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的问题一针见血! 很荣幸,西山诗词客将用20年学诗经验为您解答,希望您能满意! 自五代、初唐以来,意象在诗词鉴赏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盛唐之后的时期,随着‘兴象’手法逐渐衰落,‘意象’渐渐取代了诗词六艺中的‘兴’,开始挑起诗词振兴的大任! 有人说,哲学家不可能同时跨入一条思想的长河。但是,诗人是可以的!所以,尽管诗歌‘意象’的定义从古至今都没有确定下来,但并不妨碍诗人们用自己的独特眼光去观察、思索、探究美的真相,并传承下技艺。 诗歌‘意象’从现实中派生,具有诗人赋予的审美价值、情感倾向和意识,是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学智慧结晶当中国人从古老的智慧中提炼出诗歌‘意象’的大致定义时,西方的哲学家也在研究他们的古典文学,并在与我们的交流中形成一个基本同意的观点:即把意象分为表里,分别定义。
如果我们从纯理论的角度去分析、解释,显然是不现实的。 因为,在‘意象’之中不仅包含了中国道家‘有无相生’的哲学理论,还包含着西方世界‘抽象艺术’的审美理念。 比如,现在最流行的“白衣战士”,摘出白衣放在一首赞美的诗中。那么,相信绝大多数都能理解这个“白衣”就是在武汉和全国会战的医护人员。如果有文化底蕴的,还会联想到吕蒙的“白衣渡江”、国外的“白衣天使”等。最后,“白衣”这个词就演化成了意象词,它的意象就是穿着白衣的战士、天使! 这就是东方哲理和西方审美理念的结合。 下面,我们需要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来一步步发现诗歌中的‘意象’。
虽然,我们从上面的例子里是找不到‘意象’的定义的,但是能找到意象的来源。它源自于现实世界的物,需要怕凭借阅历或经验主动联想,需要有文学的底子。 那么,意象的定义其实就出来了! 意象,是客观世界里诗人与外物交流的媒介,是诗人意念与物象交互作用的主观产物,具有现实和虚拟的双重特征!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需要有系统的认知和能力解读诗歌的意象需要有物的存在,还需要有经验、有阅历、有学识的诗人! 古人常说“言之有物”。 意象的基础是存在的物 ,当存在于客观世界的‘物’经过诗人结合自己的阅历、经验、学识构建后,就具备了相应的形象、特征,才可以称之为‘物象’。 比如柳树的‘丝’、芙蓉的‘艳’、桃花的‘红’、水的‘一逝不回’,经过融合,物和象统一,才算是具备了‘物象’的完整特征,才可以被诗人拿来做为交流的媒介。 ▼所以,要想理解诗歌的‘意象’,你首先要知道‘物象’是如何构成的。而不同的物象又可以寄托不同的内涵,这就需要读者具备相当的学识、阅历和经验。如果诗人的寄托‘意象’的物你都不认识,或者看不明白,又如何能进一步去探讨‘意象’呢? 不过,即便是把物象构建起来了,仍不能代表有意象。还需要诗人在使用于某些诗句和诗歌中时,进行感情渲染和二次艺术加工。 比如,当诗人把‘柳丝、芙蓉、桃花、水流’和诗人的主观倾向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出‘柳丝之思、芙蓉之羡、桃花之夭、水流之不舍’,这个时候,物象才能产生埃兹拉·庞德所说‘动态和能量’,才算真正具备了‘意象’的完整特征。 ▼因此,要想理解诗歌中的‘意象’,除了掌握‘物象’的构成外,还应对诗人的内心世界、情感色彩、主观倾向和诗歌整体内容有相当的掌握,才能真正了解诗歌的‘意象’。 只有当诗人把自己的审美观、情感和意识倾向注入到‘物象’中时,这个‘物象’才真正进化成为‘意象’,才能在诗词文体中被自由使用。 而为了让‘意象’更普遍的被应用到诗词中,并具有指定的涵义。前人为此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尝试,分别从一些典故、比兴、物的特征中抽出了具有普遍情感色彩的内涵,并固化下来,成为流传至今的‘意象词’,并可以被普遍使用。
古诗词发展了三千年,意象词积累也越来越多,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所以,要想解读绝大部分诗歌‘意象’,不仅要有学识、有经验、有阅历和意识思考能力、审美能力,还应熟知从古至今绝大部分的意象词。通过这些分布在诗歌中的意象词,我们可以很清晰地辨认出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感悟和意思。 结束语深入、准确地理解‘意象’的定义,对于诗人的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能教导我们正确地选择可以寄托思想或情感的‘物’、还能让人专于某些‘象’,并让诗人的‘意’更契合‘象’,最终达到天人合一、有无相生的境界。 而要想具备解读大部分诗歌‘意象’的能力,我们除了要掌握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意象词’代表的内涵之外,还应具备与诗人相通的思维能力、审美观点,这样才能比较准确、清晰地解读出诗歌的内涵,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心灵世界。 如果您对我的回答还不满意,请移步本人的文章《西山诗论,正确认识意象,掌握打开诗词殿堂大门的钥匙》,这里有更详尽、更专业的回答。 为诗词大道不孤,西山诗词客与你同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