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第304条心悟

 医者慈心 2020-03-19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第304条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1.什么是口中和?

2.其背恶寒需要考虑那些方面?

3.本条背恶寒为什么要灸?灸何处?

4.附子汤需与何方相鉴别?

伤寒论第169条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无大热,其表无大热而背微恶寒为虚人因阳明里热盛薰蒸而汗大泄,津液亏损,阳气亦损,又素体阳虚,气虚则腠理开,毛窍大泄,故微恶风寒。所以方中用白虎汤清内热而用人参故补津液,扶正气。

金匮要略  12  痰饮咳嗽

8、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背为阳,由心阳所主,因素体脾阳不足,水饮上泛,寒饮停留心下,胃脘与胸膈之处,由于寒饮阻滞心阳,心阳不布,督脉失心阳温煦而背冷如手掌大范围。

本篇以第15条“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仲圣明示寒饮治则。

本篇以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仲圣明示治寒饮之方剂以温阳助心阳,行气利水而达散寒饮畅气通温通督脉祛寒饮之功。

而伤寒论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太阳经主令,太阳初感寒邪,寒邪未传于里,未伤于里,里气和则现口中不燥、不苦、不喝、口中和润,故有口中和,然太阳经表从头至项及背连及腰府,寒邪侵人先随太阳经表而行,故背恶寒,加之少阳通督脉,背为督脉之属,而少阳病,素有少阴阳虚,故其背恶寒。

轻者当施灸法,以温经通阳助阳以抗寒邪,重者当用附子汤温少阴之阳气,以温通少阴经脉,少阴经传督脉以强督脉之阳气,阳虚得复,背自不恶寒矣。

用附子汤温少阴阳气,以复太阳中见之气少阴本热之功,少阴本热以温太阳膀胱经,使寒邪出太阳之表而出,邪去则正安。

汪琥曰:此条论仲景不言当灸何穴。常器之云:当灸鬲俞、关元穴,背俞第三行。郭壅云:此有错字,当是灸鬲俞、关元穴也。鬲俞是背俞第二行穴。按鬲俞实系背俞部第二行穴,然常器之所云第三行穴者,当是鬲关,非鬲俞也。『图经』云:鬲关二穴在第七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阳气脉所发,专治背恶寒,脊强,俯仰难,可灸五壮。盖少阴中寒,必由太阳而入,故宜灸其穴。又关元一穴在腹部中行脐下三寸,足三阴、任脉之会,可灸百壮。常器之所谓灸鬲关者,是温其表以散外邪;灸关元者,是温其里以助其元气也。

附子汤与真武汤组成相近:共有附子,茯苓,白术,白芍而附子汤生姜易人参,加强补虚之功;倍白术以温太阴脾阳而助少阴肾阳及倍附子共凑温少阴肾阳,驱寒外出。二方组成如下:

附子汤组成:5味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而真武汤组成也有5味药 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