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年差点考上清华的高材生,30岁却开始啃老,背后原来是这种心理机制再起作用,父母如果不注意,你孩的孩子也坑你犯这种错误

 肯定式教养 2020-03-27

刚看到一个视频,孩子30岁了(30岁应该不能说是孩子了),对外经贸大学毕业,但是现在却不出去工作,一直在家里啃老。

孩子其实一开始不是这样的,原来也是父母的骄傲,在学校考试一直是第一第二、毕业后在江淮汽车干过一段时间,工资5000多。但是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不干了,又换了几份工作,一直没有理想的,后来就直接不干了,在家啃老了。

按他父母的说法,孩子是高考受刺激了。原来成绩还要好,按原来老师的说法,是考清华北大的料,但是因为高考没有发挥好,因此受到了很大打击,以致性情大变。其实对外经贸大学也很不错了,我查了下,也是211大学,非常优秀了。但是孩子依然是受到刺激了。

现在孩子天天在家玩手机,也不跟父母沟通,也不去找工作,可把父母愁坏了,因此上节目中寻求帮助。

这种类似的新闻也经常在各种媒体上看到。

很多孩子原来上学时很好、很棒,是父母的骄傲,但是毕业后却没有找到好的工作,甚至工作越混越差,最后直接是不工作了,躲在家里啃老。这让很多父母头痛,他们搞不懂,原来是一个那么优秀、那么突出,是自己骄傲的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呢?他们不理解,也想不通。

其实假如他们了解人们的内在心理机制的话,他们就会明白,这很正常,甚至可以说如果孩子不这样做就不是正常的孩子了。

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

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我们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这好像是一个很高大上的哲学问题,我们一般人好像用不着去思考这类问题。但是事实上,从2岁我们具有了独立意识开始,我们其实一直都在寻求这个答案而努力。

每个人活着的意义不一样,但是它却有一个基本的评判标准:我们目标是否能让我们获得成就感、价值感和归属感。只有让我们获得这类精神需求的目标才值得我们去努力,去奋斗。

因为我们是社会人,要归属于一个群体,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现实。

在这个群体中我们要定位自己的位置,证明自己的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被群体更好的接纳,也才能更好的生存。这是我们人类几百万年来群居生活的结果,是写在基因里的。成就感、价值感和归属感正是因此而诞生,我们的一生也都在为此努力。

按照人类正常的发展趋势,我们通过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训练自己的技艺,在社会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就可以满足我们这些精神需求。但不幸的是,每个人对成就感、价值感的定义不一样。比如10分,有的人做到5分就能获得很强的成就感、价值感,就感到满足了,但是有的人可能做到9分才能获得充分的成就感,才能感到满足。

不幸的是,有的人志大才疏,需求点很高,但是能力却不够,或者说不够努力,导致他们感觉自己总是失败,于是成就感、价值感等精神需求就总是得不到满足。但是他们依然保持着对这些精神需求的强烈需求,甚至比一般的人更加强烈。如果他们的这类精神需求总是得不到满足,他们就可能会得各种心理疾病,会抑郁、焦虑等等,更加强烈的可能会觉得自己人生没有意义,就会去自杀。

正常的途径得不到这类精神需求,那怎么办呢?难道我们就真的要抑郁、焦虑,去自杀?

不用,因为我们人类还有一套内在的自我保护机制。

人的自我保护机制

幸好我们人还有一套自我保护机制,保护我们避免因为正常途径得不到精神满足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这套保护机制的基本原理就是进行自我欺骗,让我们自己觉得自己很强大,很有价值,从而相对的满足我们的这类精神需求。

举个简单的例子,阿Q精神。

阿Q在与人打架吃亏时,就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进行自我安慰。

阿Q被人打事实,按本性来说,被人打了就要还回去,不然我们就会有强烈的心理不平衡,会感到焦虑。但是阿Q又打不过别人,再去打的话就是找揍,那咋办?这种心理不平衡得不到处理会把人逼疯,于是阿Q内在的自我保护机制就起作用了,把对方说成自己的儿子,从另一个方面战胜了对方,从而使得阿Q重新回到了健康的心理状态。

这套自我保护机制通常有3种表现方式:

一是逃避

如果我们面临危险,无法战胜时,我们产生的第一个想法就是“逃跑”。同样的,在面对无法克服的问题时,我们也会运用这个法则。

眼不见心不烦,好像我们逃避了问题就不存在了一样。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醉。本文一开始的30岁还啃老的其实就是运用了这套心理保护机制。他以往的成功使得他无法面对现在失败,他感到自己没有价值感,无法获得成就感,又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问题,于是他就逃避了,躲在家里玩手机、看小说,假装小说游戏里的角色是自己,很强大,很厉害,使自己获得成就感价值感。

二是借助外在的事物来营造强大的形象

现在很多人喜欢整容,沉迷于名牌包包、炫富、追星等等,他们追求外在的表现,用外在的东西来包装自己,这其实也是自我保护机制作用的结果。

对于这类人,他们同样是无法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或者是对成就感、价值感高度需求,但是通过正常的途径又满足不了他们的这种需求,于是他们就开始借助外在的事物包装自己,提升自己的价值,从而满足自己对成就感、价值感的追求。

三是贬低对方,抬高自己

阿Q其实就是运用的这套心理保护机制,通过贬低打击别人,变相的抬高自己的价值。这种方式操作简单,只要抓住对方的缺点使劲攻击就是,操作难度低,因此使用这种心理保护机制的人特别多。

我妻子有一个朋友,天天让老公养着,还经常嘲笑我妻子上班,说女人这么累干嘛?就应该让老公养着。对方同样是大学生,却有这种畸形的价值观。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其实也是这套心理保护机制作用的结果。

但凡是那种嘴特别毒,从不夸奖认可别人,只会贬低打击别人的基本都属于这种情况。

以上这些策略并没有从实质上解决问题,只会让我们离我们的真实目标越来越远,我们就需要营造更大的假象,编造更多的谎言来欺骗自己。而且只会越陷越深,错误的认知观念会愈加巩固。

这种保护机制是天生的,我们无法逃避也无法改变,但是什么时候使用这种保护却是跟后天教养有很大的关系。

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开始,我们就开始学习应对这个世界的方式,形成应对这个世界的习惯。

当我们面对问题时,我们会首先努力的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实现目标。解决问题后我们就会获得成就感、价值感,然后我们的自信心就会提高,就敢于挑战更大的困难。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正循环,我们的能力不断的提高,价值感、成就感也越来越高,也能解决更大的问题。

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个问题:问题可能无法解决,目标无法实现。而这时我们的心理保护机制就起作用,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避免焦虑。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理保护机制尽管欺骗了我们自己,但是却保证了我们的健康,我们没必要也不可能完全纠正孩子的这种心理保护机制。

但是这种心里保护机制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欺骗,把我们的目标导向了没有价值的方向,不利于我们的成长。因此何时启用这套心理保护机制至关重要,我们越早的启用,我们就越容易被导向无用的价值目标,就会越来越失败。

而何时启用,就与后天父母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关系。它主要受与两个因素影响:

1、面对困难的勇气

孩子越是有勇气,孩子就越敢于去挑战,去坚持他们一开始追寻的正确价值目标。

任何人一开始都想通过正常的途径来获得精神需求,但是这种当正常的途径受到了阻碍,而孩子又丧失了面对的勇气,觉得它无法战胜时,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就转而启动心理保护机制,转而导向了无用的价值目标。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不准做这个,不准做那个,孩子就像温室的花朵,他哪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2、坚持

光有勇气还不够,还需要我们学会坚持,能忍受住寂寞、孤独等各种痛苦。阳光总在风雨后,任何一种伟大的成功都离不开长久的坚持。孩子越坚持,孩子获得成功的几率也就越大,自我认可程度就越高,就越敢于挑战更高的难度,就越容易形成正面循环机制,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厉害。

只要孩子还在坚持,孩子的心理保护机制就不会发生作用。

而坚持来自哪里?来自对我能力的认可,相信自己可以能成功。假如孩子觉得自己不能成功,他还会坚持吗?但是现在的孩子普遍缺少成功的体验,不是孩子不行了,而是孩子锻炼的机会少了,都被父母包办了。

同时父母还要培养孩子自我反省的能力。

因为我们的内在自我保护机制是通过潜意识运行的,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感觉到已经开始运行了。如果我们不加检查,可能我们一辈子都意识不到。就像文章开头30岁还啃老的青年,如果他具备了自我检查的能力,发现了自己当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调整,就可以重新设置更有价值的目标,真正的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不是逃避。

自我反省能力就是一道保护开关,避免孩子被无法意识到的潜在的自我保护机制所控制,使孩子重新调整找到正确的方向。

寻找积极的目标,尽最大能力的去努力实现。如果确实无法实现就要学会放手,转而寻找更有价值的目标。这才是我们父母要传递给孩子的正确人生态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