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此读《论语》|“学而时习”一则,原来讲了这些事?

 如此品读 2020-04-01

《论语》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是孔子一生思想的浓缩。在读书人的心里,它的地位绝对是No.1

昔者,宋朝宰相赵普就用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史书记载,赵普一生所学除了《论语》,就没有别的人。《儒吏》所记:"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人家在《论语》的学习上是真下工夫了。

《论语》在封建王朝时期,对所有学子们起到了好大作用。一方面很多人借着对《论语》的解读中了进士,然后真正地“登堂入仕”了,去完成一个读书人的使命。另一方面,《论语》是一本能量爆棚的书,读《论语》会对一个读书人三观产生重要的影响。

《论语·学而篇》的第一则到底说了什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

把时间追溯到春秋时期,战争频仍,狼烟四起的时代,各国都积极做好战备工作,他刚用了鲁班造了攻城机械,我得赶紧让韩非抓紧练兵,那时节,军备上,冷兵器时代,除了造点刀枪箭什么的,再就是人了,古人讲天时地利人和,战争取胜的关键落实到人才上。

孔子就是人才,而且远近闻名,孔子在朋友圈里可算是个名人。他不断更新的语录备受欢迎,粉丝可是真不少,大到国君,小到一般读书人,都纷纷向他伸出欢迎的手掌。例如,子贡,家庭境优裕,家长拎了很多肉(束脩而上),把子贡托付给他。国君希望孔子能拨乱反正,学子们希望问道求学。孔子就带着弟子们边游学边实践,历时14年,重返回鲁国,著《春秋》读《易》韦编三绝。

那天,孔子周游列国,坐着牛车从鲁国出发,慢悠悠地行走在去往各国的路上,学生们簇拥在老师身边。那是一个很有趣的场面,或是停在路边的树下,或是立于农田旁,翻过山林,走入驿站,随便什么地方,学生们毕恭毕敬,老师不高兴了。畅所欲言嘛!那是走到哪里了,也许是在卫,或是在叶,要不就是到了蔡地。也许是在野外或是庭中,也许是奇树下,或是陋室中吧,孔子稳稳地坐定,双手相握,向弟子们行了一礼,学生们忙还了礼,这边也坐下来,老师咳嗽了两声,大家知道这是要开讲了。都屏了呼吸。就像现在大师开讲前一样,哪里还有半点声音。时间是秋天吧,刚刮了一阵风,天空高远,明亮着呢,天上有雁阵南翔,从山那飞远了,树叶簌簌地落。

老师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大家听得一头雾水,这是哪一门子学问。但是仍是静静地听,看看有什么下文?孔子不讲了。只是抬眼望着黑压压的众位学生。子路点点头,似有所悟。冉有摇摇头,一脸的迷惑,其他人都不安起来,你瞅我,我瞅你。老师在说什么?多简单的道理呀?圣人回首,看了一眼憨厚的颜回。目光里有鼓励的意思了。

颜回一笑,不置一词。

孔老师说:“回也,回也!”

他又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回大家都心有灵犀一样地笑了笑,孔老师看看大家,也笑了。再看颜回,回掩面而泣。孔老师又道:“回也,回也!”

这倒把大家弄愣了。子路第一个不高兴了,老师,我们没反应吧,是敬您呀,现在,配合您了,又不对了。

孔老师没回答他,只是平静地说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终于子夏明白了,然后悄悄地记下了感悟,尽其一生,终于将老师的言论整理到了一处,再细思老师的教诲,决定把这一句话放在卷首。

那么,孔子究竟讲了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人学习和今人学习的不同,古人学习是为了做事情,孔子先生可是六艺都教的。

六艺也就是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不难看出,他们的学习没有像我们现在的学生学得那么高深,动辄就得研究微积分,要不就得学牛顿第一第二运动定律的。

在六艺基础上,孔子还注意挖掘学生们的潜能。

他说,你们六艺学得是个基础,关键是要注意理念和方向一定要把握住了。

人究竟该怎样活着才能不辜负这不并漫长的一生?

三千年前,《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学者,觉也!凡是未至而求至,都是学,学也效,是后觉效先觉。你一定要醒过来,学是为了明明德,是发现你自己的。老师终于开讲了,树叶还在落,黄色的如金的叶子铺到了他的脚下或是阶前。

奥林匹斯山上的德尔斐神殿上立着一块石碑,在碑上镌刻着一行字:认识你自己。

子夏的耳里,老师的智慧如长江大河,日夜滚淌着。

“时也,命也。习也,数飞也,多次飞呀;鸟飞,按时飞,小鹰学飞老鹰就把它放在悬崖边上,推下去,然后就会了。人呀,飞的过程多像小鸟呀。他和颜悦色地讲道,按时,按什么时呢,从一个人来说吧,你应该上学的时候就要及时上学,学则有成呀,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呀!做什么事情,是有定数的。

人的一生就是《易》乾卦的六爻,初九,潜龙勿用。看孔子说《易》,大家立刻噤声,感觉高不可测了,屋子里就流淌着一些神秘感了。下课的时候,有人问卜筮,孔子摇头。不能言说的。直到晚年,孔子更加明白了,就更不轻意给学生们讲了。

他缓一口气,抬头看那太阳,像一个蛋似地落在树枝上,已经偏晌了。大家都饿肚子呢。快点说吧。就一年来说吧,四时阴阳寒暑不同,学的内容也一定不同呀,你看看,我们春夏就应该学诗乐呀,为啥呢?春夏阳气上升,主清轻呀,诗乐是声音,也是清轻,与春夏相合,容易学呀。秋冬主阴——

子路一下子就明白了,抢着道,那就学点阴的。引得大家哈哈笑了。孔子也笑了。

《书》、《礼》是重浊难之业,相合则易入也。

大概就是这样了。孔子讲到这里,曾点捏了个粗瓷大碗,取了茶也递与老师饮。孔子呷了口茶。很自在的样子。

你们累了吗,要不要歇歇,要歇便歇,我是不累。食馔都已经备好了,从里面传出了香味,大家都知道老师吃饭也是很讲究的。

大家一听,都纷纷道,不累不累。

朋呀,就是同门师兄弟,自远方来了,就是看得起咱了。但你们想想,人生总是聚少离多的,还不是多数都凄凄的。

好了,不说了,不说了,你们懂的。

子游年少,听老师这样一提,先就受不了,想家了,轻泣下泪来。

大家受了情绪影响,也都滴了三两点泪。

老师看了看大家,不语。然后站起身来,回里屋吃饭去了。

看着老师的背景,朋友圈里就热闹起来,比较有质疑精神的学生们就纷纷评论起来:分明是没有说清楚呀,怎么还说“不亦乐乎”呢?

存疑。

已经是黄昏时候了,秋天总是有点凉意了,孔老师领着一众弟子们去爬山。日头要落下去了,发出红灿灿的光,大而威武的样子,不可一世的样子。

前面不能去了,孔子叹道,秋雨就要来了,前面国家,由于疫情弄得,都封起来了,我们得绕过去了。子路去探探路吧。子路答应着,撮了衣襟,正要走的时候,老师说,子路呀,你的性格有点躁,人不知而不愠,你要听好了,我所知道的,人不知道,我心里有恼恨,这是骄矜的人;别人知道,我不知道,我心里恨。这两类都要不得的,做不了君子的。不要怨天尤人,也别怀才不遇,一切随缘就好了。子路听了,很受触动。

子路听了孔子的叮嘱,从山那边的小路出发了。

人一生不要总是愁眉苦脸的,很多外在的物质,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人生而快乐啊,一切的不安,一切的分离,也是快乐的组成部分。都是自己的内心。学作真人,与人相处,独善其身,相时而动,不是很快乐吗,人总是要完成自己,那就得认识你自己。快乐如影随形。

李泽厚先生讲:西方是“罪感文化”日本是“耻感文化”而儒家则是“乐感文化”。

孔子的以苦为乐,乐学的精神和情怀感染着学生们。大家都纷纷做了笔记,私下里,散播到自己的朋友圈里,赢得了很多点赞和评论。

孔老师这堂课讲得是干货满满,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他的学生做的笔记:

  • 我们一生短暂,我们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发现自己并创造自己,要按时要及时地安排自己的学业,立下远大目标,克念作圣,你的努力定会近者悦服,远者来归。

  • 悦乐不愠,这一切又都是悄然发生的,是在人见不到的时候,存在的内省不疚,是时习之功,多次的重复,让人会在同一领域不断加执信念,磨炼意志。终是达到不愠不怒,不躁不怨。

还有孔子去逝后,学习《论语》的笔记,也取来,一并以飱读者。

  • 整部《论语》都在讲学的问题,各种学,倡导的是活到老学到老,是敏而好学,是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法门只在于时习,在痛苦中感受快乐,在挫折中享受人生的快乐,在一生中,修身基本的态度是不愠。是耐烦,是经久不衰,是大道无痕,大音希声。这就是圣人的一生。

  • 孔子的精神是在自己旅途中建立归依、信仰,并自觉设定天行健,并知其不可而为之,没有任何来自外在的拯救、希冀和依托。所以孔子的乐,是深沉的,是世俗中见高远,平凡中见伟大!

最难莫过于怎么学,这个过程不投入进去,必然会感觉痛苦万分。更何况当今世上,知识产品琳琅满目,放在各种橱窗里,令人眼花缭乱。人心是乱的,踏实做事的人少了。学生在家里上网课,左手打着王者荣耀,右手发着微信,前一会朋友圈里有人在讲蔡徐坤的故事,后一会就得关心今天上映的《陈情令》。学生们是体会不到学的快乐的。

孔子加之于学生们的首先是礼,礼即是德,礼即是规矩,是个人内心的克制。我想到魏书生老师讲到让学生们练习气功的故事,也是一种能让学生敛神静息的作法。

当下,疫情就要过去了,春暖花开,这些“神兽”在返回校园之前,是否已经做好了“学”的准备呢?如果还不懂得学的重要性,那就一起来读《论语》吧。用心感受来自2000年前的智慧。

2020年4月1日    如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