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事情不是有意义才做,而是做了才有意义

 王明鹏 2020-03-26

“知识、意识、技能”,用心理学的术语表达就是“刺激、心理、反应”,获得知识类似接受外界刺激,技能所需的行动或者不行动就是个体反应,中间不可缺少的意识就是心理活动。

有时候参加某些活动颇不情愿,认为没有意义,其实也可能是畏惧感,有无意义不过是自我合理化解释罢了。不过,作为社会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正常社会活动。

比如参加同学毕业聚会,一般流程也就是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吃一顿,喝一气,聊一会,然后又各奔东西,这样的相聚有意义吗,这就是各自思维下的主观体验了。假设5年一次相聚,参加工作到退休一般不超过40年,意味着同学之间聚会最多不过8次,这8次聚会可能就意味着一生美好时光的流逝,从这个意义上看聚会是难得的机会。

可是,这样的聚会其实物非人是,无论岁月如何老去,斗转星移的只是环境变化,作为人的内在变化真的很小,看看聚会时候每个人,总是烙印着青春期各自性格特征,参考心理学“大五”人格特征理论,从“活跃、责任、外倾、友善、稳定”等体会,变化会有不过还是有限。一次聚会自然更不可能改变什么,那么参加类似活动还有意义吗。

其实可以从“知识、意识、技能”这个角度来理解。我们从来不缺少知识获取渠道,每个人都好为人师,所有大道理都是知识的象征,但是能把知识内化为技能很难,因为熟练掌握技能意味着坚持行动,这并不是容易事情,比如知道抽烟有害健康,可是抽烟者知道做不到,知道手机控浪费时间,却一不留神流连忘返。             

能否把知识变作技能,很重要的环节就是需要意识的支撑。

有位朋友三年前健康查体知道血糖高,知道坚持走路健身效果最好,自此开始每天不间断的跑步走路,每天2万步左右。两年前我开始跑步时候遇到过人家,那时候我的目标是一天1万步,上班走路甭管干啥都算是,勉强坚持了一年就放弃了,可是人家一直坚持到现在,风雨无阻,效果自然好。

这就是知识、意识与技能结合的例子,做到并不容易,要知道1万步意味着8公里,2万步的坚持就是16公里,1天容易,1000天呢?需要的是时间、毅力、积极赋意,这个主动赋予的意义当然是运动有益身体。

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做的时候看似意义并不大,或者说各人赋予的意义相差很大,但是有句话说得好,“功夫在诗外”。看似无意义的事情只因为没有去做,去做的时候没有去体验,体验的时候没有主题聚焦,比如观察生活,观察言行,看书涂鸦,自由联想,主题思考等等。

许多事情,不是有意义才去做,而是去做了才有意义,包括上面说的同学聚会,锻炼身体,观察生活,等等。当然,知道能做到的关键,还在于思考意义,这个意义才是保持行动的关键。

“知识、意识、技能”,用心理学的术语表达就是“刺激、心理、反应”,获得知识类似接受外界刺激,技能所需的行动或者不行动就是个体反应,中间不可缺少的意识就是心理活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