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仪的起源及“礼”字的由来

 llg1168 2020-03-22
礼仪的起源及“礼”字的由来
       关于礼仪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最初的礼仪是从饮食礼仪开始的”或者“最初的礼仪是从饮食活动开始的”。它的理由就是,因为孔子当年说过“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句话。这句话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很多礼仪教育工作者也常会提到这句话。但是,大多人都误解了它。当前人们大多都把它理解或解释为:“最初的礼仪是从饮食礼仪开始的”或者“最初的礼仪是从饮食活动开始的”。但我认为,这样理解和解释,是不准确的。这句话出自《礼记·礼运》,当时孔子参加完一次祭祀礼仪之后,说了这样一段话:“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它大概意思是:

 最初的礼仪啊,是从向鬼神敬献饮食的形式开始的。那时的人们把谷物和分解开的猪肉放在火上烤熟后献给鬼神吃,在地上挖个坑儿当杯子盛水,用双手捧起水来献给鬼神喝,用装土的草包当鼓褪,堆个土堆当鼓,在鬼神面前尽情敲打。像这样,人家都能用它来表达对于鬼神的敬意。

 它这里所说的“始诸饮食”不是说从吃喝开始,而是说从敬献吃喝的东西(这种形式)开始。这里的“饮食”,不是指吃喝的行为,而是指吃喝的东西。其中的“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也不是像一般的《礼记》译文说的那样“把谷物和分解开的猪肉放在石头上烤着吃,在地上挖个坑儿当杯子盛水,用双手捧着喝”,如果是这样自己吃自己喝,哪里还有什么敬鬼神的意思?也就无所谓“致其敬于鬼神”了。它的意思应该是“把谷物和分解开的猪肉放在火上烧烤后献给鬼神吃,在地上挖个坑儿当杯子盛水,用双手捧起水来献给鬼神喝”,这样才符合逻辑,这样才能表达对鬼神的敬意。所以我想,“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它的本义应该是“最初的礼仪,是从向鬼神敬献饮食的形式开始的”。

 在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人们本能地认为,这个世界除了存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之外,还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鬼神。人们无法与之对抗,也无法摆脱祂们,只能敬畏祂们,祈求祂们的保佑和赐福,于是人们开始用一些能表达敬畏和祈求的方式来向鬼神致敬并祈福。当时条件下,人们没有很好地东西献给鬼神,那时人们觉得最好的东西就是吃的东西了,而当时吃的东西当中最好的可能就是烤熟了的肉。那个时期陶器还没有出现(否则就不会“污尊而抔饮”了),人们还没有像样的炊具和餐具,还不会像今天这样对肉进行炒、煎、煮、炸、扒,等等烹饪处理,但他们发现,用树枝或树条把分解开的肉块穿起来放到火上烤熟来吃是不错的办法(现在通常的翻译说是把肉放在石头上烧烤,不太合乎情理),于是烤肉成了当时最好最常用的敬鬼神的供品。慢慢地,人们就把敬奉饮食,尤其是敬奉烤肉,做为当时条件下最好的向鬼神表达敬意的方式,并且越来越规范化,后来就成了最早的礼仪。当时礼仪的内涵就是:“向鬼神敬献以烤肉为代表的饮食物品,表示敬意,同时祈求鬼神保佑赐福。”到了上古时期文字开始出现时,人们也就根据这一情况,创造了“礼”字。同时,这个“礼”字的很多字体,也是我们今天探究礼仪起源很好的参考佐证。   

 甲骨文、金文、小篆体的礼字,上部都有像两个“丰”字一样的组成部分。那两个“丰”是表示什么东西呢?民国时期的一位学者王国维认为,那东西像两串玉。但是,这种观点并不妥当。我们以“汉仪小篆体的礼字”为例来分析一下:那个“礼”字,左边是个“示”字旁,“示”字旁一般是表示向神祈求、祷告等跟神有关的事或物;右下部是个“豆”字,在古代“豆”是一种盛食物的容器,那么盛食物的容器里面或上面放吃的东西,那肯定是理所当然的。但盛食物的器皿上面放“两串玉”,就不合适了。我们设想一下,假设把两串玉项链或两串其他玉串放在你家盛菜的盘子里或吃饭的碗里,您觉得合适吗?肯定不合适。其实,“豆”上面的那两串东西,就应该是烤肉(类似于今天的烤肉串,只是限于当时的条件,肉块肯定比现在烤肉串的肉大得多)。所以,我想这个“礼”字的本义,就是“向鬼神敬献以烤肉为代表的饮食物品,表示敬意,并祈求鬼神保佑赐福”。同时,这也应该是礼仪的起源之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