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章点评视角训练之15

 王明鹏 2020-03-26

按:参加李老师魔鬼训练营即文章点评活动,为期三个月,读文章、得点拨、转视角、写点评,不亦乐乎!

点评原文,参见今日微信公众号文章:李克富 |心理专栏| 又讲“每周一讲”

作业:(1)复习小道消息的传播途径;(2)思考创伤后修复历程及途径;(3)例举自己的一次失败经历!

简答:

1. 小道消息传播很快,途径就是“道听途说”的口头或者文字方式,特点是人们关心的国家大事或者社会新闻或者关乎切身利益的事情,缘由不外乎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不公开。比如闹鬼的故事,因为抓住人性恐惧又好奇心理,越演越烈。这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作大众心理现象。

按照心理学教材说明,“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作为社会影响的三种形式属于大众社会心理现象。其性质取决于这些现象的效果及社会评价。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的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反之则具有消极意义;介乎二者间也有中性意义的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它们既非有益,也谈不上有害。”

其中社会感染最具有强烈性,分类包括,

1.个体间的感染。发生在个人之间或小群体成员间的感染。是社会感染中最常见的形式。

2.大众传媒的感染。指电视、电影、广播、报刊、文艺作品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体情绪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精神生活与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大众传媒的感染日益突出,影响巨大、深远。

3.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发生在同一物理空间但其成员又不可能人人都能接触到的大型群体内的感染。其重要特征是循环反应,个体的情绪可引发他人产生相同情绪,而他人情绪又反过来加剧原有情绪。这种感染中情绪反复激荡,易于爆发,导致非理性行为的发生。例如,球迷闹事,邪教的狂热以及战争与灾变情境中的惊慌失措都是此类社会感染造成的结果。”

2. 创伤修复一般要靠时间来弥合,“时间是最好的心理大师”,时过境迁,我们会慢慢平复内心情绪波动,如同湖水激荡后的慢慢平静。当然这期间,可以促进创伤平复的包括良好社会关系以及专业心理咨询。危难之时见真情,默默陪伴是一种,理解共情是一种。

按照百度百科说法,“心理创伤在精神病学上被定义为“超出一般常人经验的事件”。创伤通常会让人感到无能为力或是无助感。创伤的发生都是突然的、无法抵抗的。提到心理创伤,我们就会想到战争,洪水,地震、火灾及空难等等,其实心理创伤远远不只是这些强大的事件,还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长期经历到的忽视、情绪虐待、躯体虐待或者暴力,都会促进心理创伤的形成。”

与创伤比较类似的还有哀伤,区别在于哀伤处理好的话创伤不大,但是处理不好就是严重创伤。处理哀伤过程可以参考库伯勒-罗丝模型,她描述了人对待哀伤与灾难过程中的5个独立阶段。这一模型是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在她1969年出版的“论死亡与临终”(On Death and Dying)一书中提出的。“哀伤的五个阶段”包括:

1)“否认”:“不会吧,不可能会是这样。我感觉没什么事啊。”

2)“愤怒”:“干嘛啊,这不公平!这怎么可能让人接受!”

3)“讨价还价”:“让我活着看到我的儿子毕业就好。求你了,再给我几年时间。我什么都愿意做。”

4)“抑郁”:“唉,干嘛还要管这些事啊?反正我都要死了。也没什么意义了。”

5)“接受”:“我没问题的。既然我已经没法改变这件事了,我就好好准备吧。”

库伯勒-罗丝把该模型应用到所有灾难性的个人损失上(工作、收入、自由),也包括家人的逝去,甚至离婚。她也提出这些阶段不一定按特定顺序发生,病人也不一定会经历其中所有阶段,但是她认为病人至少会经历其中两个阶段。

“ 哀伤是一种复杂且难以被理解的情感。而且,不幸的是,我们都会经历它。我们也必将经验失落。无论这个失落,是经由死亡、离婚或者其他的失落,哀伤的阶段都是相同的。

哀伤的阶段一共有5个。如果我们在其中的某个阶段被困住,哀伤的过程没有完成,而且不完整。因此,也就没有疗愈。为了恢复和治愈,一个人必须经历这个5个哀伤的阶段。

每个人经历的阶段也是不同步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你无法强迫一个人去度过某一个阶段,人们只能按照他们自己的脚步来,而且有时候你甚至会进一步退两步,但这都是过程的组成部分,同时对每个人都是个性化的。但是,要强调的是,只有这五个阶段都被完成时,疗愈才会发生。”

3. 失败经历分作好做类型,一种当时就感觉不好的,结果证实的确不好,还有就是当时感觉不错,结果证实感觉很不合适。而很多当时感觉不好的结果证实还不错,可见所谓“失败”也是事后评价的结果而已。

个人失败经历很多,前一种诸如写文字吧,在写的“走近诗经”系列,开始结合实际生活来写,感觉牵强附会,与诗经诗歌本身结合不好。现在开始按照诗经背景介绍故事,感觉好些,但是写后马上知道“出力不讨好”,因为习惯了事无巨细交代完整,写起来没有留白啰里啰嗦,事后证明也是如此。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写作思维很难改变,才是痛苦。

还有后一种失败情形,比如帮助孩子参加高考自招和综合评价经历,当时盲目自信,总是认为可以提高些超常发挥些,选择目标学校过高,结果证实过于乐观。这个事情本质在于“只追求最好结果,没有考虑最差可能”。好在孩子不太受高考成绩影响,对于后续自招和综评测试,表现还是很好的,甚至在青大综评复试时获得第二名好成绩。这事情对我来说,的确学习到很多。

某种程度上说,只有接受最差才可能出现最好,比如今年帮助朋友及其孩子心理辅导,我就坚持不懈追问一句话,“万一考试不好,可以接受读专科不”,因为孩子是复读,原本就是专科成绩,当时心理压力不小。现在考试成绩揭晓接近自招分数线。当然考得好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结果,但是当他说出来可以接受不好结果时候,就是心理放松时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