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换届后农村“两委”班子建设问题思考—基于无极县行政村实证调查

 马路驿站 2020-03-20

摘 要:基于对无极县行政村的实证调查,换届后我省农村“两委”班子总体运行良好,但普遍存在发展理念落后、带动农村产业发展能力差、干部队伍“后继乏人”、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在农村改革发展新常态下,必须从加强后备干部储备、健全选派书记制度、完善培训机制、拓宽晋升渠道等环节入手,加强农村“两委”班子队伍建设。


一、换届后无极县村“两委”班子运行情况

自2018年换届至今,无极县农村“两委”班子总体运行情况较好,年龄结构、文化素质、性别比例得到改善,农村基层组织力量得到加强,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升。具体表现为:

一是年龄结构更加合理。班子结构中,老中青比例为3:32:5。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6.7岁,较上一届年轻了11岁。35岁以下占比7.65%,36岁至59岁占比79.2%,60岁以上占比13.0%,年龄结构较上届更为合理。干部队伍中既有上一届的连任成员,也有新任职的年轻人,形成了老中青搭配结构合理的干部梯度,既保障了工作平稳承接,又有利于发挥各个年龄阶段干部的优势。

二是学历水平明显改善。“两委”班子成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85人,比例上升到7.11%;高中文化程度790人,比例上升到65.5%;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330人,比例下降至27.3%。通过换届选举,一批文化程度高、政策和法制意识强的同志进入村党组织班子,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明显增强。

三是“一肩挑”和交叉任职比例上升。新一届“两委”干部中,村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人员131名,比例达61.5%;“两委”干部交叉任职人员145,比例达54.3%。一肩挑”和交叉任职比例增加。调查问卷显示,新“两委”班子凝聚力更强,办事效率更高。

四是女干部比例显著提高。新班子队伍中,女性进“两委”和村妇代会主任进“两委”比例达100%,女性进村班子比例达50%以上。换届后妇女干部比例上升到13.9%,女性参政比例、参政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参政环境明显改善。

二、当前村“两委”班子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村级后备干部存在“断层”难题

村级后备干部选培是建强农村基层组织、优化村级干部队伍、助推农村持续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农村基层组织不同程度的存在村级干部后继乏人,后备干部“选不准、量不足、用不上”等突出问题。

究其原因:一是岗位吸引力不足。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大量农村青年选择在外就业生活,使村干部后备干部资源稀少。近年来,基层工作任务重且待遇补贴较低的现状也导致很难留住人才。二是选拔模式单一。目前村级后备干部多由现任村干部自行选拔和培养,向上级党委政府备案即可。这种单一的推荐模式容易导致“家族式培养”后备干部问题,很难使有能力且有志于为农村基层服务的青年崭露头角。三是培养机制不健全。后备干部“备而不用”“有备难用”现象突出。有的村把培养工作当做走过场,不给后备干部搭建成长平台;有的村培养途径单一,使后备干部缺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向上挂职、外出学习等机会,成长速度慢、群众基础差,导致有的“备用”多年都未能进班子。

(二)村干部队伍素质及致富能力偏低

从乡村改革发展的大局来看,当前农村“两委”干部综合素质水平与乡村振兴所需大量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

一是责任担当意识较弱。有的村干部对上级交代的各项任务拈轻怕重,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等方面以干面子活、搞形式主义的方式应付上级检查,工作上缺乏积极主动性。

二是学习意识和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不足。有的村干部缺乏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甚至连农村地区最基本的政策法规、工作规则程序、业务知识都不甚了解,能力水平与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现实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三是村“两委”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调查显示,村“两委”干部中,中专及以上学历人员主要集中于文史、机械加工、汽修等专业,乡村亟需的农业技术类、经济管理类人才稀缺。同时,村干部中具有一定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占比不多,只有18%的村干部表示自己是村里经济或技术能人。虽然大多数村干部认为发展村经济的能力比较重要,但普遍缺乏重点发展集体经济和为民增收的意识。

(三)村干部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

当前,虽然各级党组织为村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了一些资源,但其实效性、针对性不强。一是培训形式单一。培训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不能根据其特点和岗位特性灵活施训,使常年工作在农村一线的村干部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对培训内容的接受程度低,容易造成经济和人力资源投入的浪费。二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政策学习上,不能针对村干部的具体岗位职责、岗位任务等实际需要进行专业性培训,在提升村干部能力、农村实用技术方面课程设置较少,不能达到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目的。此外,村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培训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培训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存在不合理因素。

(四)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

村“两委”干部主要由当地镇、街道党委政府管理,同时由当地组织部门、民政部门兼管。由于既不是公务员编制也不是事业编制,绝大多数两委干部存在“待遇低、前途少、地位低、退路少”的“两低两少”局面。(如调查问卷显示,56.7%的干部希望增加职业发展拓展晋升空间。)特别欠发达地区更是问题突出。

三、加强换届后村“两委”班子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建全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

“选派书记”制度核心是选派合适的干部到问题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任职第一书记,有利于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在稳定村庄治理格局、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减少农村矛盾纠纷、化解公共品供给困境等方面优势,提高问题村庄治理能力。

一是明确选拔标准。主要从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离退休干部中选任优秀人才到工作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第一书记人选要求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奉献精神,具备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同时,坚持从有发展潜力、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中择优选派,从熟悉党务工作、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强的优秀干部中择优选派,从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干部中择优选派。

二是确保精准选派。坚持把部门特点、行业优势、干部特长与任职村实际有机结合,把熟悉党群工作的干部派到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的问题村;把熟悉经济工作的干部派到产业基础薄弱、集体经济脆弱的贫困村;把熟悉社会工作的干部派到矛盾纠纷突出、社会发育滞后的难点村,做到派需结合、因村定人。

三是保障待遇从优。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下派期间,保障其在原单位身份、职务、工资及其他待遇不变,并将“第一书记”经历作为基层工作经历,同等条件下在晋职晋级、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提拔使用方面优先。参照驻村第一书记标准落实驻村工作生活补助和差旅费。对选聘的离退休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给予适当补助,保障发挥余热。

四是从严落实责任。县党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要担负起直接管理责任,明确驻村时间,经常考察第一书记工作情况和廉洁自律表现;派出单位应当用好干部任用考核“指挥棒”,对派出干部严格管理,定期听取第一书记工作汇报,定期到驻点村开展调研指导,研究驻村帮扶工作,协助解决驻村帮扶工作中的实际困难;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对选派到村的第一书记可划拨专项驻村工作经费,帮助解决驻村干部工作资金缺乏等问题。

(二)大力实施“年轻后备干部”培育工程

一是扩宽后备干部选拔渠道。通过建立健全村级后备干部“三荐三考”(个人自荐、组织推荐、群众推荐,考试考核、群众考评、组织考察)制度,选拔一批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35周岁以下有学问、懂技术、有担当的年轻队伍纳入后备干部人才库(特别鼓励农村优秀大学生、农民企业家、农村致富带头人、新经济组织管理人员等人才优先加入)。每个行政村按照不少于2名的标准,通过安排后备干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党务组织员、村务协管员等职务,鼓励其积极参与党务、村务管理。

二是健全帮带责任制度。采取“2+1”方式进行培养,即安排工作经验丰富的乡(镇)干部、村干部与后备干部“结对子”“二对一”搞好传、帮、带,指导后备干部参与农村党建、扶贫攻坚、村务管理等日常工作,提升其实践能力。也可结合各地实际,选派后备干部到乡镇党群部门、规建部门、经农发部门、信访部门等涉及今后工作的对口部门挂职锻炼,通过实践锻炼让其寻找工作的方法和窍门。

三是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根据后备干部自然信息、结对帮带、实践锻炼、年终考核等情况综合确定备用方向。对思想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优先吸收入党;在换届选举时,后备干部优先提名参选;在届中出现班子缺额时,可通过组织任命的方式,吸纳进“两委”班子,或结合实际对优秀后备干部实行“统筹安排、跨村任职”。对工作不实、威信不高、成效不彰的后备干部及时调出队伍。

四是落实报酬待遇。后备干部待遇应由县财政统筹,每人每年按照村副职干部落实,实行“基本报酬+绩效报酬”结构,基本报酬每月按时发放,绩效报酬由各乡镇根据年终个人考核情况,统一落实兑现。

(三)健全“分类培养、分层施教”常态化机制

一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引上来”相结合的教育常态化机制。选派村级班子成员到先进县(市区)农村实地学习考察,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介绍、案例剖析等形式拓宽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视野和思路;发挥科技示范培训基地的作用,把致富能手、“土专家”请进基地“现身说法”,向村干部传授农业种植、养殖知识、农村农业生产管理经验和技术;以流动党校的形式整合农业农村、供销社等部门科技专员、农业辅导员深入农村开展实用技术帮扶指导,使村级班子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是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计划。省(市)组织部门可联合大专职业院校,对全省村“两委”干部特别是“带头人”开展大专层次学历提升工作。可根据乡村振兴需要和村干部工作实际设定学制,加强党务村务管理、现代农业发展、乡村建设、基层法制建设等实用课程比重;实行弹性学分制,由学员根据工作需要自主选题实践,其在脱贫攻坚、矛盾纠纷调解、产业发展等工作中取得的实绩,可转化为学分;学员在校期间可享受校内奖学金和各类评优评先;学员修完规定课程并修满学分后,可颁发国家普通高等学校大专学历文凭。

(四)拓宽晋升渠道,落实政治待遇

健全从我省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县乡机关公务、招聘县乡事业编制人员制度,完善村干部队伍向上流动机制;积极推荐综合素质好、群众威信高、有参政议政能力的村党组织书记担任“两代表一委员”,增强他们的政治荣誉感;注重选树先进典型,加大表彰宣传力度,激发村党组织书记干事创业的动力;连续三年成绩优异的还可破格享受乡镇副职经济待遇。

作者:杨婷 苌静 齐荣卿 中共无极县委党校

作者简介: 杨婷,生于1989年,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基层党建、社会科学。;

来源:区域治理2019年4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