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36集:中医内科学

 蔡征征 2019-12-07

 中医内科学是讲述中医治疗内科疾病内容的,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现行的《中医内科学》教材,是五六十年代按照教学需要编辑的,此后各版教材,都是1964年二版教材的充实。
  在教学计划中,《中基》、《中药》等是基础课,《中医内科学》课程只有杂病的内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加上《中医内科学》,是学习、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全部课程。

五、胃病常见症状和舌脉分析:
(一)胃脘痛:
(二)胃脘痞满:
(三)恶心呕吐:
(四)嗳气(哎气、噫气):
(五)肠鸣:
(六)其他症状:
(七)常见舌象:

舌象是胃病辨证的重要依据。舌体靠脾胃之精气滋养,胃中有邪气,则随气上蒸形成病苔。
察舌体,可辨脾胃之虚实;察舌苔,可辨病邪之性质。
胃病中较常见的舌象有下列数种:
1、舌淡红、苔薄白:
为正常舌象。胃病轻者可见,病变仅是气机郁滞。
2、舌色正常,舌苔厚:此为湿浊阻中之象。
舌苔颗粒紧密,称为腻苔,是湿浊较重之象
苔色黄属湿热,色白属寒湿,若黄白相间,或白底黄心,为湿蕴化热,寒热错杂之象。
苔厚颗粒松大,扪之易去,称为腐苔,为宿食停滞,湿食并重。
舌苔上罩有浑浊粘液,为湿聚成痰,痰浊内盛。
3、舌淡胖大多津:
舌色淡白,舌体胖大,为脾阳不振,阳虚不能化气行水之像。胃病有水饮者多见此舌。
4、舌红苔黄滑:
舌质偏红,舌面湿润,舌苔发黄而颗粒细腻,虽不甚厚但满布舌面,为脾胃湿热。
5、半截有苔:
舌前部正常,有少许薄苔,后半部苔厚腻,这是湿浊阻中的常见现象。
6、苔黑灰而滑:
灰黑苔满布舌面,颗粒紧密,湿润多津,或薄或厚,都是寒湿之邪停于肠胃之象,多伴中阳不足症状。
7、舌中无苔:
舌面四周有苔,中心光滑无苔,或出现数块无苔处,或舌面上出现纵横裂纹,均属脾胃虚损,舌质红,以胃阴虚为主,舌质淡,以脾阳虚为主
8、舌淡无苔:
舌体淡白,或胖大或正常,此为中虚气弱,气血化源亏乏之证。
舌淡而胖大多津,为气虚兼有饮聚。
舌淡白而全无红色,舌面光剥,是脾胃衰败,气血枯竭之危象。
9、舌红少苔:
舌色鲜红,舌苔极薄,是阴虚证的舌象。
肝阴虚者病较轻,舌根部还有少许薄苔,兼有口苦、口渴、烦燥、胁痛等肝经郁火表现。
胃阴虚者严重,舌上基本看不出有苔,舌体瘦小苍老,扪之无津。
阴虚进一步发展,可见舌色由鲜红转成绛红,舌面光剥,平如镜面,是阴液消亡的征象。
舌根有苔则阴津未绝,舌光如镜,全无舌苔,为五脏阴液皆竭,故为危症。

(八)常见脉象:
前人言时病重苔,杂病重脉,胃病在证情复杂难辨时,脉诊往往有鉴别诊断之作用。
1、弦滑脉:
胃病弦滑并见,应指有力,为肝气郁滞,克伐脾胃,以致饮食、痰浊停滞,气机阻塞不利之故。
胃病凡脉见弦滑,即为肝胃不和之征。
2、弦细脉:
脉弦细并见,为脾胃气血不足而肝气相对有余。
若脉不数,则为土虚木乘之证,见症脘腹痞痛与肝气犯胃型相似,但中气不足的表现较突出。若脉弦细而数,为肝阴不足,胃津亦亏之阴虚内热证,此为肝火犯胃,火热耗阴,津液亏损,胃失濡养之脉。
3、弦紧脉:
弦主气滞,紧主寒盛,弦紧为寒凝气滞之脉,多见于脘腹疼痛较重者。脉常弦紧。
4、沉迟脉:
脉迟为阳气不足,运行无力。胃病沉迟并见,为脾胃阳气虚弱,气血不足,不能温充脉道,证属中焦虚寒。
外寒直中,脘腹暴痛者,也可见沉迟脉。若阳虚而有饮邪停聚,水饮压迫脉道,亦可见沉迟。
5、濡滑脉:
濡为湿侵脾胃,滑为痰食积滞。胃病有湿痰阻滞者脉多濡滑,必见舌苔厚腻,脘腹痞闷,恶心呕吐等症。濡滑而数,为痰湿化热。
6、涩脉:
涩为气血瘀滞,运行不畅之象。胃病见涩脉,属气滞血瘀证。弦涩为肝郁气滞,血脉不利。沉涩为阳虚气弱,鼓动无力或失精失血,脉道不充
7、细数脉:
细为阴血不充,数为内热,细数为阴虚内热之主脉,阴虚型胃病多见。
8、沉弦脉:
水气内伏、停饮不化、阳气不得舒展、气机郁滞可见沉弦有力之脉。若沉弦而无力,为脾阳虚衰,升举无力。
六、常用治法和方药简介
(一)行气除痞法:

常用方:紫苏二陈汤(师授)。
紫苏10克   陈皮10克   枳壳10克    莱菔子10克    香附10克   青皮6克  半夏10克 茯苓10克   草蔻10克   乌药10克   丁香5克
汤剂。
功效:宽中疏肝,散寒除湿。
主治:气滞脘痞。中焦气滞为主,兼有湿阻、肝郁、脾寒等病变,表现为胃脘痞满,食后更甚,兼有哎气、肠鸣,舌上有苔,但不厚腻,脉象正常或弦滑。

(二)疏肝和胃法:
常用方:柴胡疏肝散(成方)
柴胡10克  川芎10克  香附10克  枳实10克  陈皮10克  白芍10-30克  甘草5-10克
汤剂
若有肝郁化热之象,可加蒲公英、川楝子、能疏肝清热,哎气频繁或呕吐,加旋复花、代赭石,降逆和胃。若疼痛明显,加重白芍、甘草用量,缓急止痛。
功效:疏肝解郁,理脾胃之气。
主治:肝郁胃脘痞痛。脘胁痞闷疼痛,哎气频作,情志抑郁,舌苔不厚,脉象弦滑。
(三)祛湿行气法:
常用方:藿香化湿汤(师授):
藿香10克 佩兰10克 蔻仁10克 半夏10克 苍术10克 紫苏10克 陈皮10克  茵陈10克 
厚朴10克  滑石10克 茯苓10克 生薏仁30克  麻黄3克 焦查15克  焦槟榔15克
汤剂
若大便于结,用生槟榔代焦槟榔,能消积导滞。若舌苔中心发黄,为湿郁化热迹象,可加黄芩、黄连燥湿清热。若胃脘痛明显,另加止痛中药。
(生槟榔可泻下,一般焦槟榔对泄泻者也可加重,故泄泻者需再炒,正常者用焦槟榔,便干者生槟榔)。
功效:祛湿醒脾(芳化、苦燥、辛开、淡渗)
主治:胃病湿邪中阻型。痞满、腹胀、恶心、呕吐、嗳气、肠鸣,各症或轻或重,舌苔厚腻,脉象濡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