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专栏-李克富|大哭源于亲密

 王明鹏 2020-03-26

编者按:李克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心理咨询行业领军人物,新阳光研究所创办人,出版《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行走中的思想》《自由的联想》等近十本专著。李老师“后现代思维”可谓拍案叫绝,不由你不被敲打的“痛并快乐着”,现承蒙李老师同意,编发其生活心理随笔,以飨读者,相信朋友们受益无穷!


大哭源于亲密

文 | 李克富

见我昨天说到可以在门诊上教会求助者大笑,有朋友想找我咨询并希望我能够教会他大哭——哪怕是哭出来也行。我坦诚相告,这很难,恐怕一两次咨询不可能做到。

人是大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而心理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在伤心时能够压抑自己而不至于在他人——哪怕是亲人面前大哭出声。一个(男)人,可以有泪不轻弹、向隅而泣、抽抽噎噎、呜咽不语、泪流满面……但嚎啕大哭被认为是社会化不良的表现,任何文化都难以认可。

十多年来,我在门诊上见过很多大哭的女性,而男性却一个也不曾见过。尽管有很多男性直接告诉我“真想大哭一场却始终哭不出来,憋得实在难受”。

“憋”就是压抑(suppression),心理动力学将其视为心理防御的基础,就是说,所有防御机制都包含着压抑。弗洛伊德的女儿认为,“也许,其他防御机制只不过做些压抑留下来的未竟之业,或者,当压抑失败,观念又回到意识,其他防御机制才发挥它们的作用”。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推而广之,将压抑看作人类文明诞生的必要条件,或者说文明就是从野蛮“憋”成的。

不能饿了就吃、不能憋了就尿、不能只要喜欢就上、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些约定俗成的“不能”都是压抑的结果。压抑无处不在。

如果您要问,我所从事的心理咨询整天都干啥,我会答: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给求助者去压抑(desuppression)上了。这是因为:“过分的压抑导致心理冲突之尖锐化和持久化,造成严重的精神痛苦和社会适应不良。因此,可以说,没有过分的压抑,就不会有神经症性的心理冲突。”

那些想哭却哭不出来的(男)人所面对的就是这种神经症性的心理冲突,会表现为常见的诸如焦虑、抑郁、强迫等一系列症状。其压抑不除,症状便不会缓解。

我不太主张让一个(男)人用大哭的方式去压抑,这也是我为什么在门诊上不去作为一种心理咨询技术而教会求助者大哭的原因。有经验的咨询师都认可许又新教授的那句“
亲密关系之最大的治疗作用就在于去压抑”,因此常常采用让求助者发展亲密关系的方式达到去压抑的目的。

感到压抑是因为您身边缺乏亲密的人。这句话近乎真理。至于什么是“亲密的人”、到什么程度才算“亲密”等等,我经常与求助者探讨,他们给出的答案让我很是吃惊:没有“亲密感”或不知“亲密”为何物者,竟然如此之多!

一位求助者告诉我,本来以为自己的压抑是因为长期不和睦的夫妻关系,就去婚外发展一段又一段感情,结果……“简直就是饮鸩止渴!”。

“亲子关系是人类为数不多的若干亲密关系之一。如果恰当地加以利用,父母亲便能够成功地教育子女健康成长。如果亲子之间缺乏亲密感,子女的成长便难免出现各式各样的麻烦、困难后障碍。”看看这些饮鸩止渴的人,更觉许又新教授这话振聋发聩。

那天求助者问我:“您有没有想在情人怀里大哭一场的冲动?”

我不置可否。

“想在人家老婆怀里大哭一场的欲望几乎每个男人都有,但那种欲望的本质是‘想在人家老婆怀里’而不是‘大哭一场’。”这话是他说的,该算是一个缺乏亲密感的男人在阅过春色后的深刻领悟。

我知道,在我帮他将亲密感建立起来之前,教不会他在我面前大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