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时伏气外感病,被埋没的“传染”佳篇

 阳爹6v5q1rou2r 2020-04-01

      除夕将至,本该是返乡过年,阖家团圆的时候,但近日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却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令人惶恐不安。发热、干咳、呼吸急促,重症者进展迅速,数日内即可出现急性呼吸衰竭、肾衰竭而危及生命…当作为温病专业的我看到了这些症状时,就迅速反应出来这些不是一般传统的外感疾病,这是我们中医界最典型的温病啊,最典型的往往是最轻、也是最容易治疗的,所以目前疾病还是可控的,只有元气损耗又失治误治的少数病人才会逆传,可能会出现生命危险。

      于是我又重新翻了一遍手头叶天士的《三时伏气外感病篇》,才发现不管西医的病毒名称如何变化,所有人体能出现的肺系传染病都已经包括在了里面,这篇非常短而精悍的文章是被徐灵胎、王士雄这两位温病大师极其的推崇,可惜现在能识能用者甚少。好的东西派不上用场倒也是有些可惜,但是我们到可以趁着这个机会一起来温习下原文,看看这篇被徐灵胎称“字字金玉,可法可传”“敬服敬服”的传染病名篇是如何教我们去应对的。

一、春温病

      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以春木内应肝胆也。寒邪深伏,已经化热,昔贤以黄芩汤为主方,苦寒直清里热,热伏于阴,苦味坚阴,乃正治也。知温邪忌散,不与暴感门同法。若因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必先辛凉(葱豉汤)以解新邪,继进苦寒以清里热。况热乃无形之气,时医多用消滞,攻治有形,胃汁先涸,阴液劫尽者多矣。

      飞按: 《内经》言: 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天令潜藏,但真气已暗为发泄,以至温邪隐藏于内。这样的人到阳气升发之时,就容易出现发热,温邪外透,即春温病,此时若辨明确切,则用两剂黄芩汤就能解除。如果是因感受的新邪引动伏邪所发,初起则会有微有恶寒之表证,这种情况可以先解外,用葱豉汤,再用黄芩汤清解里热即可。

二、风温病

      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春月过冷,亦有风寒也。经谓春病在头,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络,血分亦伤。盖足经顺传,如太阳传阳明,人皆知之。肺病失治,逆传心包络,人多不知者。俗医见身热咳喘,不知肺病在上之旨,妄投荆、防、柴、葛,加入枳、朴、杏、苏、菔子、楂、麦、橘皮之属,辄云解肌消食。有见痰喘,便用大黄礞石滚痰丸,大便数行,上热愈结。幼稚谷少胃薄,表里苦辛化燥,胃汁已伤,复用大黄大苦沉降丸药,致脾胃阳和伤极,陡变惊痫,莫救者多矣。

      飞按: 王士雄说风温不止是春天感受了温邪,乃至冬月天气过暖,也属于风温病的范畴,既然是风温病邪所导致的肺病,肯定首要治上焦。风温是热邪,所以要忌汗,初病需用辛凉之剂以解外,只要肺气打开了,则诸窍自可清爽。注意风温初期不要加入一些消导发散或苦寒清降之品,使药力往下走了,如果误认为是小结胸证,用一些连、蒌、柴、枳,苦寒直降了,则致闭塞愈甚,告毙者多。

       在治疗上,辛凉之剂,我们的温病大师们又该如何应用呢?我们知道,春温初起是会表现出发热喘嗽的症状,则在药物上要用辛凉之品如薄荷、连翘、牛蒡、象贝、桑叶、沙参、栀皮、姜皮、花粉来清肃上焦,如果热象重,烦渴,用石膏、竹叶辛寒清散(即是痧疹也须这么治);如果初起已过,日数渐多,邪不得解,那么芩、连、凉膈这时就可以考虑了;若是热邪逆传膻中,出现了神昏目瞑,鼻窍无涕 ,诸窍欲闭,形势危急,则必用至宝丹或牛黄清心丸,当然这基本还是属于热证和实证,用过以后如果病势已退,则余热只用甘寒清养胃阴足矣。

      春月暴暖忽冷,先受温邪,继为冷束,咳嗽痰喘最多,辛解凉温,只用一剂,大忌绝谷。若甚者宜昼夜竖抱勿倒,三四日。夫轻为咳,重为喘,喘急则鼻掀胸挺。

      按: 这段是教我们一些用药上的注意事项以及常犯的错误。春温是感受冬季伏邪所发,尤以寒邪所触、突然发病者为多,如头痛恶寒,发热喘促,鼻塞声重,脉浮无汗,形似伤寒,原本可以表散。但春令温舒,辛温宜少用,阳经表药,最忌混乱。至若身热咳喘有痰之证,只宜肺药清解,泻白散加前胡、牛蒡、薄荷之属,若有积食,则消食药最多用一二味。若二便俱通者,消食之药又须少之又少,法无常法,药无定药,这都需要诊断高明的医生辨表、里、上、中、下,何者为急,来具体施治。

      又春季温暖,风温极多,温变热最速,若发散风寒消食,劫伤津液,变证尤速。里热不清,朝上凉,晚暮热,即当清解血分,久则滋清养阴。若热陷神昏,痰升喘促,急用牛黄丸、至宝丹之属。

      风温乃肺先受邪,遂逆传心包,治在上焦,不与清胃攻下同法。幼科不知,初投发散消食,不应。改用∶柴、芩、栝蒌、枳实、黄连,再下夺,不应。多致危殆,皆因不明手经之病耳。

      飞按: 这段论述还是跟前面一样,叶氏还在教我们遇到风温,春温病,首先要治上焦,辛凉解外,肺病初起常见有咳嗽喘促,通行就用这些药: 薄荷(解表首选,汗多不用)、连翘、象贝、牛蒡、花粉、桔梗、沙参、木通、枳壳、橘红。如果表邪已解,但里热不清用∶黄芩、连翘、桑皮、花粉、地骨皮、川贝、知母、山栀。

      备用方剂有: 黄芩汤、葱豉汤、凉膈散、清心凉膈散、苇茎汤、泻白散、葶苈大枣汤、白虎汤、至宝丹、牛黄清心丸、竹叶石膏汤、喻氏清燥救肺汤等。如果用辛温消导、苦寒攻下都可能会出现变证;如果到了逆传热陷厥阴,出现神昏,痰升喘促之证,则要赶快用牛黄丸、至宝丹挽回,当然这些都是属于热证和实证,如果辩证是属寒痰阻闭,也会出现有喘急胸高的症状,不可与前法相同。

      所以临床上遇到风温初起,就给予输液抗病毒的话,身体差的病人转入逆证,那也是很容易的。叶氏以自己的临证经验,婆心苦口,再三叮咛,就是怕我们遇到这些常见的传染病时不会用或是用错药,结果越治越重,那真的是“以药为刀刃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