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裴永清先生的医案谈中医临床经验的传承

 剡溪茗书馆 2020-03-29
国庆长假后,买了《裴永清医案医话》一书,读后联想到中医临床经验的传承,不禁掩卷长叹!近几年来,中医书籍的出版红红火火,而医案类是我最喜欢的一种。很多私淑名家经验的人,都是从医案中汲取精华,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像裴先生这样把病名诊断、中医辨证、中医治则、中医处方用药、煎服方法与注意事项、治疗经过和疗效、医话等7个环节,细细道来的不多。而在医话部分,将自己的加减用药心得悉数交代,更加难能可贵的,方药从何人学习而来,如刘渡舟、印会河、刘弼臣先生等等,都讲解的非常清楚。这不正是临床经验传承的范例吗?

本书的第一个医案,乃是外感发热三仁汤的湿温证,颇能体现裴老的苦心。其一,本书的最后一个医案,是高热不退合并全身瘫痪的藿朴夏苓汤证,后面的医话,裴老云:寒热易辨,湿邪难明,这是中医临床之实情。诚乃临床家真言!其二,强调了外感发热之证,无论风寒暑湿,用中药退热必须遵守每剂药分两次服,病人每隔两小时左右服一次药,直至热退而止,否则疗效不佳或无效。此“药法”乃源自《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方后,裴老反复强调,忽视服法,导致很多中医临床治外感发热效果不佳,着实令人感叹。其三,强调用方不可囿于时令。三仁汤之湿温证,虽多见于长夏,然而在深秋、冬日等非湿重季节也有其证,不可拘泥于时节。吴氏原文曰:长夏、深秋、冬日同法。其四,强调用方之常,在于证,更在与人。裴老曰:凡遇外感发热而见口不渴、汗出而热不退,下午热甚于上午之势,舌苔白腻者,每喜用之而效。又曰:余数十年体验,三仁汤所致之湿温证,多为素日过食肥甘厚味,贪酒嗜肉,或嗜滋补品之人,因饮食不节日久所致湿热内盛者。此等观察思考,正是为良医之不可或缺之品质!

或有人云,伤寒杂病论对于湿热病的论述较少,诚如斯言!在《金匮要略》中补入的千金苇茎汤,正是连接伤寒与温病的很好的一环。裴老在书中强调了自己在外感风温或风寒化热之发热病,重用芦根30g,正是源于千金苇茎汤,以及其在银翘散与桑菊饮中不仅清热利湿,且有透邪解表退热之功。同时,裴老在书中也有数个医案,介绍了自己的“肺热咳喘方”(鱼腥草40、生冬瓜仁40、生薏苡仁40、杏仁9、芦根30、枇杷叶9、瓜蒌皮9、桑叶9、桑白皮9、桔梗9、桃仁9),也正是源于千金苇茎汤。格非兄前几日云,善用此方的人不多,裴老当算其中之一了。

或有人云,水样的鼻涕,乃虚寒之见证,临床果如其然乎?裴老之“慢鼻一号”方,取泻黄散与苍耳子散加味,而前者之用,其理较深。裴老曰:肺开窍于鼻,若人饮食不节,脾经湿热内蕴,影响肺之敷布津气不利,反凝为清涕如水从肺窍而出。医学之知常达变,更为重要!

或有人云,干呕,头痛,吐涎沫者,吴茱萸汤主之。若病者发作时自觉前额有热感,常用头顶着墙壁,并欲饮冷。你还会肯定的用吴茱萸汤吗?只是一个抓主症,就可以说明吗?数学模型的建立,对于不相关因素的简化,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中医临证的分享,是否可以很好的把所有的症状都加以合理的说明,并在处方时合理的考虑,也是衡量医术的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其他如裴老运用刘渡舟先生之柴胡解毒汤、印会河先生之化瘀通气方治疗肝病,印会河先生之疏肝散结方治疗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子宫肌瘤、前列腺增生等病,王绵之先生之健脾丸治疗胃病,医宗金鉴之加味苍柏散治疗痛风、过敏性紫癜、丹毒等证属湿热下注者,医宗金鉴之清胃理脾汤合导赤散治疗口溃、口癣等,温病条辨之薏苡竹叶散治疗水湿之气蕴于皮肤者,无一不验证了中医临床经验的可重复性。

或有人对于裴老之临证水平有不同的认识,但是,本书确从经验传承的规范性、可重复性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范例。

另,本书的后半段有几处明显的排版错误,学苑出版社的质量还是有待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