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年老中医医话】聂天义:《伤寒论》口渴证治探讨

 中医知识圈 2020-04-01

【50年老中医医话】聂天义:《伤寒论》口渴证治探讨

经方世界 昨天

《伤寒论》口渴证治探讨

口渴是常见的症状,它在辨证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伤寒论》对口渴的论述颇多,兹就其关于口渴证冶的规律探讨如下。

 

一、六经的口渴见症

《伤寒论》中六经皆有口渴见症。“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太阳气化失调,膀胱蓄水,水饮停于下焦不能输布津液上达(71、72、73、74),或因水寒闭于中焦,下焦阳气不得蒸腾津液(40),或因汗后病愈津伤(71),均致口渴。一般地说,太阳病之口渴,有头项强痛,恶寒等表证,多由膀胱蓄水所致。

“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244)“渴者属阳明。”(97)说明口渴在阳明则以不兼恶寒表证与太阳相别,而且口渴的程度较太阳更甚。如邪热伤津化燥,气阴不足,则为大烦渴不解(26),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168)。此外,阳明病大便初硬后溏,误攻之后余热未尽而中虚不运,则“欲水者,与水则哕”(209)。

热邪陷于少阳,热邪上炎,胆热逆蒸于咽,故口苦咽干。如邪热伤津则渴(96),或手足温而渴(99)。少阳为三焦水谷之通道,热邪伤津,水津不化,则渴饮水而呕(98)。少阳误下伤津,水饮留滞,虽渴而不呕,但小便不利(147)。

太阴亦有口渴。太阴病兼表不和,治应温里和表。如误下更伤脾胃,脾阳失于运化而不转输津液,水饮停积于胃,津液不布,则渴饮水而呕,小便难(98)。

少阴之口渴有寒热之别。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且小便色白(282),乃阳气虚衰不能布津,阴液下泄不能上济。如少阴热化,邪热客于下焦,少阴阴液耗伤,进而胃津被劫而又水气不利,致渴欲饮水,小便不利(223),或咳而呕渴(319)。

厥阴病上热下寒,膈上有热灼伤津液,故消渴(326)。厥阴热胜致下利欲饮水(373)。厥阴阳复太过,则下利脉数而渴,清脓血(367)。

此外,太阳篇尚有肝热移肺,肺津不布,水停于腹,致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109)。

综上所述,可见《伤寒论》中关于口渴的病因病机,概言之有两端:一为津波不足;一为饮邪阻遏,津液不布。前者首见于津液的亏耗,此或因邪热伤津(26、96、168、170、244),或因汗下伤津(147),或因病愈伤津(71);其次见于津液的生化不足(282)。后者或因水饮停蓄(40、73),或因饮之过多(244),或因脾虚水停(98),或因肝热移肺,肺津不布(109),均为津液输布失常所致。此外,《伤寒论》中亦有邪热或汗下伤津,复水气不利所致口渴者(223、147)。邪热伤津所致之口渴,多渴而饮水,饮而不吐。根据其邪热的程度,其有或不恶寒(244),或发热(6),或手足温(99),或汗出多(244),或烦躁不得眠(71)等不同兼症。

饮邪阻遏,津液失布之口渴,多有饮水不纳而吐、呕、哕的不同,其间有寒热虚实之别。太阳蓄水致胃中停水不化,拒而不纳,则为渴欲饮水,水入则吐(74):太阳伤寒,误用攻下伤脾,水气停积于胃,故渴饮水而呕(98);阳明病大便初硬后溏,妄施攻下,余热稽留,脾虚不运,致欲饮水者,饮水则哕(209)。可见其渴而饮水,有饮邪在胃不纳则吐;脾虚停饮不输则呕;余热未尽,中虚不运则哕。渴而小便不利,亦多为饮邪内蓄,或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156),或为渴欲饮水,小便不利(223),或小便不利,溻而呕(147)。当然,此渴而小便不利,与热邪伤津所致之渴饮水,小便不利,当有别。

《伤寒论》还指出了在邪正斗争过程中,正气胜邪,亦有从不渴表现为渴的,此渴则是疾病向愈的反映。如小青龙汤证为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故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41),为病愈之佳象。厥阴病寒利,如阳气来复则微热而渴(360);胃阳渐复,则下利脉数而渴,均是阳复之兆,不可不知。

 

二、治疗口渴的方法

针对渴证的病因病机,《伤寒论》对本证的治疗,可概括为生津和化饮两大法则。我将其具体治法归纳为13种,其中治疗津亏所致者6种,主要在清除邪热以存津液,或助其津液的生成;治疗饮邪所致者7种,主要在化饮,使津液输布正常。兹分述如下。

1、少少与饮法

太阳病之口渴应徐徐饮服,使易于吸收,俾津液得还则病自己。若饮之太过,反致停而不化,饮遏其津,口渴益甚。厥阴阳气初复,胃中津液一时不及上承而微渴欲饮,宜少少与饮之,恐饮之过多,初复之阳气不能化气行水致成停饮之证。《伤寒论》中渴欲饮水,除白虎汤证可以恣饮外,其余都宜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可见本法在渴证应用中是很值得重视的。

2、清热生津法

阳明经热炽盛,胃津被劫之口渴,用白虎加人参汤,以白虎汤清阳明炽盛之热,加人参汤以救胃中耗伤之液。

3、苦寒清热法

厥阴热利,或厥阴虚寒下利,阴证转阳,阳复太过,里热炽盛,下移于肠而见下利,渴欲饮水,以白头翁汤苦寒清热则渴利自解。

4、釜底抽薪法

少阴热化证,少阴阴液耗伤,阳明燥实内结,症见口干燥或口燥咽干,必兼渴而欲饮。此伏热在里,灼伤肾阴,如不急下,肾水有枯竭之虞。故以大承气汤釜底抽薪,急下燥实以存阴,阴津上承,口燥渴即愈。

5、和解生津法

伤寒之邪在半表半里之少阳,如邪热进而结于胸,气燥津虚则口渴,以小柴胡汤去半夏、人参,加瓜蒌根以和解生津。如太阳少阳并病,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伤寒论》中冶从少阳,用小柴胡汤,实际仍宗本法。

6、釜底加薪法

寒中少阴,肾阳受困,以其火衰不能蒸腾津液,故渴利而小便色白,此下焦虚有寒,病机与“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脏有寒故也”相同,故可用四逆汤釜底加薪以助阳温经,津液上腾则渴利皆愈。

7、忍之待愈法

《伤寒论》第156条治疗方后附有“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因本证的痞与燥渴都是水蓄的缘故,假使能忍耐不饮,外水不入,内水得化,上述诸症即可自愈。

8、解表化饮法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饮,干呕,发热而咳,渴,以小青龙汤去半夏加瓜萎根解表化饮。

9、化气利水法

对太阳蓄水所致的口渴,小便不利,以五苓散化气(解表)利水,待表解水泄,气化复常,津液上输则口渴诸症可愈。

10、和解化饮法

少阳病汗下失当,邪热与水饮互结不化,阻于胸胁,往来寒热,心烦,渴而不呕,小便不利,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化饮。

11、滋阴利水法

少阴阴虚,水气不利,阴虚水热相搏而为下利,咳而呕渴,以猪苓汤滋阴利水,俾利水而不伤阴,清热而不碍阳。

12、温中健脾法

霍乱吐利,如脾不散津,水饮停蓄,则见渴欲饮水,以理中丸加重白术温中健脾,待脾阳得展而能生津液,则吐利渴皆愈。

13、刺期门法

木火刑金,肝热移肺,津液被劫,肺津不布,肺气不能通调水道致大渴欲饮水,水停于腹而腹满,小便不利,当刺期门以泻肝邪。刺期门后,肝邪得泄,肺不受侮,毛窍通畅,则自汗出;水道通调而小便利,则口燥渴,腹满即愈。

 

综上所述,可见《伤寒论》对口渴的辨证颇为深刻,治疗方法多样,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