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磁山:“炊具”最早的制造地

 昵称535749 2020-03-29

图片12.png

磁山遗址,位于磁山村东1公里处南洺河北岸的滨河台地上,北距武安城区17公里,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1972年兴修水利时发现,1976年以来经多次发掘,揭露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发现有房基、灰坑及成批的粮食窖穴等,出土陶器、石器、骨蚌器等文物5000余件,还发现大量走兽、飞禽、鱼蚌、家畜、家禽和黍、粟、榛子、小叶朴、碳化胡桃等动植物标本。经测定其年代最早达8000年以上。其中原始农业、饲养业和地下储粮技术的发明,尤其农作物黍、粟和家鸡遗骸的发现,堪称远古时期的震世绝响,在我国乃至世界文明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6fc29ad1119b4af6bcf1aeda4b9d2d69_th.png

陶器烧造也是磁山文化时期最主要、最兴盛的手工业之一。磁山遗址出土的陶器多为生活用具,根据用途可分为炊具、盛储器、汲水器等。炊具有直壁筒形陶盂、鸟头形支脚;汲水器有束颈深腹罐、小口长颈壶;盛储器有大口罐、深腹罐、圈足罐;饮食器有三足钵、大口碗、筒形杯;杂器有穿孔杯及钵、碗、豆之类。

图片11.png

陶质以夹砂陶居多,泥质陶次之;早期夹砂陶居多,泥质陶极少;晚期泥质陶趋向增加。器表常装饰有篦点纹、剔剌纹、附加堆纹、编织纹等。其制作方法,还处在直接捏塑和泥条盘筑手制阶段。较先进的慢轮修整、模制或轮制尚未出现。陶器厚薄不匀,颜色杂乱,器形不规整。陶器烧制火候较高,经科学测试,夹砂陶约为880度,泥质陶为930度。多数火候不均,色泽不一,红一片,黑一片,主色调以红、红褐和灰褐为主,夹砂陶中的陶盂、支架、绳纹罐常见红褐或灰褐色,束颈剌剔纹常见红色间黑斑或灰褐色;泥质陶多桔红或桔黄色,也有少数为灰黑色,说明当时烧造技术还不太成熟。

图片22.png

陶器中数量最多,特征最明显、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复合炊具陶盂和支架。支脚造型奇特,人们将其称为“鸟头形”。盂是一种多功能器具,既可作盛储器,又可作饮食器,但绝大部分陶盂还是和支脚作为炊具配套使用,即下以三个平顶支脚将一个平底陶盂托起来,用来烧火做饭,其功能约相当于现在的锅和灶。据有关专家研究发现,以鼎为主要炊具的古代诸文化,其前多数还经过了一个使用支脚的时期。磁山遗址出土的炊具陶盂和支脚,时代最早,可称得上是现代活动型炊具锅、灶的“始祖”。

4.jpg

供稿:张海江|编辑:萧建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