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脉交会穴的主治及应用

 昵称66569497 2020-03-30

窦汉卿《针经指南》记载了八脉交会穴八穴共能治二百一十三症,徐凤《针灸大全》记载了八穴能治二百三十四症。此外,以每穴所治的病症来看,至少涉及八条正经之主病,多达十一经。从现代的临床实践八穴的亦非常广泛。以上海中医学院编的《针灸学》—书为例,在该书所记载的临床各科100种疾病的治疗中,用八穴的达76种,范围涉及内、外、妇、儿、骨、皮肤、五官各科及传染病、急救等方面。而实际在临床治疗中用该八穴的还远不止这些病种,可见其应用范围之广。明代医家吴昆云,“以八穴交会奇经八脉,而分主乎表,主乎里,主乎表里之间也。仲景妙于伤寒,以其有六经之辨,予今以八法为妙者,以其分主八脉,而该乎十二经也,创为针灸一大法门……”,其论颇为精当。

理论基础:

八脉交会穴之所以能治疗多种疾病,主要机理在于八穴与奇经八脉存在着特殊的交会关系。奇经八脉在脏腑经络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难经》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把十二经脉比作江河沟渠,把奇经八脉比作湖泊。从生理上看,奇经八脉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与十二正经、五脏六腑存在着直接、间接的联系。以督脉为例,《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后内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入循膂络肾;……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另外,奇经八脉又与十二正经通过穴位而相交。如督脉与足太阳经交于大椎,与足阳明经交于神庭、水沟、大椎,与手阳明经交于水沟等。总之,奇经八脉在生理上对十二经脉起着分类、组合、溢蓄、调节的作用。在病理上,也多与十二经脉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文献记载和前人论述,八脉交会穴与奇经八脉的交通关系如下:

公孙与冲脉:于大趾(足)内侧、关元、胸中三处交通;

内关与阴维脉:于胸腹部交通;

足临泣与带脉:于季胁部及带脉、五枢、维道穴处交通;

外关与阳维脉:于臑会、天髎穴处交通

后溪与督脉:于大椎处穴交通申脉是阳跷脉之所生,直接相交

列缺与任脉:于中焦胃脘、咽喉处交通照海是阴跷脉之所生,直接相交。

正因为八脉交会穴与奇经八脉相交通,所以才能治疗奇经八脉乃至十二经的病证,故成为“十二经之大会。”

八脉交会穴的配穴特点及方法

(一)配穴特点及机理:

窦汉卿《针经指南》记载公孙二穴……合内关穴。”/‘临泣二穴……亦合于外关。”“后溪二穴……合申脉。”“照海二穴……合列缺。”…这说明八穴之中存在着两两相合的关系。根据《内经》及《十四经发挥》《针灸大全》《奇经八脉考》等的记载与分析,八脉交会六的相合关系如下:

公孙与内关:通过足太阴脾、手厥阴心包、冲脉和阴维脉合于胃、心、胸;足临泣与外关通过足少阳胆、手少阳三焦合于目外眦、耳后、颊、颈、肩;后溪与申脉:通过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阳跷、督脉合于肩胛、目内眦、耳、项;列缺与照海通过足少阴肾、手太阴肺、.任脉、阴跷脉合于肺、胸膈、喉咙。

正因为八穴存在着上述的交合关系,所以在应用方面,有上下相配的方法。据文献记载,将八穴分为四组上下配合使用,能够改变单穴使用之偏,发挥综合之功,临床疗效更加显著,更能体现出整体作用的特点。正如窦汉卿所说:“上下合而攻之,如会王师,擒微奸,捕细盗,虽有不获者,寡矣。”曾治一例女性精神病患者,证属癫症。先取后溪、合谷、太冲等穴,治疗若干次效不明显。乃进一步辨证以后,认为病与阳跷有关,遂取申脉与后溪相配,仅二次症即明显好转。随后将所服西药之量逐减至完全停药,按上法共治疗40余次,病情得到控制,精神转为正常。

(二)配穴方法及举隅,

八脉交会穴的配穴,在上下相配的原则下,具体应用时可以根据临床情况灵活变通,不拘一种。以下介绍三种配穴方法

1、单侧上下取

造应范围:腰背、四肢疾患,偏于一侧者,如腰椎间盘突出,梨状肌综合征,各种扭伤,中风后遗症之偏瘫以及小儿麻痹证等。

特点:(1)针对病邪,作用专一,(2)取穴简捷,不伤健侧。

2、左右交叉取

适应范围:头面部各种疾患,内脏疾患,患者惧针或小儿、年老、体弱、精神紧张而不宜多针者,或一侧肢体不能行针者(瘢痕、破溃等)。

特点:(1)取穴简捷,进针少,同时兼顾双侧。(2)便于上下同时运用手法。

3、双侧上下取

此种取法应用最广,各种情况均可用之,且效果较好。正如明代医家吴昆所说:“……每下针以四痏为主,皆……四面攻讨之兵也。”

下面以左右交叉取为例举病案以说明之。

男,58岁。主诉:右耳聋五天。患者五天前早起后突觉右侧耳鸣颇甚,

:音调声尖如哨,听力减退,翌日去医务室就诊,予服中西药未效,第三天去XX医院,査电测听:右耳听力下降80分贝,予服维生素A、B、E及注射“当归液”等症状未减,右耳基本失去听力,鸣声由高尖转为低钝。饮食睡眠尚可,舌红、苔薄白,脉浮弦。査双耳外耳速正常,右耳气导、骨导均严重下降。辨证邪干少阳,枢机逆乱。治则:和调少阳,疏利枢机,取之八脉交会。足临泣(左)、外关(右)、风池。进针三分钟后,患者即诉耳鸣减轻,对话时右耳已能闻声,留针20分钟,起针后右耳基本能听淸对方讲话。音叉检査,右耳气导、骨导均增强明显。继针5次,听力明显好转,耳鸣亦减轻。电测听复査:听力提髙40分贝。宗原穴继针2次后停针观察。随访半年余,听力一直保持正常。

按:暴聋一症,临床时有所见,多由于暴怒、惊恐,以致肝胆风火交扇,少阳经气闭阻,或因外感风邪,壅遏清窍,临床以实证为主。此例患者虽未明诱因,然观其症状、脉象,乃属少阳气机逆乱,阻塞耳窍。故主取八脉交会穴之外关、临泣一组。此二穴一为手少阳,一为足少阳,二经均循于耳周。《针经指南》载:临位主治“耳聋”,《针灸大全》亦云:外关治“耳聋耳内或鸣或痒或痛”。此二穴一手一足,上下相配,以疏利少阳枢机,又属交叉配穴之法,再配风池以熄风,兼为局部取穴,使少阳逆气得以平降。前后共治疗十余次,便基本恢复。

临床辨证取穴原则

根据针灸临床的辨证规律和八脉交会六与奇经八脉的特殊关系,在运用八脉交会穴时,应以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为基础,以奇经八脉辨证为特点。

奇经八脉辨证属于经络辨证的一种,但比常用的经络辨证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在辨证应用八脉交会穴时可按以下原则:单纯性内脏疾患可用脏腑辨证;头面四肢、体表疾患可用十二经辨证,如属多经合病,症情复杂,以一脏一经难以概括者,或一些精神、神经系统疾患,则可多用奇经八脉辨证。下面举例说明:

石XX,女,36岁。

患者腹胀、嗳气反复发作十余年。自述十多年前因生气后经常发作,毎逢着急症情则加。近来又觉腹胀,气窜作痛,并伴有喘憋、痰多。平素易急躁,常自汗出,纳呆眠差。大便干燥,隔日一次。月经先后不定,常40天左右一行。査:脘腹部扪之气胀,舌淡偏暗,脉弦细稍数。辨证:肝郁气滞,胃失和降,病久邪入奇经,冲脉失调。治则:平冲降逆,理气化痰。取穴:公孙、内关、合谷、太冲、丰隆。针二次后,腹胀明显减轻,仍觉胸闷,加膻中,又针五次,自觉气窜、腹胀、喘憋等症消失,且眠好,纳香。仍觉有痰;时有肠鸣,去合谷、太冲、膻中,加中脘、天枢,再针二次诸症均除。按上法续针五次,以资巩固并嘱其注意调摄。

按:该患者症情较为复杂。病邪先在肝胆,次入脾胃,后又上及心肺,属多经合病。然以奇经辨之,则不外冲脉与阴维之病候,乃因病程已久,邪入奇经。故取内关、公孙二穴为主,以通调阴维,平冲降逆,辅以理气、化痰之穴。共针十余次,诸症基本告愈。

从临床中我们体会到,奇经八脉辨证适应范围颇广,凡不适用脏腑辨证,十二正经辨证的病例,均可从奇经辨证,而且一般病证也都可用奇经辨证。所以,掌握了这一辨证方法,可以丰富针灸临床中的辨证手段,尤其对八脉交会六的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此外,临床实践表明,只要辨证准确,配穴得当,辨证应用八脉交会穴每每能在临床取得良效,与灵龟、飞腾八法及其他配穴方法相比,有着更加灵活简要的特点。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不当使用情况,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