄苔指透过舌苔能隐约看到舌质。为见底苔。反之,为厚苔。又称“不见底”苔。 薄苔:舌苔薄而均匀,或中部和根部稍厚,干湿适中。 1.平人的标志。提示胃气充盛,有生发之气 2.外感内伤轻症,胃气未伤。 白为寒,黄为热。 厚苔:是胃气夹湿浊、痰浊、食积等秽浊之邪气熏蒸舌面所致。 在外感病中提示邪盛入里。内伤病中提示胃肠有宿食或痰饮、湿浊停滞。 主病位在里,病情较重。尤其胃肠积滞多见。 白为积,黄或厚腻为化热,干为伤津。 二,滑苔:舌面水分过多、甚则伸舌流涎欲滴、扪之湿滑称为“滑苔”。是水湿之邪内聚的表现,主湿、主饮、主寒。 多因寒湿内侵或阳虚不能化水湿,导致湿停水聚,湿聚而成痰饮、水湿上泛于舌而成。 1.舌色淡为寒湿内侵而气血不足。 2.苔滑而腻舌胖边有齿痕属脾虚湿盛。 3.苔滑而舌淡胖嫩为阳虚水湿内停。 三,燥苔、糙苔、糙裂苔。 舌苔望之干燥,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称为“干燥苔”。 苔质颗粒粗、扪之糙手称为糙苔 若质地板硬,有干燥裂纹,称为“糙裂苔” 1、高热多兼见舌红或绛,苔黄或褐。若苔黑燥裂起刺为热极阴竭。 2、濡润舌而见燥苔,多为阳气为阴邪(痰饮、水湿、療血等)所阻。 3.舌淡为阳虚,气化不行而致津不上承,所谓气不布津。 4.舌无苔而干燥者,肾阴不足,津液虚极。 热盛伤津者多有口干口渴。 阳虚或痰饮阻滞者,口干而不渴,或渴不欲饮,或喜热饮,舌淡白而不红绛。 三,腻,腐苔 苔质颗粒细致密,中间厚,边周薄紧贴于舌面,刮之不易脱落称为“腻苔”。 上面罩一层稠厚黏液黏腻苔。 腻苔湿润滑利者为滑腻苔。 舌苔腻而垢浊者称为“垢苔”或“浊苔。 腻苔干燥少津为“燥腻苔" 凡属腻苔者均具有苔质细腻板滞,苔根牢着,不易脱落的特点。 主湿浊,痰饮,食积。 白为虚,寒。 黄为化热。 厚腻湿重。 腐苔:较厚且疏松,如豆腐渣,边中皆厚,易去除。 主病同上,“厚腐之苔无寒证”! 四、剥苔、类剥苔 舌苔忽然全部或部分脱落,剥落处舌面光滑无苔,可见舌质者,称为剥苔。 舌苔不规则的脱落,边缘凸起,界限清楚,形似地图,剥落部位不固定,时有转移者称“地图舌" 若剥落处,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苔质颗粒可见者称“类剥苔”。 剥苔一般主胃气匮乏,胃阴枯涸或气血两虚。因胃气,胃阴亏损不能上熏于舌所致。是全身虚弱的一种征象。 1.舌红苔剥多为阴虚。 2.舌淡苔剥多为血虚或气血两虚,久病气血不续。 3.花剥苔多见于邪实阴虚之证。 4.镜面舌多见于重病阶段,是剥苔中最严重的一种。 镜面舌色红者为胃阴干涸,胃无生发之气。 舌色能白如镜,毫无血色者主营血大亏,阳气将脱,病危难治。 5.舌苔部分脱落,未剥落处仍有腻苔或滑苔者多为正气已虚、湿浊之邪未化,病情较为复杂。 6.地图舌多见于儿童,与阴虚体质有关。 |
|
来自: 新用户0088760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