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章是怎样炼成的?清代运气最差的考生,最终震惊大清文坛!

 思明居士 2020-04-05
文章是怎样炼成的?清代运气最差的考生,最终震惊大清文坛!

姚鼐刘大櫆传手迹

“苍屿气节,海峰文章”——左光斗号苍屿,刘大櫆号海峰,苍屿气节泣鬼神,海峰文章甲天下,在灿若星河的枞阳历史名人中,左光斗与刘大櫆堪称代表。

“桐城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流派,刘大櫆与方苞、姚鼐并称“桐城派三宗(桐城三祖)”,其文学成就他人难以企及。但刘大櫆的功名之路,却异常离奇曲折,鲜有成功。磨练的。

文章是怎样炼成的?清代运气最差的考生,最终震惊大清文坛!

戏剧

刘大櫆的最佳科考成绩,是两中乡试副榜。严格意义上,科举功名只有三种:秀才,举人,进士。副榜举人是荣誉性的,也不具有参加会试的资格,所以刘大櫆的功名其实只是秀才,科举功名中最低的一级。

秀才资格的取得,对刘大櫆来说也十分不易。科举的第一道门槛“童子试”,刘大櫆十六岁开始,应了十次童子试,方才成为“秀才”。刘大櫆自幼聪慧,父祖两代皆为塾师,享受的教育应优于常人,科举之路未能走到底,可见其天赋主要在于文学方面。

文章是怎样炼成的?清代运气最差的考生,最终震惊大清文坛!

桐城三祖

刘大櫆的知名度很高,其科场屡屡败北也很受人关注。相关文人著述中,则将刘大櫆科场失败的原因归之于“命运”。据清徐珂《清稗类钞》、袁枚《子不语》记载:雍正四年(1726),刘大櫆参加丙午科乡试。下场之后,刘大櫆扶乩问前程。

扶乩,中国传统占卜方法的一种,大约是神明附身某人(鸾生)身上,于沙盘留下神秘字迹(符号),以此传达出神明的旨意。刘大櫆扶乩的结果,是“神明”留下的四个字:“壬子两榜”。

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刘大櫆看后完全懵了。古代的科举时间,完全是规律性(固定)的:乡试三年一考,逢子、卯、午、酉年举行;会试时间为乡试的次年,逢丑、未、辰、戌年举行。如果“丙午科”乡试中榜,刘大櫆应该参加雍正五年(1727)“丁未科”会试。壬子年,并不是会试之年,“壬子两榜”是个啥意思? 丙午科乡试,刘大櫆落榜了。

文章是怎样炼成的?清代运气最差的考生,最终震惊大清文坛!

清代官帽

三年之后,刘大櫆参加了雍正七年(1729)“己酉科”乡试。这一科,刘大櫆中了个“副榜”。又过了三年,刘大櫆参加了雍正十年(1732)“壬子科”乡试。这一科,刘大櫆重复了“昨天的故事”,依然中了个“副榜”。

这个时候,刘大櫆明白了:原来,神明示意的“壬子两榜”,是指自己会参加“壬子科”乡试,到这个时候,自己会中两个副榜!

《清稗类钞》与《子不语》记录的虽属掌故遗闻,但当是空穴来风。尤其是袁枚,与刘大櫆有交往,并与刘大櫆一同参加了乾隆元年的恩科廷试。刘大櫆乡试后扶乩,预测一下考试结果,应该是确有其事。

古人都相信命运,刘大櫆也不会例外。科场屡屡失败,也确实与刘大櫆的运气有关。刘大櫆两次参加乡试,一次因考棚数量不足,搭建了临时考棚,刘大櫆即被分配在这样的临时考棚中。考试时,适逢刮风下雨,临时考棚又露雨,刘大櫆的衣服与试卷都被淋湿。一次参加乡试时,儿子刘介病死的消息传来,刘大櫆痛不欲生。刘大櫆计有三子,已有两子夭折,刘介是其唯一的儿子。即便有这些意外因素影响,刘大櫆仍旧上了副榜,距成功仅有一步之遥。

文章是怎样炼成的?清代运气最差的考生,最终震惊大清文坛!

古代虎子

由于不能通过乡试,刘大櫆由“正科(常科)”获取进士功名也就无从谈起。但是,常科之外还有“恩科(制科)”。清代的恩科,主要为博学鸿词科(博学宏词科)、经济特科,这是根据需要设置临时性的考试科目,也是一种“保举制”的专业人才选拔,应试者无需举人身份,“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员”推荐即可。乾隆元年(1736),因方苞之荐刘大櫆应博学鸿词科;乾隆十五年(1750),因张廷玉之荐刘大櫆应经济特科。但这两次机遇,都与刘大櫆擦肩而过。

对刘大櫆来说,希望最大的就是乾隆元年的博学鸿词科。首先,博学鸿词科旨在选拔“文词卓越之士”,这正是刘大櫆的擅长之处。其次,录取比例很高,康熙十八年(1679)的博学宏词科,实际应试152人,录取了50人,接近三分之一。

对乾隆元年的博学鸿词科,刘大櫆志在必得。自雍正十一年(1733)下诏举行“博学鸿词”科,刘大櫆既获得了推荐,也顺利通过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赴考途中,刘大櫆愉悦地写下“闻命只益愧,捧檄仍多欣”之句。刘大櫆也追切希望通过荐举改变自己的人生,其《与盐政高公书》云:“夫櫆素非山林逸遗之士不求闻达以为高者……持货贿日游于市,岂其辞沽直者。譬如山木,榱栋是资,其惮为工师取乎?夫何不任受之有!”

可惜的是,最有希望的事带给刘大櫆的却是失望。什么原因,造成刘大櫆在乾隆元年博学鸿词科中落榜呢? 赵尔巽《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五曰:“乾隆元年,苞荐应词科,大学士张廷玉黜落之,已而悔。”

文章是怎样炼成的?清代运气最差的考生,最终震惊大清文坛!

刘大櫆行书八言联

一些学者认为:主持“博学鸿词”科廷试的大学士张廷玉,为避同乡之嫌,故黜落刘大櫆。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可信。应试者的试卷,是经过“誊录”和“弥封”的,未拆封前,张廷玉不可能知道哪份试卷是刘大櫆的。而据吴孟复《刘大櫆简谱》:刘大櫆廷试卷本被阅卷官判为合格,但张廷玉复核时予以否定,拆封后亦曾感到后悔。由此可知,张廷玉评卷时确实不知道是刘大櫆的试卷,黜落的原因是对刘大櫆的文章有不同的看法。

但刘大櫆落选的主要原因,还是乾隆元年词科参加者众,高手如林,录取比例又过低。清李富孙《鹤征后录》载:被推荐参加乾隆元年词科的应试者,多达二百六十七人。《清实录》载:乾隆元年九月,“御试博学鸿词一百七十六员于保和殿。”即便是实际参试人数,也明显多于康熙十八年的152人。如果按照上科的比例,该科应录取58名。但是,乾隆元年十月,阅卷大臣张廷玉、鄂尔泰等只确定录取15人(次年又补试选取4人),实际录取比例只有8.5%,仅为上科录取比例的四分之一。

文章是怎样炼成的?清代运气最差的考生,最终震惊大清文坛!

清代补子

张廷玉大幅降低录取比例的原因很多,与乾隆元年词科进展不顺有很大关系。此科从雍正十一年(1733)四月初八日下诏,历经雍正帝去世,到乾隆二年 (1737)七月十五日补试,历时四年多。殿试之前,吏部便发现了“滥举”问题,即举荐者不具备举荐资格,或被举荐者不具备资格。阅卷过程中,阅卷官又发现了雷同试卷及“文理荒谬”试卷等,恩科参试者多属“名流”,完全不应该出现这类低级错误。作为该科的实际主持者,张廷玉一向处事谨慎,“秉钧既久,有自危之心”,不能不“苛严”待之。

乾隆元年词科过于苛严,较之上科显有四分之三未被录取。遭“张廷玉黜落”的,并非刘大櫆一人,擅长文章诗赋的著名诗人、学者厉鹗、沈德潜,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时有“真才子”之称的袁枚,都与刘大櫆一样名落孙山。

乾隆十五年(1750)的恩科,刘大櫆获得张廷玉的举荐。这一次,刘大櫆是应的是“制科”中的经科。比拼弱项,刘大櫆再一次落榜。

刘大櫆从此告别科举之路,因黟县县令之邀出任黟县教谕,尔后再执掌歙、安庆等地书院。七十六岁时,刘大櫆回乡聚徒讲学,毕其一生于薪火传承。自其二十一岁“试童子毕”在乡授徒,刘大櫆“教龄”长达六十余年,门徒广布,乃为宗师——开一代文风,刘大櫆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

文章是怎样炼成的?清代运气最差的考生,最终震惊大清文坛!

刘大櫆故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