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终生要做的事何止一件---视角训练之99

 王明鹏 2020-03-26

按:参加李老师魔鬼训练营即文章点评活动,为期三个月,读文章、得点拨、转视角、写点评,不亦乐乎!

李克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心理咨询行业领军人物,新阳光研究所创办人,出版多本专著。


心理咨询如何有效帮助抑郁症和神经症患者,首先有底线思维,不能超出咨询范围,保护好求助者更是自我保护,其次就是有效应对,有利于求助者更好的应对心理困境,促进心理疾病的恢复以及和平共处。

用李克富老师话说,“众多诸如抑郁症和各类神经症患者,我首先做到的就是配合精神科医生,嘱咐甚至监督患者积极主动地定期接受精神科医生的随访观察,其次,才是予以心理咨询或治疗,加强对其社会支持系统的横向开发和纵向挖掘。”

之所以如此,教科书(精神病学第七版)上说:

“对抑郁障碍患者追踪10年的研究发现,75-80%的患者多次复发。有人报道抑郁障碍第一次抑郁发作后(复发)几率为50%,第二次为75%,第三次为100%,故抑郁障碍患者需要进行维持治疗,预防复发。若第一次发作且经药物治疗临床缓解的患者,药物的维持治疗时间多数学者认为需6个月到1年;若为第二次发作,主张维持治疗3-5年;若为第三次发作,应长期治疗,甚至终生服药。

“药物的出现给(抑郁症等)心境障碍的治疗带来了十分乐观的前景。药物不但为患者解除了痛苦,有效地防止自杀这一悲剧事件的发生,同时也明显减少了由于心境障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沉重的负担,使患者重返社会

当心理咨询遇到一个抑郁症患者时,看看李老师如何咨询的,

“我听明白了,她不是来找我咨询抑郁症的:她知道自己患有抑郁症,也知道作为一个病人必须吃药才能把抑郁症治好,只是,她知道却做不到遵从医嘱坚持吃药!”

“作为一个白领,她的人格健全,意志力也未因抑郁症而受多大影响。在我眼里,这样的求助者就像一个聪明伶俐却不遵守纪律的孩子,我当然知道功夫该下在什么地方。”

“一切按套路进行即可。我让她联系或再次就诊于最后一位精神科医生,问明白接下来的抗抑郁药物应该如何口服,何时复诊;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是坚持遵医嘱服药、每天监控自己的情绪,第二天以文字形式发给我作为汇报。”

“按照设置,自此之后的一年她每两个月一次咨询,但期间必须完成家庭作业,其中就包括按时吃药和定期找精神科医生就诊。”

“她接受了不得不终生服药这一不能更改的事实,心也静了下来,每次跟我谈的基本上都不是抑郁症,而是工作、生活和坚持。”

以至于在这位患者与抑郁症和平共处后,回应咨询师说,“我是不是您治疗过的病人当中第一个带病结婚的?”

终生服药,看似冰冷的现实,残酷的人生,事实上,换个角度看又是另一个模样。

比如,现代生活导致“三高”人群数量非常高,对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很多就是终生服药的,这是已经被很多人接受了的,还有很多其他疾病也需要长期服药,为了健康又能如何。都说是药三分毒,每天服药当然不是什么高兴事儿,可是比较过去无数人事实上死于疾病,能够有药治疗对于患者说自然就是好事了。

如同习惯的每天吃饭一样,这也是终生服用的,也有感觉麻烦时候,可是生理需要会迫使你接受并习惯。服药也是这样,现在很多口服药物相当方便,可是毕竟还是麻烦,然而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要,尤其心理需要使得终生服药者也会习惯,当然这里还涉及社会系统的支持。

如同身体里存在的各种病毒和细菌一样,这些与我们身体终生相伴的,我们突然毫无防备的知道这一切,惊讶诧异后,接受和平共处是首要的事情。事实上,科学面前我们并不为此担心,毕竟人人如此,并无问题,何况担心也无济于事。

如同终身学习的倡导,用接受饮食和体内生物的眼光看待终生服用药物,关键在于心理和社会因素,即要把自己终生服药者的标签和大众差异化信息统一起来,视作个体差异特征之一罢了。

毕竟,接受现实,积极治疗,和平共处,反过来会促进心理健康,关系和谐,乃至岁月苍老身体衰老时候,仍可以保持良好年轻心态。

接受个体不同于任何他人的差异化和独特性,这是解决心理困惑在内的任何问题的良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