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政权十分腐败,但也曾经出现过了名臣良将,左宗棠就是晚清时期的民族英雄。 但他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官运亨通,早年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就没有一次被录取。年纪将近40岁的时候,他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另外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 两人交谈甚欢,只可惜那时候的晚清政府已经十分腐败,而林则徐也已经告老还乡,根本无力扶起清朝。 左宗棠也对清政府十分失望,不仅是因为过去他老是不中科举,更是因为清朝统治者已经无可救药,不值得效力,因而他曾经有意投靠太平天国。 同石达开等人谈判,提出两大弊端左宗棠作为文人谋士,在进入太平天国之前,需要同洪秀全,杨秀清和石达开等主要领袖人物达成一定的共识,不然他将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 他首先就同石达开说出了太平天国有两大弊端,只需要解除这两大弊端,就能增强太平天国的力量,以达到真正推翻清朝统治。 第一弊端就是拜上帝教过于虚假,需要淡化。而改进的办法就是同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政策一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毕竟天下大多数的贤能之人,或多或少都是儒家子弟,或者在学术上涉及儒学文化,如果太平天国能够遵行儒术,相信会有不少能人志士投靠过来,势必加速统一的局面。 第二个弊端是建都南京不适合。一个王朝的都城,往往是重心之处,而南京处在边缘地带,容易受到包围,很容易造成日后偏安一隅,最终被清军包围消灭。 事实也证明,太平天国建都南京之后,就被清军围攻三年,要不是石达开领兵解围,那时候南京就沦陷了。 但石达开救得了一次,也无法拯救第二次,最后南京沦陷,也宣告了太平天国的灭亡。 这两大弊端,极其明确表现了太平天国当时最为严峻的问题,可见左宗棠很有先见之明,这么好的建议,太平天国的人应该采纳才是,但他们却没有采用。 进谏不得,转而镇压左宗棠提出的意见不仅不被太平天国的人采纳,反而因为他教唆他们背叛拜上帝教,同他们的教义相互矛盾,遭到洪秀全和杨秀清的反对。 特别是杨秀清,他不仅不会推行儒术,反而极其看不起儒学,丝毫不把左宗棠放在眼里。 石达开是个开明之人,他就很希望左宗棠留下,只是对于左宗棠提出的两个弊端,他却满口说只要心诚至极,上帝会为他们解决这一切困难。 那时候这两大弊端确实还没有展现出来,太平天国也确实在爬升阶段,当时诸王还没有很严重的内讧,团结一致的他们自然能打败腐败的清朝。 石达开没有特别在意这两点,但左宗棠已经是去意已决,因为他已经确保这个依靠迷信而统治的政权,是不会长久的。 没多久,左宗棠先是投靠了清朝的张亮基,进而抵抗太平军的进攻,后来逐渐跟着曾国藩混,接着招募了5000人,开始组建“楚军”,自主反攻太平军。 后期消灭太平军后,他也想过让曾国藩称帝,毕竟左宗棠并不想为腐败的清政府效力,而这些亲军,全是他们一手带出来的,他们有足够的实力同清政府叫板。 不知道曾国藩究竟是为了大义,减少不必要的伤亡,还是真的忠心于清朝,他自行解散了湘军。 结语太平天国兴起的源头虽然是农民起义,但本质上同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义差不多。 洪秀全和李自成都一样,打下一定的江山后,骄纵起来,甚至开始纵欲享乐。 而洪秀全比李自成更加过分一点就是十分迷信,他宁愿等着上帝拯救他,都不愿意在天京被围三年,改换都城,力图统一势力消灭清朝。 这也难怪过去左宗棠没有留在太平天国,毕竟这样的政权能不倒吗? 本文仅为个人见解,欢迎各位看官留言。 参考文献: 《太平天国史》 《中国近代史》 《清朝全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