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肌影像]“普通型骨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要点及鉴别诊断~~~

 影像吧 2020-03-25
普通型骨肉瘤

临床资料

患者,女,16岁。右大腿中下段疼痛、肿物2个月,触及10cm×8cm×7cm肿物,局部皮肤温度增高,静脉怒张。

图1A

图1B

图1C

图1D

影像学报告描述

查体:右大腿中下段可右股骨下段正、侧位(图1A、图1B),右股骨下段及干骺端不规则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不清,其内混杂有斑片状高密度影,骨皮质变薄,层状及放射状骨膜反应及Codman三角,周围软组织肿物。MRI示病变范围明显比X线片大,自干骺端延伸至骨干,部分骺线受侵。矢状位T1WI(图1C),病变以低信号为主,但不均匀;冠状位T2*WI(图1D),病变呈混杂信号影,可清晰显示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

影像诊断与最后诊断

均为:右股骨下段骨肉瘤。

临床与影像学要点

骨肉瘤(osteosarcoma)是骨原发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好发于青少年时期,最好发的年龄为1525岁。好发部位为长骨干骺端,最常见的部位为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肱骨近端。局部进行性疼痛、肿胀和运动障碍为三大主要症状。查体可见局部肿块、皮温高和静脉曲张,3%5%出现病理骨折。病理上主要成分为瘤性成骨细胞、瘤性骨样组织和肿瘤骨。成骨显著者称为成骨型骨肉瘤(图2A、图2B)。成骨极少,以骨质破坏为主者称为溶骨型骨肉瘤。介于两者之间者为混合型骨肉瘤。

图2A

图2B

 

X线及CT表现骨质破坏。筛孔状、虫蚀状或大片状骨破坏,边界模糊。肿瘤骨。骨质破坏区及软组织肿块内磨玻璃样、斑块状、放射针状、团状、棉絮状和象牙质样高密度影。瘤软骨。在骨破坏区及软组织肿块中可有瘤软骨形成,为环形或半环形钙化。骨膜反应。出现率高达90%以上,可呈葱皮样、线样、放射针状或垂直状,部分形成Codman三角,出现率54.1%68%,为骨肉瘤的特征,但并非其所特有。软组织肿块。

MRI表现:大多数肿瘤T1WI呈低、等、高混杂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或混杂信号;肿瘤骨T1WIT2WI均呈斑片状低信号;出血和坏死区T1WI呈低信号或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有的可见液-液平面。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强化,强化不均匀,肿瘤边缘早期强化,中央充盈延迟,坏死部分无强化。MRI可清晰显示病变范围,显示有无骨骺、关节软骨和关节面的侵犯。

鉴别诊断

1. 软骨肉瘤  发病年龄一般大于骨肉瘤,如为软骨瘤或骨软骨瘤恶变,则有肿瘤突然近期生长加快并疼痛加剧,出现溶骨性破坏,边缘模糊,钙化成堆,密度不均。

2. 尤文肉瘤  发病年龄低于骨肉瘤,平均15岁。好发于长骨骨干,表现为髓腔内不规则溶骨性破坏及葱皮状骨膜反应,也可以有放射状骨针。对放射线敏感。

3.骨髓炎  进展较骨肉瘤迅速。骨破坏、新生骨和骨膜反应从早期到晚期是一致的,成骨与破骨是相互联系存在的,破骨区内无成骨,成骨区内无破坏。骨膜反应由轻变重,由模糊变光滑。周围软组织内无瘤骨形成。

小结

骨肉瘤为最常见的骨原发恶性肿瘤,多见于1525岁,好发于长骨的干骺端,基本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瘤骨形成,软组织肿块和骨膜反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