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德峰《艺术哲学与审美问题》第二讲

 有而无限 2020-04-02

艺术哲学为何成为一本学问?

学问都来自问题,有问题才会有学问。

如果将审美和艺术创作看作只是感受判断的领域,那就没有什么学问了。

烹饪只是各自按照传统形成的纯粹实践技艺。你不能说真理一定在扬州菜那里,不在宁波菜那里。某个菜好吃,这种感觉”判断”要加引号,没有客观性。

品尝酸甜苦辣,不需要教就会。但美感与人类的其他以生物性为基础的快感是不同的。美不能还原为生物能力。

艺术是人类的最高精神活动之一。无法想象一个没有艺术的人类世界。

艺术实践的根据在哪里?不在生物性里。初民们制造陶器时,给陶器增加图案花纹这样的实践活动,它的根源不在人的生物本性里,这个行为本身不受肉体需要的直接支配。

审美和艺术活动,不能还原为人的生物本性。那么人类为什么需要艺术

审美判断不是因为感官有了愉悦而生判断,而是因判断而生愉悦。审美判断的客观性,并不以概念为基础,但仍然是客观的。无概念而具客观性,这就有意思了。

一幅绘画作品,有人觉得美,有人觉得不美,怎么办?无法通过说理的方式,让另一个人同意这幅画是美的。可见,一个作品被判断为美的,并不是由一系列概念做基础的。

那么审美判断客观性的根据是什么?如果拒绝客观性,全是相对的、个人的,那么艺术哲学就不存在了。

美只是在社会经验中才存在

这是什么意思?

一个人如果流落到荒岛上,会有打扮自己的需要吗?当然,也没有把周围环境装饰得很美的需要。美不是给自己看的,美要求别人的欣赏和肯定,并在别人的欣赏中获得满足。

审美是一种社会情感。美是一种社会的感觉,不是个体的生物感觉。

一个人有很高的审美趣味,就是说,这个人有一种能力,可以非常恰当的将自身的情感传递给他人。这种能力就是审美趣味。写诗不是孤芳自赏的,心中一定有隐形的读者。要把情感放到一种东西里,以便唤起其他人类似的情感。

审美感受和审美愉悦的社会性,本身就要求它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还需要打破一个流行观点,即审美的差异性。

我们看到个体差异,能够得出美的主观性吗?不可以。

你说臭豆腐好吃是针对自己的味觉,但不能说这朵花对我来说是美的。别人不同意这朵花是美的,你会跟他讨论,别人不同意这首歌曲是美的,你也会跟他讨论,这就是艺术批评。

艺术是真理

如果说审美有普遍客观性,那么就和真理相连了。

这个真理又不是逻辑的科学的真理。是逻辑前理性前的真理

存在这样的真理领域吗?

尼采说:“我们通过科学从事物中发现的东西,其实是预先塞进去的,塞进去的叫艺术和宗教,重新把它领出来,叫科学。”

科学的真理是派生的,不是原生的。这点大家会很有很多疑问,我们一点点梳理。

文艺复兴期间,大量运用了科学,如透视法、解剖学知识、美的金科玉律。这是科学手段的运用,但不能说艺术以科学为基础。中国画没有用透视法这种科学,西方人以前认为这很原始,现在明白了,这是一种高明。面对原始人的壁画,有一种震撼感。那头奔腾的野牛,原始人的心灵,活脱脱呈现在你面前。这也是一种高明。

科学是非常晚近的事情。青铜器的冶炼,不是科学,而是一种想象。

古人的原始的艺术,其实就是巫术。狩猎或者耕种之前,要有巫术的仪式。通过形象展现,或者跳舞。原始人洞穴中的壁画不是为了放在展览馆展现的,洞穴是原始巫术举行的场所。

艺术起源于巫术,但巫术的目的绝不是科学的反面

原始人似乎很傻,以为行使了巫术之后,野兽就可以任人宰割。

原始人不是这么想巫术的。现在认为巫术是伪科学,呼风唤雨呀,这是误解!

原始的巫术仪式,是最初的社会共同体与自然界搏斗之前的情感换发,是原始情感的发电机。艺术与劳动一样古老

艺术是三种最高的人类精神活动之一。人类心智的最高状态是性灵。

科学的学习需要理性能力,概念的理解、逻辑的推理……这些活动中并没有创造性。

创造的源泉不是理性,而是伟大的想象、直觉和感悟。艺术就是想象、直觉和感悟的领域。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需要给自己的生活留出时间,交给艺术。以保存和滋养自己的灵性,保存自己的创造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和复制的能力。

人为什么喜欢悲剧,带着手帕一遍又一遍去看悲剧?悲剧的惊恐,被演出,花钱去哭,哭了舒服!红楼梦,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俄狄浦斯王……

亚里士多德就在思考,人们为何在痛苦的面前会获得愉悦呢?这份愉悦从哪里来?

“卡塔西斯”效果--以毒攻毒。

在所有审美活动中的最高愉悦是悲剧美

1844年马克思写道:“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能自由的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将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这段话的启发是什么?

  • 美的构造是感性活动。

  • 感性自由的根源在劳动。

艺术是人类保存情感的唯一方式

艺术是娱乐、是生活的装饰品、是宣泄情感的工具……

比如看脑残剧、轻松一下;咖啡馆背景音乐播放莫扎特……

但这种方式都错失了艺术的本质,艺术是真理的事业

美并没有实体性的存在,离开人类艺术的心灵和艺术的创作活动,美不存在。

动物能审美吗?雄孔雀的美丽翅膀,吸引异性,是用美吸引异性吗?并不是。

美只是人类的心灵看到的东西。

美来自人类艺术的心灵

没有原始人的巫术,现代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就不能成为可能。

不同国度对自然美的理解都不一样。

瑞士的自然风光美如天堂,但我们中国人总感觉缺少什么?---那种惆怅哀伤的自然景色,杨柳岸小桥边。洋人到中国旅游,看到中国水乡,中国诗词中的自然景色,他们会想到道家和禅意吗?

自然界无所谓美与不美,美来自人类艺术的心灵。不同的民族还有不同的传统,所感受到的自然美是不同的。但是,不同不等于不能交流。

艺术的心灵,让我们有对美的感受,包括自然物。比如“枯藤老树昏鸦……”美吧!老外能理解吗?不能撇开人类的艺术心灵来谈客观的美。

不做传统美学的讨论,做艺术哲学的讨论。

艺术的本性根源是模仿吗?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的本性根源于人的模仿。

高级灵长类动物都喜欢模仿,比如小黑猩猩多么会模仿,但长大了就不会了。人类是永远没有长大的顽皮的黑猩猩。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就起源于人类模仿的天性,把一个逼真的外物通过绘画的方式搬到画布上去,试图搬得惟妙惟肖,这就是模仿”。模仿本身带来了快乐。

我们不能苛求亚里士多德,毕竟对于艺术本性的探讨在古希腊时期才刚刚起步。

但我们不能也天真的这么想。

摄影技术可以逼真的抓住客观世界。模仿如此精准的时候,每个人都是艺术家吗?

照相机和眼睛看到的差别在哪里?---缺少惊喜之情!

如果是画家,画一幅写生,最强烈的冲动是什么?要将景色给我们的感动画进去,这是照相机做不到的。要将感动表现在画面上,一定要歪曲,照相机也不懂这个。

绘画无法用摄影术取代,绘画不是为了再现事物,而是为了再现事物引起的感动。

哪怕画静物,画一个苹果。塞尚的苹果,全部的热情关注上去,画一个苹果。这是现实的苹果吗,不是,但经过塞尚的画笔,振动了我们。梵高的向日葵也是对现实的歪曲,为什么要歪曲?

克林姆在《艺术原理》中提到,“一只野兽,当我们害怕时看起来,与我们不害怕时看起来似乎不一样的。一个我们所敬畏的人,仿佛有一双大而严厉的眼睛。因此一个老练的画家才真正懂得怎样做到逼真。即他知道,他必须通过恰到好处的夸张,才能产生情感上正确的逼真”。

仅仅把一只老虎画出来,那不是艺术。老虎是一种恐惧、威胁和力量。绘画再现的不是外观上的逼真,要再现的是老虎带个人们的恐惧,这是情感上正确的逼真。老练的画家知道怎么做。

周恩来的雕像,应该怎么塑造?作为艺术作品,意味着什么?

总理眼神里对共和国的期望和忧患,都要通过艺术家展现出来,而不仅仅是再现。

幼儿园小朋友的绘画课,让小朋友画一只猫。老师如何评价是关键!

艺术哲学是美育的第一步,是关于艺术之本质的初级原理

祖母去世了,年轻人给知心朋友谈起老祖母是怎样一个人,听者获得了一个仁慈的老祖母的概念,但仍然没法让老祖母被年轻人的朋友看到。年轻人回到家中,创作了一幅老祖母的肖像画。朋友走进画室时,一眼就真看到了年轻人的老祖母。(不仅仅是白发苍苍的老人,那是遗像,一个是照片一个是艺术作品)。艺术作品让朋友在一眼之间,进入老祖母的精神世界,胜过千言外语。

列宾画的托尔斯泰。列宾要求跟托尔斯泰住在一起,朝夕相处一个礼拜。然后画出了托尔斯泰最伟大的一张肖像画。圣徒的眼神,其间涌动着悲悯与不安,是圣徒、也不是圣徒,仿佛没有把握,在肖像画中完全呈现出来了。列宾画出了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果然,晚年的托尔斯泰出走了。两种伟大的艺术相遇了,文学与绘画。就像托尔斯泰和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相遇一样。

我们在什么时候需要艺术?

生产工具保存了人改变自然的能力。如石斧,让我们知道当时的人类如何改造自然物。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最精确的保存方式是科学。

人类用什么保存自己的生命情感呢?被情感牢牢抓住的感受,如何被保存?

人类很早就找到了能够保存新鲜有力的情感的方法----通过艺术。

几百年的乐谱,陈旧发黄了。读谱的过程不是读到概念,而是读到了音乐轰然于胸。涌动在作曲家心中生动的情感,被你取出来了。

初民们在与自然界搏斗之前举行巫术仪式,初民们的共同情感通过巫术得以表现,洞穴中的壁画让初民的情感得以保存,并直抵现代人的心灵。

艺术就如同是人类保存自己情感的冰箱。

当日常的语言变得枯燥,无法表达最深刻的情感时,艺术就出场了!

这就是我们需要艺术的缘故---艺术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不是娱乐的工具,不仅仅是宣泄我们心理能量的手段。人类生命情感的世界,需要得到保存,通过艺术得到保存。

古希腊的希波战争,斯巴达300勇士浴血奋战、壮烈牺牲,守住了温泉关。人们要悼念这些英雄,需要一个墓碑,并刻下文字。你觉得该写什么?一种方式写史学事实,什么时间在这个地方发生了什么…… 希腊人请来了诗人西蒙尼德斯,诗人写下:“过路人,请传句话给斯巴达人,为了听从他们的嘱咐,我们躺在这里。”这是诗的语言,和日常叙事的语言,差别在哪里?精神的意义无法用史学家的笔调!两行诗句,如此单纯,犹如一个雕塑,予丰富于单纯之中。“传句话给斯巴达人”,营造了一种空间感,距离出来了。斯巴达人继续过着繁荣的生活,而温泉关这里变成了永恒的寂寞。形成鲜明的对比,一种张力。“为了听从他们的嘱咐,我们躺在这里”。

艺术完成了什么事情?艺术把这件历史事件内在的精神价值和它所引起的我们生命情感中最深刻的感动,永远的保存在了那里,它不是日常叙述的语言所能做到的。

这时候我们需要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