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暮色西塘》

 a兰黛儿 2020-03-17

        恰是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时候,浙北似乎还留恋在仲夏的晚风习习中。当我终于走近西塘又是巷子又是街的镇口石板路上时,这里早就是灯红水绿的水乡人家了。游客更是喜欢在西塘的窄街里闲情散步,店铺里有卖丝绸的、古玩的、字画的、售地方土特产的商店一家邻着一家,可能是小镇靠沪上近的理由吧,来来往往多是打扮时尚的少男少女驻足在弯弯的西塘街市上,叽叽喳喳一副海派的张扬。我穿过长巷尽头的古宅墙院,踏上月牙小桥,认定着这一眼望去,朦胧恍惚的红灯笼透在长长的河床上,好似湖南农家山寨家家门前挂着的串串红椒,足足映红了整个水乡。沿河岸一条幽深长长木结构廊棚下,水乡人家习惯地坐在门前纳凉聊天。水与岸齐、岸与廊连、廊与房接,便也成了三步一亭,五步一桥。隔岸人家的阳台,挨着另一家附满吊瓜的半檐残墙,一两家后门近河相隔的院落,吊在竹架上的山药藤被葡萄青滕缠绕在近水的半空。宿夜的旅客们三五一群,嘻嘻哈哈坐在沿河小院的竹椅上大话着家常。当我选好了一家'枕河客栈'住下时,肚子真是饿极了。


      有人说西塘是会让人乱思胡想的地方。点点灯火,散落在良家妇女蹬在码头舀水激起的余波中晃动。拉二胡的几位爷们在凉亭中自娱自乐着,乌棚船在忽明忽暗的河面上轻轻划过。浆声中,微波泛起的浅浪偶尔也会一两下叩击河岸的石阶,船舱中游人的笑语伴着桅灯的隐隐约约而渐渐远去。不知是鱼动秋荷还是游人故意丢落了东西,走在廊棚的长街边,你也会时而听到一两下水响声。


       我幸运的在西塘遇到了一场暴雨的袭来,檐前如瀑布疾泻的水帘,而人在烟雨长廊中边走边看着风景外的流水人家,一两位打着天堂伞身着蓝花布的村姑急忙走过独孔桥,这夜幕下的雨中即景,恰是有一种迷人的意境。我凑着热闹,走到廊棚弄里的一家酒屋,点了一盘竹叶粉蒸肉,一盘西塘藕丝,和桐乡榨菜汤。莫非是怕店主人笑话,我还是要了一瓶西塘干啤,可能是真的饿了,这一顿饭我感觉吃的特香,大概是坐在风雨无碍的廊棚下的缘故吧,一边喝酒又是一边欣赏着这夜雨里的水乡。对于他乡过客,人生又能有几回来到西塘?我幻想着漫天乱雪纷飞的冬季,青瓦上和闲在岸边的乌棚船顶积满厚厚的积雪,红灯笼透出的灯火映在水里。这一灯一雪、一红一白、相映相衬在水乡桥边的廊棚垂柳里,在朦朦稀雾中,岂不显得更美?


      据说著名诗人柳亚子和他南社的诗友们,常在橹声桨影的廊棚滴雨中吟诗作赋。游人兴来把酒,烹茶小叙。西塘的碧螺春可比吴江的碧螺春更有韵味,取来蓝花青瓷的茶碗,泡上一海嫩绿的雀舌再去打开盏盖,恰好清馨袭人。桌上叫来地道的一碟西塘五香青豆,聊聊人生的酸甜苦辣,最是西塘莫数。


     我住的枕河客栈主人将小木楼号称'龙须塘',我没有询问主人的用典来龙,倒是觉得小楼别有风趣。打开木楼屋檐室外的木窗,一眼尽见整个曲水溪流淌过石板桥,连着对岸青砖黛瓦的一幢幢沿河古宅。当游人渐渐在夜深人静中归宿旅店时,这六百岁的古镇,曲径通幽,稍稍一拐,柳暗花明又一村。此时只能静听着促织在一声声低吟,寂寥的西塘似乎抹去尘埃里白天留下的一丝浮噪,借金风玉露和一冷凄月涤荡粉饰着灵魂的恬淡。其实我只是喝了一点点酒,而在今晚的西塘,我确实真的醉了。醉意里:一幅幅西塘的水墨画总抹不去,我坐在画中的乌棚船尾,摇着橹浆,穿过一道道灯影里的桥孔,挥手抹去了喧闹,却抹不去印象中刚埋在心底又藏在冷袖中的水乡西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