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林拳经:口传百法,集历代高僧之觉悟,口口相传、极其珍贵

 毛伯灵 2020-04-06

练打之时,要雄狠尽力,从硬打做软,从有力打做无力,方有精法。开始就以软打,后来终无精法,故拳要软中硬者此也。

又练法之时,如设一敌人在面前,手当如何进,肩当如何入,脚当如何管,俱要算定,打时必要认真着力。

又练打之时,前手如探子,必要理清。就是敌人一动手时,精神必要为之掀开,令彼自露其空处,然后一转进身,便处处是空中投石,所谓乘虚而好的用机是也。

少林拳经:口传百法,集历代高僧之觉悟,口口相传、极其珍贵

【阐 释】

少林拳法,为何能出手发招如美女之采花,收势如文士之藏笔如此神奇巧妙,只有循拳经之练法而得知。

这段话是讲练习攻防招法的打法。开始要雄狠尽力,即打拳先求架势展开,要雄狠尽力而打,目的是展筋拔骨,也就是抻筋拔骨的练法。肯定地讲,这样的练法,开始训练时必然产生肌肉酸楚的现象,但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会觉得骨节似伸展拉开。这时肌肉酸楚的现象逐渐消失,觉得肢体伸展已经达到极限。(来自“武宗”公众号)每次打招时觉得体内犹如有绳牵拉-样,随着伸展、收缩而绳索牵拉的感觉明显。此乃雄狠尽力打法的抻筋拔骨训练初步成功。可知雄狠尽力是为了肌肤骨节处处开张。

此时就要从硬打做软了。即从肌肉的僵硬打到肌肉的松软状态。在打拳时仍是极力将拳架打到开展的极限架势,只不过用心体会内在的绳索牵拉现象,极力将肌肉放松、放松、再放松。如果功法正确,此时丹田中的内气,会随着拳势的开展而达到四肢指梢部位;随着拳势的收束,内气回到丹田内。如果有了此种内气运行之景象,打拳时肌肉松软的过程可以加快速度.了。因为每一次的内气往来运行,都可以将肌肉的紧张状态松弛下来,而肌肉的松软更有利于内气的往来运行。直到打到拳架极力开展之时,肌肉一直处于松软的工作状态,即形静的状态时,由硬打做软的训练阶段基本完成。此时内气随拳势的伸展而达四肢指梢;收束而回归丹田内的景象,明显而有势,即自我感觉内气的往来运行有了一定的速度,并在达到四肢指梢时有了明显的力度。此时外形的肌肉打软了,而内气则有了明显的坚刚之景象。可以说,“由硬打做软”的训练圆满成功,亦是初步摧僵求柔功夫的完成。

从有力打做无力,再练招法时,拳势的开展一定要照旧到位。开展每个拳势不是外形筋劲骨力的伸展,而是由内气催动而完成。这就是从有力打做无力的意思。这样的体认练习,内气自然会由薄弱而渐至浑厚,拳势自觉浑厚而不觉用力了。自身的攻防进退、步法腾挪,自然周身内外如一了。此时乃知道:“有力者无力,无力者纯刚”的古训,确而无非。然此时还是形意拳门所说的“明劲”功夫阶段。

方有精法。什么是精法?是“明劲”的功夫?当然,修炼拳术攻防之道达到明劲的功夫艺境,已觉不错了。但尚不能称为精法。对于精法的解释,三皇炮捶门神拳宋老迈有段精彩的论述,可以作为注解。他说:“与人动手比武,号令一发,着面即分胜负。固我一掌击出,有来回劲之妙,周身统-之整,运用如一,你就是个铁人也要摔出去。岂能与人作战耗费时间。此段论述中的周身统一之整、运用如一,还不是精法内容,惟“有来回劲之妙'才算精法。为何如此说呢?拳术中以内劲为精;外形为粗,故有“内外精粗无不到”之说法。精法,内劲运用之法。

什么是“来回劲”?如果以“明劲”法的内劲、外形顺从法来说,外形到位,内劲亦同时到位。而“来回劲”就是内劲、外形的逆从法,即形去劲回的方法。也就是形意拳门所说的“暗劲”功夫。拳诀云:“明劲在手,暗劲在肘”,即言明了明劲、暗劲的区别之处。“来回劲”的妙处,简单地说,是强化了根基能量的击打方法,故施用于攻防招法中的击打威力要大于明劲法,综合效果也较明劲法大得多。修炼太极拳推手功夫,只有达到“暗劲”即“来回劲”,也就是‘劲形反蓄”、“阴阳逆从”的功夫境界时,才能真正达到“沾连粘随”的“不丢不顶”之功夫艺境。看来,少林拳的精法,是由“来回劲”功夫开始的。

然“精法”之精,不仅仅为“来回劲”之内容,定会有形意拳所说的“化劲”功夫。不然,如何能“发如美人之采花,收如文士之藏笔'的轻灵自如呢?然于“化劲”功夫内容的练用之法,暂不论述。

少林拳经:口传百法,集历代高僧之觉悟,口口相传、极其珍贵

开始就以软打、后来终无精法,故拳要软中硬者此也。

此乃当时之人的见解。太极拳门的习拳过程,就以摧僵求柔开始。《杨谱·太极下乘武事解》说:“太极之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之于外,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于此两种说法可知传统拳术发展之脉络。那么“开始就以软打,后来终无精法”的论断,对不对呢?也对,也不对。如果不知道外操柔软、内含坚刚的修炼方法,这个说法就对;如果知道了外操柔软、内含坚刚的修炼方法也能获得精法,但还要坚持这个说法是惟一途径,就不对了。对与不对,全凭自己之认知水平,关键是“拳要软中硬者是也”这句话。即“外形柔软,内劲坚刚”这才是共同追求的拳术功夫内容。在这一点,少林拳和太极拳的认识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初期起手的具体练法不同而已,可以看做两种初练方法有异途同归之妙罢了。两种练法,谁优谁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共同存在,让习拳者自己选择最佳。但要牢记“柔外刚中”才是功夫,这是定而不可移的拳理;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自身功夫的基本宗旨。练拳至此,才谓登上进阶之梯。

又练法之时,如设一敌人在面前,手当如何进,肩当如何入,脚当如何管,俱要算定,打时必要认真着力。

此乃论述自己单独练习攻防招法的方法,即“练时无人似有人”的方法,也就是文练法中的打空练法。练打之时,设想敌人在面前,假想敌人如何来攻,自己的手如何进,肩如何人,脚当如何管,对一个攻防招法要反复多次练习,自然能够算定,也就能够体认清楚。据我的习拳经验,此法用在夜深人静、光线较暗的环境时练习,有时确能出现假想敌的影子,能与自己拆手变招。此乃练拳进人佳境状态,效果是极佳的。

打时必须认真着力,即攻防到位,精神集中,全神贯注,而非是大力之打法。随着练打功夫层次境界不同,所谓“着力”的内容亦不相同。可参考前段练打的内容,自己酌情掌握,千万莫要犯了“筋努骨突,任气用力'之病,可谓得法矣!

又练打之时,前手如探子,必要理清。

此是双人练习攻防招法的运用方法,是每个习拳者的必修之课题,也是模拟实战的练习方法。据我的练习和教学经验,不打假招、不搭架子是关键。不打假招,即引手、探手-出,对手即能见到攻防招法。运用引手探手的一方,一引、一探便知对手虚实和进身用招攻击的能力。前者是“静以待动有,上法”的功夫;后者是‘“动中处静有借法’的功夫。此乃“必要理清”的应用之实法。不搭架子,即双方攻防须变化,长拳短打互用,顺而随之,神形一片,左右烂熟,进退分明,思过半矣!忌讳双方搂抱撕缠不开,此为‘‘搭架子”,也是练习攻防打法之大病。练习时,如一-方撕缠搂抱,另-方就要毫不留情地采用-打两开的方法给予重击,以示警告。习练时能去掉此病,才能有功夫艺境的升华。这是每个练拳者都要注意的事情,也是君子有所不为之意。

就是敌人一动手时,精神必要为之掀开,令彼自露其空处。讲得相当妙,对手一动手,我就得有攻击的反应。讲的就是见手即能用招攻击的能力。练打时,就要练出实战的功夫本领。少林拳法的实战能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少林拳经:口传百法,集历代高僧之觉悟,口口相传、极其珍贵

“精神必要为之掀开’应如何解释呢?引太极拳名家李亦番先生的论述来说明,比我的解释更为恰当。他说:“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要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原来“精神必要为之掀开”的意思,不是用力格挡排开,是不动彼丝毫,即不改变对手出招用手的初衷,而改变自己,造成对手攻击招法的落空。妙哉!妙在何处?

令彼自露其空处。然何为对手之空处?《拳经·审势》条目中说:与人对敌之时,总要攻其空处。空处何?两胁、脑、腰与腋,并腿心、腿腕是也。能攻空处,则敌人无所用其力,自能百发百中,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对敌之时,敌人一动手,须要认手理清,方为妙法。已知空处,又如何打呢?然后一转进身,便处处是空中投石,所谓乘虛而人好用机也,也是发挥自身攻防机制的最佳方法。此乃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无为之拳法。当以此为核心而练功夫。

由此段拳论之拳法与李亦番先生之打法论述相比较,可以看出,少林拳法和太极拳法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这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共性。一个习拳者能够从此共性着眼,来认识各门派、各拳种的内容,并在自身体认清楚明白,“以静用动”之法则得矣,也即具备了听探之良知、顺化攻防之良能,则此人必定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通家。可知,作为拳术之通家并不难为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