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我进清真馆当学徒。
听老职工讲,解放前,松江有一家徐同兴开的清真饭店,还有王振海、蔡瑜玲、杨玉珍三个羊肉摊。1955年底,实行公私合营,一店三摊组成合作商店性质的清真馆。
生意很好,清真馆为发展业务,1957年迁到高家弄口原松鹤楼饭店,仍以清真馆店名经营。1961年,又迁到妙严寺对面,改名为“回民点心店”。但松江人习惯了叫做清真馆,要改口也不容易。

位于中山路的“清真馆”,招牌是“饮食店”,但松江人一般习惯叫“清真馆”,或“回民点心店”
清真馆位于中山路最闹猛的地段,朝西走几步就是庙前街。面北开门,两个门面。西侧的门面一分为二,靠东开了两扇进店的大门;靠西是卖熟食的橱窗。进了大门便是大堂,大堂不大,只能排七八张八仙桌。大堂往里是厨房操作间,紧依松江老市河。
我进店的时候市河早已在前几年被填平了,成了通道。大堂的楼上还有一间房,面积也不大,是店里的储藏室兼值班室,值夜班的职工就睡在那里。东侧门面是煎锅贴、葱油饼的地方,只有靠街一间房,南北不贯通,南面隔墙是居民的住宅。
我进店后,别的什么都不干,就叫我洗碗,一洗就洗了一个半月。清真馆早上六点钟开门营业,早市的主打品种是羊肉锅贴、葱油饼、羊汤面三样。

羊肉锅贴
当年老百姓的生活条件没有现在这么好,羊肉锅贴一两四只8分钱,一张葱油饼1角2分,一顿早饭吃二两锅贴或一张葱油饼还不一定能吃饱,每天吃这两样东西当早饭的毕竟不多,因此一个早市就做一袋面粉50斤。

葱油饼
供应量最大的是羊汤面。市面上的阳春面二两半一碗9分钱,我们的羊汤面也是9分钱,那味道和阳春面是不好比的,因此生意特别好,一个早市要卖出百把斤面条。

两面黄
店里的点心在松江有很好的口碑。比如“两面黄”炒面,表面炸成金黄色,又香又脆,中间的面条富有弹性,装盆时加上一勺韭芽羊肉丝之类的浇头,再配一碗羊肉汤,虽然价格比较贵,但深受美食者的喜爱。
“两面黄”是老主任王振海在店里时的招牌点心,我进店时,老王主任刚调到清真寺主持工作,“两面黄”也从此不再供应,想想很是可惜。还有羊肉锅贴也是松江人交口称赞的好点心,为什么味道好,好就好在肉馅始终用的是新鲜羊肉。
清早由嘉兴清真馆宰杀活羊,然后立即由火车托运到松江,中午时分,我们骑了三轮车到火车站取回两荷包羊肉,天天如此,从不断档。而店里用于炒菜或做熟食的牛羊肉则是到上海清真冷库进的货,同样是牛羊肉,新鲜的与冷冻的区别大得很。
午市我们也供应米饭炒菜,但生意不是特别好。不少顾客,特别是从乡下到城里来办事的农民,看中的还是羊汤面,要是再加些辣酱、牛肉等浇头,价钱也不大,最贵也不超过二角钱,一顿中饭就可对付过去。
说是羊汤,其实是牛肉、牛杂、羊肉、羊杂、牛羊骨头煮在一起的混合汤。厨房间有只大铁锅,上面装有木桶接口,专门用来熬汤。我们把这些东西统统放在大锅中混煮,煮熟后,用铁钩、抓篱把它们捞出来,羊肉、骨头等直接放到熟食橱窗销售,牛肉、牛肚等则要再加红米等佐料加工上色后才有卖相。这么多的食料放在一起煮,几小时熬下来,这碗汤的味道还能不好?
我进回民点心店不久,谷阳路的清真馆也开张了,主营的也是点心类,当然也供应饭菜。不久,我被调到谷阳路清真馆,四个门面,比中山路的回民点心店气派多了,也有了一定的接待能力。外省市一般的穆斯林客人多由统战部安排在清真馆吃饭;档次比较高的客人,比如国外的、国内省部级的穆斯林代表团则都被安排到清真寺就餐。
20世纪80年代初,清真饮食业还在兴旺时期,因为市面上很少有牛羊肉供应,牛羊肉基本上是按计划只卖给回民。喜欢吃牛羊肉的只能到清真馆解馋,因此早中晚三市都是顾客盈门,熟食橱窗的牛羊肉也时常供不应求。那时社会上开始流行吃涮羊肉,谷阳路清真馆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特地到上海定做了26只紫铜火锅,自配调料,自切羊肉片。
因为有特殊的配方,我们做的调料特别鲜美,加上羊肉肥嫩适中,吃客多得要排队等候,那时的生意真是火爆得很。我负责切羊肉,一天切下来,累得手都抬不起来。
以前,清真馆进货都是由上级批发的,价格相对便宜,利润就好。自从市场开放后,牛羊肉不再是紧俏商品,我们也不再有低于市场价的货源,生意就难做了。为了寻找出路,清真馆搞了与木材厂联营、实行承包制等方法,但始终没能挽回颓势。
1994年,因中山中路南侧动拆迁,回民点心店被拆除了。不久谷阳路的清真馆也关门歇业。清真饮食业30多个职工,有的进了木材厂,有的在人民路汽车站旁边租了个门面开了家新的清真馆。我在新开的清真馆做了二三年,终因业务清淡而关闭。此后松江没有再开设新的清真馆。
资料:松江微历史
编辑: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