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有一天你会发现,性格内向的人,根本不需要社交

 谢耳朵馆长 2020-08-13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Jung认为,人的性格可以分为两种:内倾型和外倾型。并且,内向者的能量源于自身的想法与精神,安静、低社交欲望是外在表现。
传统观念总是认为,大多数内向的人希望改变这种刻板印象,于是,他们开始尝试融入集体,事实上,他们不需要这样做,因为内向的人根本不需要社交,并且这种说法是有精神病理学依据的。

自我互动

学者布鲁默(Herbert Blumer)的著作《象征性互动论》中第一次提出了“自我互动”这个概念。现代心理学中,这一概念被解释为自我意识形成,自我醒悟的过程,自我认同是它的结果。
站在内向者的角度看,内向传播的结果是,在封闭的环境里同样可以形成不可分割的社会联系,收获高质量的朋友关系。但这个过程中,频繁的社交会让其感到疲惫、反感甚至是厌恶,于是,他们开始尽量避免与人交流,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待着。
社会心理学家米德( Mead)指出,内向性格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因为性格的外放程度受到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同外向者相比,他们在与外界沟通时,会过多损耗精力,哪怕适应了频繁的交际应酬环境,内心深处也是反感的。

如今社会是典型的人脉社会、人情社会,这对于内向者来说十分不利,他们被认为是社会的孤僻分子,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
所以,他们往往被劝诫要多走出去,同时,多进行一些社会互动。
荣格分析,内向者的心理磁场更偏向于认识事物的本质,他们注重真实的想法,对事物总是持有不拘一格的幻想,他们比较适合远离社会,探究万物的特性和内心的平静。
不喜欢=害怕?
众所周知,内向的人不喜欢社交,可并不代表他们害怕社交,他们只是不需要依赖社交建立社会关系,更不需要通过社交获得成就感,他们同样可以拥有优异的朋友关系、内心深处的交流机会。

美国社会心理学研究协会曾做过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超过54%的人更喜欢和内向型人格的人成为友,因为他们往往很有趣,懂得照顾人,更重视友情。和外向的人相比,他们只是对待陌生人冷淡罢了。
当今社会活动,内向性格者还是很有优势,源于内心情感丰富,以至于他们通常在行动之前,就已经确定了基本的计划。

荣格在其著作《心理类型分类》中指出,当今社会总体更偏向于外倾型人格,属于外倾型社会,可人类在长期的进化中一直维持着群居的生活方式,相对于主观的情感分析,个体往往更需要客观的与外部事物交流。
譬如需要层次理论中,当物质条件满足后,人类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单纯的对物质的需求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我们,我们开始重视内心深层次的感受,内向型人格对社会的作用也会越而来越大,事实上,内倾型社会很可能是最后的社会阶段。
由此可见,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人,不必勉强自己去社交,更重要的是,对自我的审视和认识事物的本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