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中的“意象”究竟是什么?如何通过“意象”来解读他人的诗歌?

 老诗 2020-03-16

题主的问题一针见血!

很荣幸,西山诗词客将用20年学诗经验为您解答,希望您能满意!

自五代、初唐以来,意象在诗词鉴赏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盛唐之后的时期,随着‘兴象’手法逐渐衰落,‘意象’渐渐取代了诗词六艺中的‘兴’,开始挑起诗词振兴的大任!

有人说,哲学家不可能同时跨入一条思想的长河。但是,诗人是可以的!所以,尽管诗歌‘意象’的定义从古至今都没有确定下来,但并不妨碍诗人们用自己的独特眼光去观察、思索、探究美的真相,并传承下技艺。

诗歌‘意象’从现实中派生,具有诗人赋予的审美价值、情感倾向和意识,是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学智慧结晶

当中国人从古老的智慧中提炼出诗歌‘意象’的大致定义时,西方的哲学家也在研究他们的古典文学,并在与我们的交流中形成一个基本同意的观点:即把意象分为表里,分别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美国近代著名的’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也说:“意象是呈现人们某种智慧和情感的心理反应,是充满动态和能量的意识的集合体。”

如果我们从纯理论的角度去分析、解释,显然是不现实的。

因为,在‘意象’之中不仅包含了中国道家‘有无相生’的哲学理论,还包含着西方世界‘抽象艺术’的审美理念。

比如,现在最流行的“白衣战士”,摘出白衣放在一首赞美的诗中。那么,相信绝大多数都能理解这个“白衣”就是在武汉和全国会战的医护人员。如果有文化底蕴的,还会联想到吕蒙的“白衣渡江”、国外的“白衣天使”等。最后,“白衣”这个词就演化成了意象词,它的意象就是穿着白衣的战士、天使!

这就是东方哲理和西方审美理念的结合。

下面,我们需要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来一步步发现诗歌中的‘意象’。

  • 当一个没有文化、没有社会阅历的人,在春天看到抽出嫩芽的柳树,他看到的只是绿色的柳枝。柳,在他的意识和思维中,就是柳,没什么内涵。
  • 当一个没有文化、但又有农耕经验的人走过来,他看到了柳枝,就会有所想法。柳,在他的经验反射中,是春耕的开始,今后要忙起来了。
  • 当一个有文化、又有农耕经验的人走过来,他看到了柳枝,不仅有想法,还会深入思考。柳,在他的文学认知和农耕经验中,不仅是惊蛰复苏、春耕开始,还是送别的时候、是闺怨的肇始、是思念的疯长......

虽然,我们从上面的例子里是找不到‘意象’的定义的,但是能找到意象的来源。它源自于现实世界的物,需要怕凭借阅历或经验主动联想,需要有文学的底子。

那么,意象的定义其实就出来了!

意象,是客观世界里诗人与外物交流的媒介,是诗人意念与物象交互作用的主观产物,具有现实和虚拟的双重特征!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需要有系统的认知和能力

解读诗歌的意象需要有物的存在,还需要有经验、有阅历、有学识的诗人!

古人常说“言之有物”。

意象的基础是存在的物 ,当存在于客观世界的‘物’经过诗人结合自己的阅历、经验、学识构建后,就具备了相应的形象、特征,才可以称之为‘物象’。

比如柳树的‘丝’、芙蓉的‘艳’、桃花的‘红’、水的‘一逝不回’,经过融合,物和象统一,才算是具备了‘物象’的完整特征,才可以被诗人拿来做为交流的媒介。

▼所以,要想理解诗歌的‘意象’,你首先要知道‘物象’是如何构成的。而不同的物象又可以寄托不同的内涵,这就需要读者具备相当的学识、阅历和经验。如果诗人的寄托‘意象’的物你都不认识,或者看不明白,又如何能进一步去探讨‘意象’呢?

不过,即便是把物象构建起来了,仍不能代表有意象。还需要诗人在使用于某些诗句和诗歌中时,进行感情渲染和二次艺术加工。

比如,当诗人把‘柳丝、芙蓉、桃花、水流’和诗人的主观倾向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出‘柳丝之思、芙蓉之羡、桃花之夭、水流之不舍’,这个时候,物象才能产生埃兹拉·庞德所说‘动态和能量’,才算真正具备了‘意象’的完整特征。

▼因此,要想理解诗歌中的‘意象’,除了掌握‘物象’的构成外,还应对诗人的内心世界、情感色彩、主观倾向和诗歌整体内容有相当的掌握,才能真正了解诗歌的‘意象’。

只有当诗人把自己的审美观、情感和意识倾向注入到‘物象’中时,这个‘物象’才真正进化成为‘意象’,才能在诗词文体中被自由使用。

而为了让‘意象’更普遍的被应用到诗词中,并具有指定的涵义。前人为此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尝试,分别从一些典故、比兴、物的特征中抽出了具有普遍情感色彩的内涵,并固化下来,成为流传至今的‘意象词’,并可以被普遍使用。

  • 比如“红豆”一词,这是从王维《相思》诗中摘取出来的,取其相思之意。而后人一旦在诗歌中使用红豆一词,基本都是指向‘相思’这个情感。
  • 比如“芳草”一词,是从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中摘取的,取其“绵绵不尽、无处不生之意”,代表着离别的愁绪。
  • 比如“柳丝”一词,就是从谐音中取来的,取‘丝’同‘思’的含义,表达思念之意。
  • 比如“莲花”一词,也是从谐音中取来的,取‘莲’同‘怜’的含义,表达怜惜之意。
  • 比如“竹”一词,则是取竹子的外观和生存特征,取其“苍翠挺拔、不屈不挠”之意,用以表达人的志节和情操。

古诗词发展了三千年,意象词积累也越来越多,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所以,要想解读绝大部分诗歌‘意象’,不仅要有学识、有经验、有阅历和意识思考能力、审美能力,还应熟知从古至今绝大部分的意象词。通过这些分布在诗歌中的意象词,我们可以很清晰地辨认出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感悟和意思。

结束语

深入、准确地理解‘意象’的定义,对于诗人的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能教导我们正确地选择可以寄托思想或情感的‘物’、还能让人专于某些‘象’,并让诗人的‘意’更契合‘象’,最终达到天人合一、有无相生的境界。

而要想具备解读大部分诗歌‘意象’的能力,我们除了要掌握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意象词’代表的内涵之外,还应具备与诗人相通的思维能力、审美观点,这样才能比较准确、清晰地解读出诗歌的内涵,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心灵世界。

如果您对我的回答还不满意,请移步本人的文章《西山诗论,正确认识意象,掌握打开诗词殿堂大门的钥匙》,这里有更详尽、更专业的回答。

为诗词大道不孤,西山诗词客与你同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