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徐惟起有一名篇,曰《茗谭》,其中最为经典的一段话为:品茶最是清事,若无好香在炉,遂乏—段幽趣;焚香雅有逸韵,若无名茶浮碗,终少一番胜缘。是故,茶香两相为用,缺一不可,飨清福者能有几人。 于古人而言,香茶不可分家。焚香与品茗皆属清雅之事,同时又都有益身心健康。对于古之雅士而言,香与茶都是带着灵性和诗意的。 明人十八學士圖 局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众多关于焚香饮茶的文章诗作,是因其本身心灵如诗,而香与茶恰好是能够抒发胸臆的媒介。 宋·赵佶《听琴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香与茶是缺一不可、相得益彰的存在。香学名著《香乘》中就记载了很多茶、香“音声相和”的故事。例如“茶墨俱香”说的是司马光与苏东坡一起谈论茶与墨之所以都很香,是因为它们的“德”是相同的。又如“香与墨同关纽”,说的是有香癖的元末著名墨工朱万初的事迹,道出“墨之与香同一关纽,亦犹书之与画,谜之与禅也”的道理。由此可见,古人将茶、香结合,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同样之“德”。 北宋青瓷香薰,灵石寺塔出土 《香乘》还收录了元四家之一的王蒙“焚香写图”的故事。“焚香烹茗,图石梁秋瀑,倏然有出尘之趣”。原来王蒙作画时必须焚香烹茗,这才使其画作有了“出尘之趣”,有了超凡脱俗的格调。 宋·苏轼《潇湘竹石图》 28x105.6cm 中国美术馆藏 一炉清香,不仅是画家的灵感来源,更是词人的绵长思绪。治平二年,苏轼妻王弗离世,不胜惆怅的他填了一首《翻香令》: 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 重闻处,余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 背人偷盖小蓬山。更将沈水暗同然。 且图得,氤氲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 将香炉中的残香重新点燃,散发出的皆是回忆的韵味。这份寄托于香中的感情也托文氤氲至今。 米芾《焚香帖》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不止苏轼爱香,就连世人眼中癫狂的米芾也会以焚香来解闷,《焚香帖》写的就是他在细雨霏霏的季节里,每日靠焚香来化解无聊和感伤。 探寻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不难发现他们都钟情于茶与香的“气”。早在东晋,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就说过:“人鼻无不乐香。”可见从本能角度来说,人闻香则气血顺行,香气是扶正祛邪,通经开窍,活血化瘀和治未病的良药。 元·王振朋《伯牙鼓琴图》卷 局部 31.4x9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当我们焚香时,自然的香雾细腻柔和、轻盈弥漫,入于鼻端后有丝丝入扣之感。也正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抚慰和调理,使得常年焚香的人,总透着一丝与众不同的气息,一股特殊的能量。 焚香品茗之时,劳顿的人心得以真正休憩,浮躁尘世也开始平和起来。香与茶虽载体不同,其意境却殊途同归。古代雅士文人生活中的尘劳苦乐之事,皆尽付茶与香中,方得开悟忘我之心境。世人有谁不向往那“茗碗熏炉,清谈竟日”的盎然意趣呢。 微博:上海怡心斋 以心斋接物,怡心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