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靠不住”的忠臣王允

 思明居士 2020-04-04

蔡邕的一声叹息

蔡邕是谁?他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精通音律,才华横溢,被称为“旷代逸才”。在他死后多年,曹操还因为怀念他,重金从匈奴人手中赎回他的女儿,才女蔡文姬。

“靠不住”的忠臣王允

蔡邕蔡文姬

“靠不住”的忠臣王允

早年,蔡邕因为上书朝廷得罪了权贵,因而流亡江湖多年,后来却在董卓的威胁下重入朝廷。对他这段经历,《资治通鉴》里是这样讲的:

“ 五原太守王智,甫之弟也,奏邕谤讪朝廷;邕遂亡命江海,积十二年。董卓闻其名而辟之,称疾不就。卓怒,詈曰:“我能族人!”邕惧而应命,到,署祭酒,甚见敬重,举高第,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为侍中。”

可以看到,以残暴闻名的董卓,对名士蔡邕是很尊重的,三天之内就将他升到高位。对于蔡邕来说,不仅这次重入仕途和董卓有直接关系,最终他也因与董卓的这层关系而丧生。

董卓在中平六年(189)进入洛阳,胁迫汉献帝西迁,至初平三年(192)在长安被王允、吕布联手诛杀,前后历时三年。当刺杀董卓得手的消息传回王允居所时,蔡邕恰好在座。因为谋杀董卓的计划是在王允、吕布的秘密策划下实施的,而一旦成事,无疑是当时政坛最具爆炸性的新闻。故对此毫无心理准备的蔡邕“闻之惊叹”。这本是正常人的一个正常反应,蔡邕万万没有料到,这一叹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靠不住”的忠臣王允

听到蔡邕的惊叹声,王允勃然大怒,痛斥他说:“董卓,是国家的大贼,差点倾覆了汉室。你作为臣子,应该一同愤恨,但你却想着自己受到的礼遇,忘记了操守!现在上天诛杀了有罪的人,你却反而为他感到伤痛,这难道不是和他一同作为逆贼吗?”王允认为蔡邕的这一声叹息,是因感念董卓的私恩而表达的伤痛之情。所谓私恩就是前文提及的,蔡邕是在董卓的直接关心下重入仕途的,并且晋升迅速。王允由此断定,蔡邕同属董卓逆党,不由分辩地将他打入大狱。

蔡邕是董卓一党吗

蔡邕这几年与董卓相处不错是事实,但是要给他戴上“逆贼”的帽子,则是莫须有。

蔡邕最初也嫌恶董卓的名声,但慑于其权势而不得不加盟,也曾经设想逃亡而被弟弟劝阻。在和董卓的交往的过程中,蔡邕用自己的方式对权臣与皇室进行了弥缝。

比如,曾经有人为了取媚董卓,劝董卓模仿姜太公,自称“尚父”。董卓犹豫未决,向蔡邕咨询。蔡邕回答说“愚意以为未可”,董卓就打消了念头。

“靠不住”的忠臣王允

初平二年,长安地震。古人认为灾害是一种预兆,就算像董卓这么强蛮霸气的人也惊恐不安,就向蔡邕请教。蔡邕说,这次地震是由“阴盛侵阳,臣下逾制之所致”,阴气代表大臣,阳气代表君权,强臣压制帝王这一人世现象感应天地,导致地震。他举出了一个董卓逾制越分的例子。当年春天的郊天大礼,董卓为汉献帝的车驾作前导,但他没有坐符合大臣身份的车,而是用了皇太子、皇子才能乘坐的“金华青盖车”。这在礼制上是非常严重的僭越。因为有这样的事,所以才会引发地震。听完蔡邕这番话,董卓赶紧把车子换成了“皂盖车”,这是一种符合二千石、中二千石身份乘坐的车子。

可见,蔡邕维护汉室的政治立场很鲜明,只不过他也得到了董卓的信任。而董卓对蔡邕的很多意见,居然能倾心接纳,也是一件值得玩味的事。文人重情感,对于一个长期共事,还算能尊重自己意见的人,即便他身负万千罪孽,当意外得知他死于非命时,也难免扼腕叹息。我们可以将这一声叹息,看作是蔡邕的性情流露。但王允也正是根据这声叹息,将他划入了“董卓反动势力集团”。

王允一意孤行

蔡邕下狱后,四方援救。

为蔡邕求情的理由集中在两点:一,蔡邕身为名士,极具人望,因为这点小事杀他,不利于政府形象;二,蔡邕是编修东汉历史的最佳人选,杀了他,汉史难续。

汉灵帝时,蔡邕曾与卢植等当世大儒共同撰补《后汉记》,后因为乱世流离,没有写完。这次得罪王允后,蔡邕自己也在狱中上书陈情,表达了“愿黥首刖足,继成汉史”的意向。请求受到刻额染墨、截断双脚的刑罚,以求继续完成汉史。

谁知,正是“继承汉史”这一点,再次触怒王允,促使这位政界大佬发表了一通中国史学史上著名的言论。他说:“过去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出毁谤的书,流传于后世。现今国家中途衰落,政权不稳固,不能让奸邪谄媚的臣子在幼主旁边写文章。这既不能增益圣上的仁德,又令我们蒙受毁谤议论!”他不仅把修纂历史看作是无意义的事,甚至认为这是有害的。

最终,一切都未能挽回王允杀蔡邕的决心。不久,蔡邕死于狱中。蔡邕的死,引发了另一位学问大家郑玄“汉世之史,谁与正之”的感慨。郑玄,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经学家,用怅然若失的语言伤悼同时代最优秀史才的无妄之死,意味深长。

通过蔡邕事件,大臣马日磾对王允的未来也作了一个预判:“王公其无后乎!”执一己之固见,杀善人,废国典,对舆论毫无敬畏之心,如此作派,马日磾认为王允维持不了多久。

蔡邕之死的后果

马日磾不幸说中了。蔡邕之死,给了各类和董卓有着或深或浅关系的人很不好的心理暗示。就当时形势而言,杀了董卓,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有很多遗留问题亟待妥善处理。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置董卓旧部。

对那些董卓的老部下们来说,董卓被刺的消息无疑是晴天霹雳。最初,他们心神不宁,完全弄不明白朝廷手上有什么牌,接下来又会打什么牌。对他们中的多数人来说,可能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体验如此巨大的恐惧感,前路渺茫叵测。于是有部分将领主动跑到长安,请求朝廷赦免。但这些包裹着畏惧之心的和平请愿,却被王允拒绝。此时,王允表现出的在政治上的顽固与短见,与处理蔡邕事件时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他能成功逼死蔡邕,却拿不出良策应对这些兵匪。

“靠不住”的忠臣王允

王允本来有充分的时间和手段处理董卓遗留问题,但机会被一次次浪费。有人建议以朝廷名义发布诏书,赦免董卓旧部,以起到安抚作用,王允先答应,又后悔了。又有人建议派宿将整编董卓旧部,为朝廷所用,王允也没接纳。吕布建议,干脆杀尽董卓余党,王允又觉得太残忍。

时间在慢慢流逝,那些无法洗脱“董卓余孽”烙印的人们,都感觉头上悬着一把刀,随时可能掉下来。而朝廷始终没有公布如何处置董卓余部的方案。与此同时,朝廷将尽杀凉州人(董卓是凉州人,其部众也多为凉州人)的谣言哗然四起。谣言让他们联想到了蔡邕的遭遇。连蔡邕这样的人,都能因为一声叹息而枉死,董卓旧部余党更是人人不能自安。于是这些人由失措而惊恐,由惊恐想到了铤而走险。

属于董卓阵营的谋士贾诩登高一呼:“不如相率而西,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军队一路向长安,到达长安城下时已经集结了十万人。长安城应声而破,王允也在变乱中被杀。接下来,比董卓素质更低的军阀们开始把持朝政,相互攻伐。

所以,王允杀董卓,并没有终结历史的糟糕局面,而是让糟糕走向了更糟糕,把东汉王朝彻底带进了死胡同。这一切,马日磾似乎在蔡邕临死的那一刻就已经预料到了。

忠臣也靠不住

用老百姓惯用的两分法,董卓是奸臣,王允是忠臣。奸臣董卓让汉末形势变得糟糕,但他还容得下蔡邕。忠臣王允却容不下一个蔡邕。王允还把“修史”说成“作谤”,体现出他的独断专横不亚于董卓。

“靠不住”的忠臣王允

董卓王允

“靠不住”的忠臣王允

其实,董卓时代被迫加盟政府的名士,不止蔡邕一人。董卓秉政之初,就征召了荀爽、陈纪、韩融、申屠蟠四位处士。荀爽还没起程,董卓又派人就地将他拜为平原相,走到宛陵,升迁为光禄勋。到任后三天,进拜司空。从被征召,到拜登台司,前后不过九十三天。陈纪和韩融也分别得到重用。只有申屠蟠不肯合作,董卓最终也没拿他怎么样,以七十余岁高龄寿终乡里。

董卓固然残暴专横,他征集这些名士,甚至不惜用强制手段迫使他们就范,本质上是想利用名士们的声望缓和舆论,收拢人心,但这一行为本身说明了,在董卓的内心深处,对舆论是有敬畏的,他也知道这些名士的价值在哪里,所以他还要做点装饰功夫。一个有畏惧的人,总比毫无顾忌的人好。

那么,对于异议者,董卓是怎么对待的呢?董卓谋议废帝的时候,卢植当廷驳斥,激怒了董卓。董卓盛怒之下,想斫杀卢植。蔡邕等人出面解劝,卢植得以免死。后来董卓想迁都,又遭到公卿们的反对,杨彪、黄琬等当世名公纷纷责难。最终董卓虽然依仗手里的暴力工具成功地把朝廷“驱赶”至长安,也不曾靠杀戮持异议者来巩固己见。纵观这段历史,平时残暴成性的董卓曾对很多名士发出过的口头威胁,却始终不敢以刀枪杜绝人口。

反观王允,“忠臣”身份的自我定位,使他有恃无恐,自信真理在握。所以,当年卢植得罪董卓,蔡邕能救得了他;而当蔡邕自己得罪王允时,却无人能救。

检查我们对这段历史的通常理解,董卓早已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王允因为敢于冒着巨大风险勤王除贼而名垂青史。《三国演义》中还特有“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一回,以文学手法凸显这对忠奸矛盾。

但是,如果我们以蔡邕的命运遭际为标尺,衡量董卓与王允,又应该怎么看呢?品评历史人物,不能光看贴在表面上的忠奸标签。蔡邕在王允座上的这一声叹息,叹送了自己的性命,却也叹出了忠臣王允的原形,叹出了汉末形势无可挽回的江河日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