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魏真的有“立子杀母”的制度吗?为何会出现这样残忍的制度?

 鸢飞九天2018 2022-04-07

古人常云:“母以子为贵”,只要儿子有出息了,母亲自然能够跟着儿子扬眉吐气。尤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极其严重,所以妇女们只有生下儿子,在家中才有说话权;深宫大院里的女人,无论原来的地位多么卑贱,只要有了儿子,“飞上枝头变凤凰”也是轻而易举的事。

然而,在北魏时期却出现了一种怪象,儿子一旦被立为储君,他的母亲就要被处死,这种制度被称之为“立子杀母”。那么,这个只存在于北魏时期的“立子杀母”制度是真的吗?为何只有在这一时期才出现了这一特殊的制度?

道武帝雕像

首先,读者要将这个问题放在中国古代文化大背景中来看。北魏政权虽然由拓跋鲜卑所建立,但是“立子杀母”制度的确立与推行并非偶然。自秦朝建立后,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皇权成为了至高无上的象征,在皇权得到不断加固的同时,太后、皇后利用与皇帝的特殊关系参与朝政,成为常态。

尤其是在新老皇帝禅位之际,皇帝多病、能力低下之际,后妃干政的情况最容易发生。两汉时期后妃干政的现象就极为严重,吕后专政、王莽篡位这些都是历朝历代留给北魏政权的严重教训。为了避免历史教训再次上演,道武帝拓跋珪采取了“立子杀母”这一制度。

吕后剧照

除此之外,与中原王朝历代政权相比,具有北方民族传统遗风的鲜卑人,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远高于中原汉族女性。鲜卑女性在社会政治、宗族生活中发挥着很大作用。

因此,当北魏政权的执政者受到中原传统文化影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北魏皇帝必须采取一些强有力的措施,限制原本社会地位就不低的女性参与政治。为了规避高地位女性给皇权所带来的破坏性,“立子杀母”登上政治舞台,并演化成为了北魏时期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

赵婕妤剧照

最后,“立子杀母”制度并不是北魏人独创,而是从汉武帝那里学习而来。公元前88年,已经70岁高龄的汉武帝尚未确立皇太子,在诸位皇子之中,他最看重的便是赵婕妤所生之子刘弗陵。

当时刘弗陵仅有8岁,他在这个年纪登基其母必然要垂帘听政,后妃干政、外戚专权、皇权旁落之事,恐怕又会重演。所以汉武帝做出一个决定,挑选一些信任可靠的大臣,辅佐刘弗陵登基,并赐死赵婕妤。正是因为汉武帝开启了“立子杀母”的先河,鲜卑人又学习了他的做法,这才演变成为了北魏时期一项政治制度。

立子杀母”之言

“立子杀母”制度与巩固皇权而言,确实有一定的作用,比如直接阻断了后妃、外戚干政。但是,对于后宫女性而言,却成为了一种折磨,北魏妃子一改“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她们每天烧香拜佛只祈求自己不要生下儿子,如若生下儿子也千万别被立为太子,否则等待着她们的将是死亡。单从这个方面来看,“立子杀母”对于孩子和母亲而言,完全是一种违背人性的政治制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